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万篇全免费:拆掉公益学术资源流通的高墙
近日,迎来74岁生日的中国科学院送出大礼——上线“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为用户提供约8000万篇可免费获取的全文资源。为之叫好的同时,不少人也追问,这一模式能否大力推广?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自身科研产出十分丰富。如今,举全院之力、聚各方资源,积极打造普惠的公益性学术资源平台,就是希望与社会各界携手构建新型学术交流体系,打造开放高效的知识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大众的创新潜力。这既体现了“人民科学院”的社会责任,也彰显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舆论对这一公益学术平台报以热烈掌声,是对中科院责任感使命感的肯定,也在于此举有助于扭转饱受诟病的“借鸡生蛋”模式。长期以来,一些学术平台将论文等资源擅自收录,不仅不通知作者、发放稿费,还凭借垄断地位“坐地起价”,毛利率动辄超过50%。这些平台往往自我宣称是“建设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可多年经营下来,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等环节倒是打通了,每个环节却都需要留下“买路钱”。这样的背景下,公益学术平台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
两相比照,一个疑虑随之而来:学术资源库该如何平衡公益性和商业性?首先应该明确,束之高阁无法充分发挥学术资源的价值,只有让其服务科研发展创新,才算没有辜负其中的智慧。让更多求知者能够低成本地获取并使用学术资源,有利于扩大知识传播范围,促进学术研究创新发展。这个意义上,处处以钱设卡,看似赚得盆满钵满,实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平台运营当然需要一定成本,但成本不能成为一味逐利的理由。相关方面应该承担起必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即便是商业化平台,也要遵守规范,转变简单粗暴的高价下载模式。
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上就兴起了学术资源开放存取运动。特别是《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发出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响应。今天,各个领域的研究都需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持续畅通学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之路,这才是一个矢志创新的国家该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