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宝宝风寒感冒的简单外治
导读
已是立秋,稍有不注意人就容易感冒。对于感冒的防与治,中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经验,下文是本号一位读者的亲身经历,虽然季节不同,但依然能给人许多启发。
文/禹余粮
家里宝宝满七个月了。
从出生以来,宝宝共感冒过两次,都是受了寒邪导致的。
第一次,是在五月下旬,那时中午的温度已经比较高了,与往年的暑热天基本持平,但是早晚还是比较凉快的。
那天七点半左右,笔者像往常一样给孩子喂了顿奶就去上班了。在笔者看来,孩子大多数时候喂完奶会马上接着睡两个多小时,少数时候自己玩一会儿也就睡着了,不睡觉的时候几乎没有。
然后笔者看宝妈和奶奶都睡得比较熟,想着大家前一天工作/带娃都比较累,可以多睡一会儿,就谁都没叫醒。
当然,走的时候,笔者还非常“贴心”的给宝宝盖好了被子。
结果,宝宝压根就不按笔者预想的套路“出牌”,很快就将被子给踢飞了,等到宝妈醒来并发现的时候,笔者都走了至少四十分钟了。
当天上午,孩子就开始流清鼻涕,并且到下午慢慢地有了鼻音,嗓子也偶尔会咕咕的响。
奶奶很紧张,在过来带孩子的时候,奶奶就很有预见性的为孩子准备了一袋子常用药。按惯例,该是“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之类的药上场的时候了,此前笔者哥哥家的两个孩子都是这么过来的。轻微的时以“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之类为主,可能还辅以一点中成药,如果还不好,那就去附近的社区医院打小针,再持续发展,那就得吊瓶或雾化了。
由于笔者老家昼夜温差大,早晚较凉,中午偏热,哥哥家的两个孩子都是比较容易流鼻涕、咳嗽的,且容易内热重。在笔者记忆中,老大四岁以前,基本只有冬天才不得不穿袜子和鞋子,平日,她更愿意打赤脚或穿拖鞋。
这与“主流”的治法不无关系。
在奶奶那儿,这代表着“先进”。
毕竟首先这是正规医院都在用的治法。其次,在老人家眼中,这也是她亲身参与的笔者哥哥家两个孩子抚养的“成功“经验。再次,笔者嫂子是科班五年制中医本科出身,本来有机会进县中医院当医生的,只是那时中医院半死不活的,于是就到药房卖药,算下来也有十六七年了,她是药店店长并且有中医/西医药剂师的证。
在奶奶那儿,嫂子是专业的,相比之下,笔者这些年搞了很多在她看来不靠谱的事(主要是人生选择及工作选择方面)而宝妈半路出家自学中医目前依然在考证的路上,明显都是不专业的。
“非常规”治疗首先需要说服的就是奶奶,我们给奶奶说,今天先不吃药,如果明天症状没有改善,再吃药也来得及。一天,还等得起,奶奶也就将信将疑的看着我们操作了。
因为是受风寒而感冒,所以来路就是去路。
整个上午下午我们都在观察,当发现没法自愈并且症状有加重趋势之后,才决定干预的。
我们用了简单的四招:
一是盖厚被子发汗,汗出即换衣服,前后换了三身———当然发汗不可太过,太过则容易伤身,需要密切观察,适可而止;二是用艾叶煮水,给孩子洗了个热水澡,水温比日常的温度略高一点点,这也是帮助孩子排寒的;
三是,艾灸大椎,之后发现后背某个部位出汗较多,这就意味着这是受寒邪的部位,就又灸了一下那儿。同样的,因为孩子较小皮肤娇嫩,不可离得太近艾灸时间也不能太长(可用手指感受皮肤温度微微发热就好),适度就好,可以不及但不要过,不及还可以有别的办法补充,过了就不太好了;
四是睡觉,当以上三项都用过,症状有大幅缓解之后,就可以正常休息了,觉睡好了,正气足了,也能帮助人体与寒邪斗争。
当然,前三招有先有后,都是前一个方式用了之后,观察一阵后发现症状有缓解但是没好完就用下一个方式做补充。
睡一觉之后,孩子不流清涕了,鼻子也不堵了,喉咙的响声大幅减少偶尔还有一点,似乎是有一点点痰,因此还有一点声音——因为已经好了九成以上了,我们基本就没在管它,仅仅是密切注意不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再受凉,两三天内,这嗓子的不适也彻底消失了。
病都基本好了,奶奶也就不再坚持自己的看法,在她看来,不吃药感冒就好了多少有点神奇。她在后来给宝宝爷爷和她的朋友们的电话中是这么说的“也没有吃药,不知道他们怎么弄了一下,感冒就好了”。
宝宝第二次感冒是在七月下旬。这一次是因为吹空调受了寒,主要症状为流清涕。
或许是有了前一次,这一次奶奶没再坚持让孩子吃药,给孩子微微发了一身汗,再睡上一觉,病就好了。
其实,对许多小儿常见病,中医有着自己成熟的方法,无论推拿、泡澡/脚、艾灸、汤药(甚至就是厨房里的食材)、睡觉都可以成为我们治病的利器,越是早期干预效果越好,并且不但治病还能改善体质,可以说是简便廉验、方简效宏。
以风寒感冒为例,主要依赖人体自身正气,其余手段都是辅助,并且还能彻底将寒邪给排出,而目前主流的思路,主要是通过吃药使得症状消失,但寒邪却郁闭在体内,之后或变得更加容易感冒,或者干脆转化为过敏性鼻炎等慢性病。
作为父母,懂一点儿中医,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本文原载于“针砭药石”公众号,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