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为了更好地前行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题:祭奠,为了更好地前行
新华社记者关桂峰、李惊亚、邰思聪
又是一年清明时。全国各地举行缅怀革命英烈主题活动,祭奠英雄、追思英烈,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英雄志、忠骨魂。英雄精神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追思,汲取前行的力量
苍松翠柏掩映下的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鲜花簇拥着的革命烈士塑像静静矗立,象征着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长明灯”熊熊燃烧。4日,南京中小学、高校的学生代表约1000人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祭奠先烈。
“恽代英烈士,黑白照片中的您,眼神坚毅而充满自信,用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信仰……”南京市中学生代表诵读青春献词,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对话”。
“我们以后要经常来追思先烈。”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刘家辰诵读的是献给袁咨桐烈士的献词。“他在比我小的年纪就为国家、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这样的事迹和精神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祭祖寄托人们的家族宗亲之情,缅怀英烈抒发国之大义。
“当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新生千百万,浩荡慰忠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清明节的铭记——尊崇英雄烈士
厚植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上,讲解员和师生们的深情诵读让在场人士无不动容。
93岁高龄的八路军老战士樊玉成、90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储渭,带领少先队员,缓步走向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向在抗战中牺牲的战友献花。回忆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老战士激动地说,如今祖国的繁荣富强可以告慰在战争中逝去的战友。
清理周围杂物、将烈士英灵安放……清明节前夕,陈三牛烈士墓正式迁入八达岭革命烈士陵园。北京市延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闫永杰,几年来奔波3000多公里,核准2000余个姓名,只为烈士有名又有“家”。2016年,延庆区开展零散烈士墓抢救性保护。“一条线索都不能放过”,是闫永杰对自己的要求。
千里之外,贵州遵义,凤凰山上的红军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义务宣讲员黄先荣动情讲述了邓萍、钟伟剑、龙思泉三位英雄的事迹。遵义市的民警陈勇对于英雄事迹耳熟能详。“我们有义务讲好遵义故事,将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继承好、发扬好。”陈勇说。
看齐,筑起牢固的信仰之基
“我们看您来了!”在北京西山脚下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李大钊的长孙女李乐群向前来祭奠的人们介绍她所知道的爷爷:“他忙起来顾不上吃饭,一块大饼、一根葱就能对付。”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我们向先锋学习,向英烈学习,就是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强大精神动力,筑起牢固的信仰之基。
在哈尔滨杨靖宇烈士塑像前,哈尔滨市第八中学国旗班的学生代表敬献花篮。前来祭奠的哈尔滨市雷锋车队志愿者协会会长栾景通说:“我们将继续发扬‘雷锋精神’,做善事、当好人。”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苍松翠柏之间,青岛崂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广场,黄白菊花寄托哀思。“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你们把青春永远定格在那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祭奠活动上,青岛的高校、中小学生代表朗诵诗歌。青岛科技大学学生王安琪说,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这次祭奠活动让她领悟到,要向英雄学习,做不断奋斗的优秀青年。
岁月流逝,初心未改。不论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砥砺家国情怀,初心代代相传。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在贵州省石阡县,64岁的陈德昌每当哼起这首歌,心中总会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感。这首曾流传于中央苏区的民歌《当兵就要当红军》,是他的父亲陈世荣生前最喜欢的歌曲。陈德昌小时候就时常听到父亲唱起,在心里深深埋下了种子。
当年,石阡县困牛山上,红军战士不愿伤害被敌人裹挟的群众,又不愿被俘虏,100名左右的红军选择了跳崖,陈世荣是幸存者之一。如今陈德昌经常受邀讲述当年红军的英雄事迹。“青年一代生长于远离战火硝烟的和平年代,无论我们走多远,红色基因不能忘、不能丢。”陈德昌说。
前行,续写未竟的伟大事业
清明,连接着历史与今天。清明的意义不只在感受先烈的崇高,更在继承先烈的遗志,续写未竟的伟大事业。
在李大钊烈士陵园正门口,李大钊烈士雕像注视着人群,似乎在宣扬他伟大的未来畅想: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松柏掩映,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白相间的菊花环绕着烈士英名墙。清明节前夕,我们迎回了阔别60多年的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10位志愿军烈士英灵从此在中华大地上安息。
“虽然我年纪小,但我知道的红色故事可不少。”10岁的遵义市老城小学四年级学生张瑞凝是当地的红色义务宣讲员。在当地举行的祭奠仪式上,她用稚嫩有力的声音作了“做好新时代接班人”的主题宣讲。“今后我还要把更多的红色故事分享给身边同学,大家一起汲取革命先辈的精神养分,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张瑞凝说。
八宝山革命公墓任弼时广场上,几名学生用画笔向公祭群众展示他们眼中的战争景象,把“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红军渡江战斗场景画下来,寄托哀思,表达崇敬。
烈士们走了,历史车轮的转动下,他们的身影似乎日渐模糊。但是,我们分明看见,英雄们的精神正在照耀中华,中华儿女正秉承烈士遗志,沿着先辈的光辉足迹接力奋进。(参与记者:邱冰清、孙琪、王君宝、苏万明、严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