赵磊:人畜无害的“马克思”,对谁无害?


一、经济学家如是说

  在“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的论坛上,经济学家如是说:

  ——“现代经济学必须是数学化、形式化的经济学。为什么经济学必须数学化?因为数学是中性的,只有数学模型才是不带意识形态偏见的科学方法。”

  言外之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缺乏数学模型,所以有偏见;西方经济学全都是数学模型,所以没偏见。

  结论是:只有数学化的经济学,只有那些被数学模型处理过的经济学,才能摆脱意识形态偏见,才是中性的经济学;只有中性的经济学,才是现代化的经济学;马政经要现代化,就必须数学化。

  那么,经济学里面的数学模型,真的很中性吗?真的“人畜无害”么?

  否!

二、马克思的模型不中性

  其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有数学模型。

  比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过一个著名的数学模型:w=c+v+m。

  其中:w是商品价值,c是不变资本,v是可边资本,m是剩余价值。

  在这个被称为“商品生产公式”的数学模型中,马克思简化地表达了一个秘密:剩余价值m来源于可变资本v。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并不是不变资本c创造的,而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这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同志们想想,对于资本家以及坚信“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辩护士来说,这样一个把庸俗经济学嘴巴打的“啪啪响”的数学模型,它怎么能是中性的呢?

三、西方经济学的模型不中性

  我写到这里,庸俗经济学的粉丝不干了:

  ——“马克思一生鼓吹阶级斗争学说,他的数学模型当然做不到中性。西方经济学从来也不承认阶级斗争,你凭什么说它的数学模型不中性呢?”

  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模型中性吗?

  非也,非也。

  比如,西方经济学有一个常用的生产函数公式:Q = f(L,K)。其中,Q是产量,L是劳动,K是资本。换言之,Q是产出,L和K是投入。这个公式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是:生产要素(L和K)与产出(Q)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在生产函数这个模型中,真正的看点在于:资本与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完全是一样的。换言之,价值并不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由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的——这就是庸俗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

  同志们想想,对于稍微有点劳动价值论常识的人而言,把资本与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完全混为一谈,从而掩盖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这样的数学模型,它能是中性的吗?

四、数字背后的经济关系不中性

  讨论到这个份上,有人已经怒不可遏了:

  ——“别动不动就跟性别挂钩好不好,公司年报、企业会计报表有什么阶级性?数字和数据总没有阶级性吧!”

  表面看,公司年报和企业会计报表中的数字和数据的确是中性的。问题在于,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关系,能是中性的吗?

  对不起,这些数字背后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以及所谓的“产权关系”,从来就不是中性的。

五、模型有什么用

  我说数学模型并不中性,并不是要否定数学模型的作用。

  数学模型的用处,就在于它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

  “抽象”是人类认识的需要。没有“抽象”,人类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阶段,与动物没有多大区别。

  数学模型的抽象可分为两种:

  一种抽象,是对现实世界表像的高度简化。高度简化,有助于我们条理清晰地把握世界。但是,如果没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数学模型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就仅仅是对表像的抽象,这种抽象虽然有助于我们“理性地”把握现象,但却因为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而只能在现象上兜圈子,最终也难以自拔。

  ——比如在西方经济学看来,“均衡价格”才是唯一值得信赖的概念,而“价值”则完全是马克思捏造出来的多余范畴(参拙文:《“不能量化”证伪了劳动价值论吗?》,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4期)。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如此仇视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其中的缘由与其方法论有关(参拙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何以“实证”》,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年第1期)。

  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的价值范畴为什么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我已有专文分析(参拙文:《马克思的价值范畴何以客观?》,载《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3期)。问题是,如此热衷于在表像上兜圈子,西方经济学必然要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比如那个著名的生产函数公式,虽然用函数关系直观地表达了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却掩盖和歪曲了资本对劳动剥削的真相。

  另一种抽象,是对现实世界的本质把握。把握本质,是人类洞悉世界秘密的钥匙。问题是,只有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数学模型对现实世界的简化才能用来表达和呈现现实世界的本质。

  ——比如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的辩证分析,在商品生产公式中展示了被“等价交换”掩盖着的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秘密关系。

六、何谓“有益成分”

  数学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一种简化世界的方法。

  众所周知,在西方经济学那里,这种方法获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蓬勃发展。

  领导明确指出:“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

  何谓“有益成分”?我以为,就是西方经济学在刻画现象时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刻画现象时所运用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数学模型等等现代化的工具和路径。

  无论如何,西方经济学在刻画现象上是用了心思的。即使对现象的刻画已经搞得很“内卷”了,西方经济学把握现象的精致做法仍有值得借鉴的“成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数学模型的分析方法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对此,马克思主义学者已经做了有益探索,比如,发表在《政治经济学研究》2020年第2期的文章:《马克思经济学的形式化:概要性尝试——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就是其中的一例。

七、余论:“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守正”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守正”的“创新”,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颠覆马克思主义。

  西方经济学数学模型所做的抽象,毕竟属于“对现实世界表像进行刻画”的抽象。以为这种抽象可以取代马克思的“唯物辩证的抽象力”,指望这种抽象能够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依靠这种抽象来预测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走势,如果不是无知,那就是别有用心。

  抛弃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抽象”,这与其说是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不如说是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害成分”。借鉴这样的成分来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说是“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如说是阉割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恕我直言,抛弃了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成果”已经闪亮登场,在学界鱼贯而出,穿梭于各类高档平台,且不乏追捧和吆喝声,行情一路看涨。

  马克思生前提醒人们:“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抛弃了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 一个连资本家都啧啧称道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对现存世界人畜无害的“马克思主义”,它能是马克思主义吗?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在阶级压迫存在的社会,人畜无害的“马克思”究竟对谁无害?这难道不清楚吗?

  (2021年4月15日)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7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