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大国政治

2019-08-20
作者:张文木 来源: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640.webp (13).jpg

【本文系作者最新修订,最早收录于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全文结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前提是中国还没有向太平洋发展的迫切需求,而90年代后期以来中美矛盾升级,也是由于中国在台湾问题和资源进口及海外利益保护问题上对制海权的需求日益迫切;那么,可以肯定,不要说印度想有将其制海权“扩展到全球”的愿望,即使印度要想在北印度洋海区拥有真正有实效的制海权,它所面临的来自美国的压力决不会低于中国在台湾海峡和南海面临的同种压力,尽管这些海区对中印两国都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扩展与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国在西太平洋主权海域的制海权扩展,有正面互补和互动的意义。

一 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中枢,也是世界霸权的坟墓

  自从苏伊士运河开通,印度洋与地中海连接后,印度洋北岸地区就成了大国地缘政治利益交汇最密集并持续涌入的区域。这一地区对世界霸权来说,既是战场,也是坟场。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法矛盾尖锐,为了打败英国,拿破仑不是直接进攻英国而是出兵埃及,并企图最终占领印度并控制印度洋,目的是直接从英国的大后方击败英国。拿破仑深知对英国这样的国家而言,从资本外围地区打击它比直接进攻其本土更能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1】但拿破仑在其海军被英国纳尔逊的舰队打败后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拿破仑帝国之后,紧接着就是俄国跟英国的长达一百年的“冷战”。当时俄国跟英国的关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很相似,他们从欧洲争霸开始,到阿富汗争霸结束。德国崛起后,英俄两国于1907年签订了协议,英俄长达百年的“冷战”才算和平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路线则从大西洋和太平洋两翼开始,最后也在中亚阿富汗结束。

  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而中亚在世界地缘体系中的轴心地位反使其往往成为大国争霸的终结点。而当大国力量触及中亚的时候,其国力透支性扩张也基本达到尽头。从古代罗马到当代美国,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力可以长期独霸世界,更没有一个大国的军事力量可以长期驻扎在中亚地区。因此,地区性守成——这是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也应是中国未来外交遵循的基本策略。中国决不能走德国威廉二世在世界全方位扩张的道路。长期守成式地经营亚洲,才能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思想,邓小平的“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其中都贯穿着长期坚持地区性守成、不做超级大国的国策理念。现在,美国重蹈德国威廉二世的老路,冲进中亚,自封为世界霸主,从历史上看,这似乎还没有成功的先例。【2】

二 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印度未来安全

(一)印度未来安全依赖于中国的发展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没有任何客观研究能够否认印中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势和互补性……如果我们一致行动,世界将很难忽视我们。”这句话婉转地表达了瓦杰帕伊对中印关系四十多年曲折的看法,即如果中印之间还不能再次携手,21世纪仍不能成为亚洲的世纪。在讲演的最后,瓦杰帕依信心满满地表示:“印度和中国能创造这个命运。”【3】

  这是一个重要判断,它不仅适用于启示今天,也适用于总结昨天。

  1923年列宁寄希望于俄国、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的胜利,他说:“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4】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印度、苏联三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过一段蜜月时期,1950年中国抗美援朝更使中苏关系具有战略同盟的特点。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实行机会主义外交。1957年赫鲁晓夫认为只要“美国和苏联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世界“就不会有战争”【5】。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两国首脑举行戴维营会谈。这事后被苏联概括为以苏美合作主导世界的“戴维营精神”。此后,苏联开始抛弃中苏同盟关系,1960年初,苏联从政治和经济上全面与中国拉开距离。与此同时,印度在外交上转入“不结盟运动”。1962年中印发生边境冲突,1969年,中苏发生边境军事冲突,至此,中苏印三国自50年代以来的良性互动关系结束。70年代,苏联在中国边界大兵压境,勃列日涅夫从世界范围向美国发起全面攻势,美国节节败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请求与中国合作。此后中美之间形成反对苏联霸权的盟友关系,美国从亚太困境中得以抽身,全力反击苏联的扩张,最终导致苏联在由阿富汗战争引发的国内危机中解体。苏联解体后,美国并未就此停步,从1997年起,开始从东西两向全面回收苏联时期的地缘政治遗产,并在北约东扩的同时,在西太平洋地区再次拉起意在堵截中国的从日本经台湾地区到澳大利亚的环岛链条。2001年又将军事力量通过阿富汗战争直接插入与中国西境接壤的中亚地区。2003年底,日本小泉再次提议通过“修宪”将自卫队改为国家军队,之后不久,台湾陈水扁公开其“公投制宪”的时间表,“台独”底牌已公示于中央政府。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则是美国这些年的有形无形的推波助澜。

  21世纪开始的时候,在俄国、中国、印度这三个远东最大的国家中,俄国已经随苏联解体而倒下,就象多米诺牌一样,现在整个压力已倒向中国,与此同时,美国也正在拉拢印度,以孤立中国。现在中国顶着美国的霸权,这对印度是个机遇,印度可以从其机会主义外交政策中获取更多的安全空间和安全资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像苏联一样倒下,接着倒下的就只能是印度;而且,在尼赫鲁预见的“有声有色”和“销声匿迹”[6]的两种结局中,印度很可能被迫接受后者。

  西方人清楚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在北印度洋。丘吉尔曾将印度比喻为“英王皇冠上的那颗真正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7】这是从地缘政治和资源政治角度看待印度的。占领印度,就占有亚洲陆地的财富和世界制海权的心脏。印度洋是地缘政治利益最密集的地方,是西方控制世界的关键海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印度未来面临的安全压力并不会小于今天的中国。印度现在跟美国打交道虽然有机会主义的成分,但其危险的处境它也是非常清楚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尼赫鲁写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体会出来。尼赫鲁在当时是对英国地缘政治思想理解比较深入的政治家,他知道印度是生活在世界政治矛盾的火山口即世界海权的要害地区。所以,他判断印度如果不能崛起为大国,就必然要被肢解性毁灭。鉴于此,尼赫鲁始终不愿与中国发生冲突。对此他是有长远考虑的。但是他在具体操作上耍小手段,在边境上想赚便宜。毛泽东当然不干了,既然和平共处,双方就应信守承诺,各司其职,不应越界。尼赫鲁不听中国警告,于是在边境上受到毛泽东的痛击。尽管印度被打败了,但在处理后事上,中国还是很宽厚,很给印度面子的。但不管怎么说,尼赫鲁明白印度的安全重心是在印度洋。印度驻华第一任大使潘尼迦与尼赫鲁持相同的观点,他在《印度与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中以断言式的口吻告示后人:

  “谁控制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印度的来日的伟大,在于海洋”“今后,如果印度再搞纯粹大陆观点的国防政策,那是瞎了眼。”【8】

  印度长期以来的国家防务总是在北方和南方之间徘徊。中世纪的时候北方是印度防务的重心,到近代南方海区则是其安全防务的重心。自从印度拥有核武器后,印度北方安全基本不会出现大问题,中印两个有核国家发生大战的可能性基本消失。印度近几年来的国防投资迅速向海上倾斜,这说明印度政治领袖们已充分认识到未来印度国防的主要矛盾在海上。他们同时也可能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对印度的未来安全有正面意义:如果中国真的垮下去,印度在印度洋面对的霸权压力将不可承受;西方绝对不允许有像印度这样一个有民族个性的核大国控制,甚至存在于印度洋。泰米尔猛虎组织能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闹到现在,可能就是某些大国为未来印度洋的地缘政治利益再分配埋下的伏笔。

(二)印度扩大在印度洋的作用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核试验之后,印度一些政府官员在不同的场合通过攻击中国为本国核试辩解,但迄今为止,印度却没有采取什么有实质性的挑衅中国的外交举动,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一方面明修“中国威胁”的栈道,另一方面,其国防重心却在往印度洋暗度陈仓。当核试验产生的外交震荡过后,印度就采取措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双方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在这份文件中,印度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承诺的意义在于,印度基本放弃了用分裂西藏的方式在印度北方建立中印缓冲区的安全战略。2005年1月24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与印度外交秘书萨兰举行了中印首次战略对话,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双方通报了各自的外交政策,增进了相互理解。双方还就中印关系交换了意见,一致同意共同努力,把双边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印度外长纳特瓦尔·辛格会见了武大伟及其主要随行人员。辛格强调,印中两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从战略高度发展两国关系。他对印中首次战略对话成果表示满意。武大伟代表中国政府对印度在印度洋海啸中遭受重大损失表示诚挚的慰问。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参加了会谈和会见。【9】

  从中国方面看,印度在印度洋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安全。印度越向印度洋发展,中国西南边陲就越安全。同样,印度影响力在印度洋的扩大,对美国世界霸权力量的牵制越大。印度洋是西方的能源心脏,在全球战略中这里也是西方人优先考虑的目标。俄罗斯对印政策的主线是扩大印度在印度洋上的作用:它将大量军事装备,特别是海上作战装备卖给印度,支持他们发展海上力量。印度有人说发展海军为了“遏制中国”,其实,这是瞒天过海的幌子:要遏制中国,就直接到北方边界就行了,干嘛要从印度洋上遏制中国。如果印度能从印度洋上遏制中国,那就意味着它更可以遏制其他海洋大国,这当然要包括美国。如果从印度洋上发射远程导弹是为了能覆盖中国主要城市,那难道它这样就不会覆盖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主要城市吗?历史经验表明,印度洋是印度未来安全所在,而21世纪初发生在印度洋北岸地区的由美国发动的几场战争更进一步表明,在印度洋面上印度的真正对手已经主要是美国,而不主要是中国;对印度威胁最直接的就是美国的迪戈加西亚基地。所以印度实力在印度洋上的任何发展首先触动的是美国利益而不是中国的利益。

  值得说明的是,近年来,印度加强与越南关系,有舰只进入南中国海的举动,被舆论认为印度有一个庞大的“印度洋控制战略”,基于以往的经验,“印度必须崇奉‘西攻北守南向印度洋’的军事战略,成为一个从苏伊士运河到新加坡之间占支配地位的军事大国”。【10】

  只要去过印度的人都不会怀疑,即使它有这样的想法,也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在相当的时间内,印度根本不可能有相应的财力来支撑这样一个庞大的所谓“印度洋控制战略”。近现代史上,只有英国和美国这种垄断着世界资源的国家,才有能力实施这样的海洋战略。其次,如果印度真的实施了这样的战略,那印度首先威胁的更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南中国海的制海权目前是在美国人手中,也是美国人的关键利益所在。实现这些目标,印度则需要有当年日本发动对美“太平洋战争”的财力、能力和胆量,目前看这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如此,印度急迫强化和扩大对印度洋制海范围的需求和努力,确是真实与合乎逻辑的。

  我们应当注意,制海权是英美国家战略的命根子。苏联与美国矛盾的激化表面看是为中亚阿富汗,实则是为印度洋的制海权,因为在雅尔塔体系中,西方已向苏联让与了广大的陆上地缘政治空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前提是中国还没有向太平洋发展的迫切需求,而90年代后期以来中美矛盾升级,也是由于中国在台湾问题和资源进口及海外利益保护问题上对制海权的需求日益迫切;那么,可以肯定,不要说印度想有将其制海权“扩展到全球”的愿望,即使印度要想在北印度洋海区拥有真正有实效的制海权,它所面临的来自美国的压力决不会低于中国在台湾海峡和南海面临的同种压力,尽管这些海区对中印两国都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扩展与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国在西太平洋主权海域的制海权扩展,有正面互补和互动的意义。

注 释:

  【1】“拿破仑曾经锋芒毕露地说过,在世界当前的情况下,任何国家要想采用自由贸易原则,必将一败涂地。就法国商业政策来说,他在这句话里所表现的政治智慧,超过了他同时代一切经济学家在他们著作中所表现的。这位伟大的天才,以前并没有研究过这些学说,却能明智地了解工业力量的性质与重要性,不能不叫人惊叹不置。他没有研究那些学说,这对于他,对于法国来说,真是一件好事。” [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陈万煦译:《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9页。

  【2】2003年12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电视现场直播的年度问答会,重申美国领导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没有得到联合国批准,是不合理的。他说:“我必须指出,在所有时代,大国、帝国总是因为一系列让其处境复杂化的问题而受到损害——这是一种无懈可击、不可一世、从不犯错的感觉。这种感觉总是伤害那些自称帝国的国家。我希望这种遭遇不会发生在我们的美国伙伴身上。” 《普京警告美国勿重蹈帝国衰亡覆辙》,

  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gb/MainNews/Topics/2003_12_18_7_33_50_5.html。

  【3】《印度总理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节选),《英语沙龙》上半月2003年第8期,第19页。

  【4】《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10页。

  【5】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1949—1959),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31页。

  【6】“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印度]贾瓦拉哈尔·尼赫鲁著,齐文译:《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57页。

  【7】转引自[印度]贾瓦拉哈尔·尼赫鲁著,齐文译:《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580页。

  【8】[印度]潘尼迦著,德隆等译:《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81、89、96、87页,

  【9】《中印首次战略对话达成广泛共识》,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4/3141333.html。

  【10】倪童军:《印度的“印度洋控制战略”》,《世界政治与经济》1989年第9期,第48页。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