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银幕上总看不见真正的人民?

2025-08-22
作者: 窦征 来源: 甄别随笔公众号

  不少读者同志从小看着披风飞舞、蛛丝乱窜长大的。电影院里灯一暗,我们就跟着主角的仇恨线索一路冲锋:亲人遇害、城市崩塌,英雄怒目金刚、单枪匹马,最终把坏蛋一拳揍进墙里,观众齐声欢呼。镜头里,人民群众通常只负责尖叫、逃跑、举横幅、被拯救——最后再把掌声打包交给那位“天选之子”。

  但问题来了:历史真的靠“一个人”拯救吗?群众就注定是“乌合之众”吗?从唯物辩证法看,这套叙事不只是娱乐,它还是一整套隐形脚手架,悄悄塑形我们的世界图景和价值判断。

  马克思主义最朴素也最硬核的一句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是某个天降伟人的即兴solo,而是千百万普通人合力推动的合唱。

  在辩证法里,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发质变。所谓“英雄出现”,往往是社会矛盾演进到拐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张力拉满,才催生出某个“代表性个人”的突出表达。简言之:不是英雄拔高了群众,而是群众的实践抬举了英雄。把这个逻辑翻译到电影屏幕上,很多“孤胆复仇”的故事就显得单薄了:它把社会矛盾私有化,把公共问题个体化,把历史动力缩成“一记重拳”。

  别怪英雄,先看资本。

  商业电影需要确定性与高复用模板:一个人、一个恩怨、一条线。这种结构剪辑效率高、情绪出拳准、票房风险小。复仇线是电影院里的“快反路由”:三十分钟以内拉满动机,第二幕叠加受挫,第三幕炸裂终局——情绪即货币。

  但快餐式叙事的代价,是把复杂的社会矛盾“点对点”私有化:贫困变成某个反派的疯狂,腐败变成某个官员的噪点,灾难变成一个按钮被坏人按了。于是,结构性问题被关进个人动机的笼子,观众得到的是一份“爽”,而不是一张“解题草稿”。

  钢铁战甲、外星锤子、基因突变……这些设定当然好看,但也容易生成一种错觉:技术=正义,能力=合法性。英雄发明了新武器,就顺带取得了裁决权;拳头够大,就自然代表了人民。这在逻辑上叫“正义的私有化”。

  辩证法提醒我们:上层建筑的合法性来自生产关系与社会契约的博弈,不来自个人“战斗力”。当银幕一次次让“私人制裁”替代公共机制,我们被训练成把制度性建设看成“拖戏”,把法治、组织、协商、监督当成“低燃情节”。然而真实世界里,恰恰这些“低燃机制”才能让正义可持续、可复用、可传承。

  请留意三个小细节:

  1)群众没有名字,只被合成为“尖叫的人群”。

  2)群众缺少长镜头,最多就是几秒的惊恐特写,然后被剪掉。

  3)群众不被赋予工具与组织,只剩“等英雄来”。

  镜头语法决定叙事权力。当群众被系统性“去名字、去能力、去组织”,他们就被还原成背景光效。这样一来,“除了英雄,谁都不行”的结论就不言自明了。

  唯物辩证法不否认个人的作用。相反,它强调个体与整体在矛盾中的相互规定:

  没有产业链、供应链、科研团队,哪来“战甲一穿天下我有”?

  没有社区互助、城市运维、基建与公共服务,哪来“英雄大战之后城市自愈”?

  英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变量”,而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常量”——是社会分工极致化的结晶,是千人万手的成果在一个人身上的聚焦。把这一点拍出来,英雄就不会是“盖章上帝”,而是“组织化人民的一束聚光”。

  为什么很多片子的反派总是“童年阴影+天才走歪+权力欲膨胀”的三件套?因为这套做法最省事:把一切灾难归咎于“个人的坏”,就不必追问“制度的漏洞”。

  但社会矛盾的根系往往埋在更深处:生产关系的不适配、分配结构的不公平、外部性成本的转嫁、平台与劳动的博弈……当影片刻意避开这些结构性问题,它就只能一季接一季地重复“坏蛋→打败→复原原秩序”的循环。秩序被“复位”,矛盾却没有“化解”。

  复仇是私人情绪,正义是公共秩序。

  私人情绪可以点燃观众,但无法替代规则建构。真正可持续的正义,来自法治与组织,而非某位面具侠的“心情好坏”。快速的拳头可以止血,慢速的制度才能止损。我们当然需要“应急英雄”,但更需要“常态英雄”:调查员、工人代表、社工、消防员、公共卫生专家、程序员、律师……这些角色不是不酷,而是“不常被拍酷”。

  唯物辩证法讲对立统一:个体的光芒与群众的力量并不冲突。真正强大的英雄,往往在关键时刻把“我能做”转化为“大家都能做”;真正成熟的城市,能把一次次“偶然的救援”,沉淀成“必然的能力”。

  所以我们并不反对英雄,更不反对热血。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把人民写成背景板、把正义装进面具、把历史缩成独角戏”的偷懒写法。

  超英片的魅力在于它把愿望浓缩成了两小时的烟火。但烟火之后,城市要靠谁运转?靠千千万万有名有姓的普通人,靠有章可循的制度,靠随处可见的组织。

  下一次走出电影院,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没有那位英雄,这座城还能靠什么活下去?

  这部片子有没有让普通人“学会一点点新本领”?

  终局有没有把“救援”升级为“能力”?

  当我们用这样的眼光去看,观影的爽感并不会降低,反而更踏实——因为你会发现,披风可以很酷,但真正让城市不再反复受伤的,是把披风分发给每一个普通人:有人会修电箱,有人会做表格,有人会写程序,有人会组织邻里……英雄仍在,但已不再孤独。

  愿更多的创作者把镜头递给人民,把力量交还给组织;愿更多的观众在灯亮起时,不只鼓掌,也愿意参与。历史,从来不是某个人的金色剪影,而是千万只手托举的黯淡光芒——它不耀眼,却能照亮很远很远的路。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