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感受就业寒冬
➤毕业生多、贫困面大,警惕贫困大学生就业率低影响脱贫攻坚成效
➤贫困地区正处于加速脱贫攻坚阶段,蕴藏着大量就业潜力
➤关注贫困大学毕业生负面心态,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上好重要“就业课”
“每天都在招聘网站上不停刷新,但旅游行业的招聘信息太少,心里有些慌。”受疫情影响,贵州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刘小霞原本紧张有序的毕业节奏被打乱,最近她用“海投”方式在网上求职,但回复寥寥。
开学延迟、招聘萎缩、信息分散……今年高校毕业生求职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记者在贵州、湖南、陕西等多地采访发现,一些地方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亟待精准施策、拓宽渠道、有效引导,帮助更多贫困大学生兜牢就业底线。
这个“冬天”有点长
记者在多地高校了解到,今年毕业生人数增幅明显,贫困学生面广量大,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影响着贫困家庭的收入。
以湖南为例,全省高校、中职共有51个贫困县籍的应届毕业生约15万人,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25%左右,其中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应届毕业生约5.5万人。
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记者了解到,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占比超过30%,申请助学贷款、领取就业补贴等家庭困难学生高达50%以上,这一比例远高于贵州贫困人口占比。
一方面是毕业生人数增多,另一方面,因用工减少、招聘延迟,贫困大学毕业生感到了就业寒冬。
“目前,重点工程、规模企业复工率较高,但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复工率仍处于低位,企业用工需求总量减少和用工结构性矛盾交织并存。”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拥贤说,疫情对商贸、餐饮、酒店、旅游、文娱、交通运输等行业影响较大,相关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
“学校组织线上招聘,对接联系的200多家企业中只有140多家响应,企业招聘愿望下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丁虹说,部分企业明确表示因生产经营困难,暂时没有招人计划。
多位受访高校负责人说,因事业单位招考延后、企业招聘计划推迟,达成就业意向的人数明显降低。比如,4月初贵州各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的比例不到两成,远低于往年同期。
疫情期间,多地开展线上招聘,但记者发现,“线上热闹、线下冷清”并不鲜见,信息鸿沟增大了求职风险。
贵州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贺乾介绍,目前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招生就业网站、微信公号、省市人才市场招聘网等线上资源获取就业信息,但信息雷同、多头发布等情况时有发生。
“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多而分散,无法精准‘投递’给学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莫小平说,很多平台运营主体为第三方网络公司,对企业招聘等信息审核并不严格,给毕业生求职带来了风险。
招聘转入线上,选人凭一纸简历,也让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签约率降低。“学校、机构招考体育老师,需要展示足球、篮球、三级跳等专业技能,但线上招聘无法实现。”贵州师范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周玲玲说。
还有的贫困大学生因家中无电脑、手机没流量,遭遇求职困境。“制作简历、提交报名表、线上求职都只能靠手机或去别人家蹭电脑。”中部某本科院校贫困毕业生马东强说。
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贫困生也对“云招聘”感到不适应。“对着镜头总感到紧张,网络卡顿也容易造成交流不畅,一连‘云面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中部某本科院校贫困毕业生冯川说。
4月18日,海口举办“战疫情·促就业”招聘会支持各类用人单位复工复产、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 郭程摄
特殊节点精准施策
贫困毕业生求职搁浅,需多方共同发力,全力帮扶。多位受访者认为,既要结合特殊节点的特殊需求精准施策,也要围绕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短板,进一步细化政策、挖掘潜力。
首先要从供给侧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例如,记者在贵州了解到,针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当地开发设置了2万个公益性岗位,针对12个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等贫困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家庭高校毕业生拿出不少于1000个事业单位岗位公开招聘。
同时,招聘特岗教师1万人、加大就业补助资金、给予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创业补贴……“这些措施增加了量化指标,含金量高。”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黄健说。
记者发现,多地均有企业把疫情带来的经营困难当作调整期,增加人才储备,解决企业长期存在的人才短缺问题。
多地高校也挖掘内部潜能,促进供需对接。贵州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黄平惠说,学校增加了科研助理等岗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瞄准易地扶贫搬迁点新建学校岗位需求,提前布局安排学生实习。
着眼就业服务,多位受访者认为,还需补齐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短板,让信息“投递”更精准。贺乾、黄平惠等建议,要加快解决线上招聘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关部门可统筹资源建立更加规范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从长期看,多位受访者认为,当前贫困地区正处于加速脱贫攻坚阶段,乡村振兴蕴藏着大量就业岗位潜力,应将大学生就业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例如,可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村经纪人、农业科研及深加工等领域挖掘就业潜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治松认为,加大校政对接,拓展基层就业空间,鼓励更多贫困毕业生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
“就业观一变工作就好找了”
记者调研还发现,部分贫困大学毕业生预期偏高,也放大了求职焦虑。受疫情影响,有的贫困大学毕业生出现了盲目、焦虑、无力、迷惘等负面心态,亟需帮扶引导。
“签约的同学大多去了偏远的一线采矿企业,我还想再等等。”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郑晓雄来自偏僻山村,期待毕业后能留在城市工作,“家里供我读书不容易,想找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改善家庭条件。”
“不少贫困学生期待留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拥有高薪资,缓解家庭困难,但其综合实力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不占优势。”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说。
“自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心态盲目是贫困大学生的共性问题。”莫小平说,宅在家的毕业生既感到求职焦虑,但也对特殊形势缺乏准确判断,有的贫困学生求职预期仍然偏高。
“对于贫困大学生不仅要在经济上帮扶,更要在思想上帮扶。”丁虹说,特殊节点,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负面心态,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建立理性择业观。
“就业观一变工作就好找了。”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学生王兴绍来自农村,几次应聘被拒,“当时压力特别大,老师给我仔细分析冶金行业的就业前景,讲求职技巧,还帮我转变观念。”最终,他与湖南一家钢铁公司签约。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校为每一名贫困毕业生配置了精准帮扶师资力量;在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持续服务上做到一生一策、一帮到底,上好这堂重要的“就业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丽 骆飞 刘智强 参与采写记者:谢樱 刘彤 本文受访贫困大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