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关注剩男剩女问题:节假日成逼婚日相亲日
11月11日,“光棍节”。
这是一个年轻的节日,也是属于年轻人的节日。无数以“剩”字辈自居的年轻人在这一天焦虑、烦恼与狂欢。为什么“剩下”了?“剩下”有错吗?该怎么拯救那些“剩下者”?来听听小蒙的故事,故事里有无奈,更有希望和启迪。
“节假日,变成了逼婚日和相亲日”
小蒙,女,29岁,律师事务所工作,学历研究生,恋爱经验零。
在电话里又经历了父母一番反复唠叨,小蒙赌气般地在婚恋网站写起了自己的“征婚简历”。
“这么优秀的女孩,怎么会剩到现在了?”听说她还处于单身状态时,亲戚朋友都有些惊讶,这些诧异的目光让小蒙感到浑身不自在。
真的很“老”了吗?被说得多了,小蒙也有些沮丧。可是,在她留学的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单身男女也是“一抓一大把”,大家相安无事,没有人催促恋爱、结婚,为什么在中国就这个样子呢?“还不如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孤独终老算了!”小蒙抱怨。
“剩男”“剩女”“必剩客”“剩斗士”……不知何时起,这些标签开始在小蒙身边流传开来。电视里,相亲节目如火如荼;媒体网站上,对“剩男”“剩女”的报道连篇累牍;甚至一度在两会上,这也成了热点话题——有人大代表提出将法定婚龄降低至18岁,以解决“剩男剩女”问题。
相亲大军也一下子多了起来。婚姻中介——这种在自由恋爱时代似乎该成古董的机构——生意也重新红火。城市里的公园等公共场所,“相亲角”“相亲大会”犹如雨后春笋,诡异的是,来相亲的却不都是年轻人,还有一群忧心忡忡的父母,手里举着子女的资料“货比三家”——仿佛一下子又从自由恋爱时代回到了“父母包办”时代。
小蒙这样的80后,成为遭遇父母逼婚的主要年龄群。根据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对于女性,66.6%的女性认为,30—35岁没结婚应该被称为剩女,81.5%的男性则认为,女性一过30岁没结婚就是剩女,其中60.9%的男性认为,28—30岁是剩女的终极门槛。对于男性,70.3%的女性认为,35—40岁没有结婚的男性是剩男,67.6%的男性则认为,30—35岁没有结婚就是剩男。无论怎么算,80后都是“剩男”“剩女”的主力军。
在互联网上,更有这样一种调侃:27—28岁的未婚人士叫“剩斗士”;29—30岁的叫“必剩客”;31—35岁的叫“斗战剩佛”;超过35岁的就被尊为“齐天大剩”。社会舆论的胁迫之下,这些调侃多少透着些无奈。
“有句歌词叫‘落单的人最怕过节’。”小蒙说,“以前过节喜欢回家待着,现在却最怕回家。一回家,节假日就变成了逼婚日和相亲日。”
“从小到大都没凑合过,凭什么这事儿要凑合”
几年前,小蒙的妈妈就开始操心女儿的婚姻大事了,一向不怎么上网的小蒙妈还不知从哪儿学来了网络新词儿:“小蒙,你可别成了‘剩女’啊!”
小蒙妈的担忧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小蒙妈开始在家乡四处为她张罗相亲。一开始,小蒙觉得好笑,还装模作样的跟人联系一番,后来就开始以各种借口搪塞,最后小蒙干脆坦率说自己没打算回家乡工作,也没时间异地恋,把他们都拒绝了。
小蒙妈急了:“傻妮子,你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合不合适,感情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你到底还嫁不嫁人了?”小蒙也很生气:“妈,您这是让我凑合吗?我从小到大,从学习到工作,什么事情您都让我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完成,凭什么这事儿就要让我凑合!”
小蒙妈年轻时就是经人说媒“凑合”着嫁给小蒙爸的,夫妻生活一直磕磕绊绊,小蒙不想像父母这代人那样。
小蒙匿名把这件事发到了网上论坛,得到了很多支持。这让她感到有些安慰。网上关于“剩男剩女”的话题,也一直争论不休。
有人说,所谓“剩男”“剩女”,都是伪命题。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时候结婚,与别人无关,无所谓“剩”与“不剩”的问题。“剩”下的,过得未必不好;“不剩”的,未必过得就很幸福。这些概念不过是舆论渲染、炒作的结果。
也有人说,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敢结也结不起。现在婚姻的物质成本越来越高昂,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有限的薪资待遇在高企的房价和婚恋成本面前,显得弱不禁风。
小蒙也不想一直“剩”下去,但却讨厌被逼迫。“我现在很热爱我的工作,朋友也多,过得忙碌而充实,为什么非要被年龄所胁迫呢?”
“其实如果问为什么剩下,我也可以找出一千个理由,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小蒙说,就像网上有人说的那样,你剩或不剩,年龄都在那里,不减只增;你爱或不爱,生活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剩下’有错吗?这似乎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话题。”小蒙说。
“爱情还是要相信的,万一等到了呢”
妥协还是反抗?这是一个问题。
小蒙的朋友也一直苦口婆心地帮她树立“正确的择偶观”:作为一个女性,不管事业有多成功,家庭始终是最重要的。择偶的心态要平和,标准不要太理想化、眼界太高。
小蒙反驳说,我要求高吗?我也没有像那些拜金女那样要有房子、有车子、有钱才能结婚,心态怎么不平和?我就想顺其自然,择偶观怎么不正确了?
可是,怎么面对亲戚朋友喋喋不休的言语催促?怎么面对被家长强行安排的赶鸭子上架的各种相亲约会?怎么面对社会上汹涌如潮的舆论压力?
“躲”“吵”都已经试过了,难道真的要降低择偶要求,赶紧找个对象来消除对“女人三十豆腐渣”的恐惧吗?还是坚持“光荣地剩着”?
不久前,小蒙在网上看到了这么一个理论:剩女是社会幸福感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剩女越来越多,体现了女性在当今社会的自尊、自信和对于个人价值的执着追求,社会应该尊重个人生活观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觉得最开心、最舒服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应该用传统观念来评价别人的选择。大龄剩女不是剩,是挑,是要求比较高,比较看重婚姻价值,看重自己的选择。与其将就,不如挑一挑,剩一剩。
小蒙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现在社会这么多元,个人的选择也应当是多元化的,怎样幸福、怎样去生活,这是生活方式的个人选择,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管别人说什么呢。
11月11日,“光棍节”又到了,怎么度过呢?小蒙心里暗自盘算:相亲,这个可以有;爱情,也还是要相信的,万一等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