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章流:农村旱改水应直面的问题
当前农村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其中,正如火如荼实施旱地改水田(下称旱改水)热潮,而对于旱改水问题应经试验取得成效后再实施不迟,只从理论上推论就大面积实施值得商榷。从现实情况看,旱改水存在如下几个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1.旱地与水田耕作层的生态条件和土壤性状不甚相同,适宜生长的作物也不同。水田常年积水,耕作层长期处于厌氧状态,只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旱地耕作层通透性好,适于种植旱地经济作物。而经过多年的耕作层改良,适应种植水稻的一直都在作水田用,适宜种植旱作物的一直都在种植经济作物,经长期生产实践和实际经验的选择,各地水田与旱地比基本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也就是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基本趋于稳定。但是,最近十多年来,由于受到利益驱动,特别是种植粮食比较效益低,人们才纷纷把水田改种经济效益高的水果、苗木等经济作物,可以说高经济作物的水果、苗木、花卉、观光农业等是占用良田的大户,也是导致粮食作物逐年缩减和威胁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各地都在实施大面积旱改水,势必缩减往后的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甘蔗等旱作物种植面积,这些农产品产量减少价格自然会上涨,而玉米、大豆、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同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可以预言,不久的时日,受市场价值规律作用,农民又会返回头“水改旱”。这样的折腾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因水田长期渍水,还原物质多,排干水后土壤板结,不适宜旱作物的生长,即使用水田改种旱作物,品质和产量也难提高。
2.打散、降低耕作层土质结构和营养成分。土质不同适宜种植的作物也就不同。旱地多属沙壤土,通气透水好,利于旱作物扎根生长;水田多属粘性土,保水保肥力强,利于水稻等水生作物生长。不论是旱地或水田,耕作层土壤粒子结构和属性是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同的耕种方式而形成的。即平时所说的熟土,包括固有的微生物群、腐殖质、酸碱性、NPK营养含量、微量元素等,大面积人工配比合成适宜的耕作层土壤,工程量庞大,投资成本高,得不偿失,甚至劳民伤财。旱地改水田要经开挖土坡、推高填低,破坏了原有耕作层结构和加大土壤养分流失,然后再反复压实底土层,最后再挖掘生土回填,才平整出水田来。尽管都是声称保留原耕作层的表土回填,但那只是鸡毛蒜皮。推土机在场地上翻来复去,旧土新土岂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不混合)。别开头几年种植的作物生长收成比不上熟土高产不讲,不知种植多少年才能变成熟土?回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建新房制砖瓦,因为取土源地缺少,只能在生产队的田地里挖土,然后再用塘泥回填,又大量放用堆肥、农家肥等有机肥,但挖过土的田地怎么的加肥加水,几十年后种植作物都难以恢复原状。到分田到户时,为了公平,凡取土的农田家家户都要分配一点,大块变成了小块,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事例。最明显的事例,如平果铝矿山第一期复垦地,好多是从别处挖肥泥回填(塘泥、河边堆积土等),至今已恢复种植农作物有十余年了,但种植的作物不论是长势还是生产效益,与原状耕地生产效益不讲是差一大段距离,而是一个很明显的差距。
3.难以造出原有厚实的犁底层。田地的犁底层既要防止水肥渗漏和流失,又要具有一定的渗水性,才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而“一定的渗水性”是关键。田地原有的犁底层是经过数百年的耕作和水土自然沉降,经受过犁头上上下下的穿扎而形成的,是随犁头的受力形成波浪式的四五十公分以上的厚实底层,可经受犁头作用力大小不等的犁翻,不易受损坏,不但厚质坚固,而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水稻栽培耕作层有一句专业术语叫“爽水”田。水田自然形成的犁底层既有一个较坚实的底层结构性,赖以保水保肥,又可适度渗透水,使耕层不渍水,叫做“爽水”田。一般来说,“爽水”田日渗透量以5~10毫米为好,通过水分渗透,把溶解于灌溉水中的氧带入耕作层,更新土壤环境,释放和排除过多的还原物质;渗透性过大的为漏水田,养分易流失;渗漏性过小的为“囊水田”,土壤中还原物质日积月累沉积,毒害禾苗,产生僵苗,植株矮小,产量低。而旱改水从理论上说,虽然有技术压实犁底层保证不漏水,但它是平整直线,厚度固定,而往后的耕作犁头是随牵引力的大小上下犁波动的,且目前大多是用机械耕作,犁头作用力大扎入土层深,平直的犁底层经历日后持续不断、天长日久的翻犁,人造的犁底层会受到犁头穿插的破损,而新的(自然)犁底层又尚未形成,极易造成漏水漏肥,那又变成低产田地了。由于受到技术限制,目前人工造田要么是“囊水”田,要么是漏水田,很难造出经数百年耕作过的自然形成的“爽水”田。退一步说,即使到时再改回耕种旱作物,前期投入的大量资金打水漂、表面积减少了不说,耕作层的土质熟化度低,颗粒结构粗糙,原有的养分元素流失,很难回到之前的通气而肥沃的旱地高产土壤性状了。
4.增加水稻种植成本。旱改水大多数是要建设提水配套工程,大大增加水稻生产成本。历史已证实,南方丘陵地区的稻田面积少,电灌提水工程费用高,成本加大,已不适宜作水田种植水稻等水生农作物。尤其是水稻种植比较经济效益低,近年来,许多地方都把部分自流灌溉的水田改种经济效益高的旱作物,加上地方政府为了经济效益目标,制定优惠政策,对发展种植经济作物的给予财政补贴,大力调动鼓励农民利用水田种植水果、桑叶、甘蔗、药材、牧草、养鱼等高效益经济作物,大片大片的水田被占用。最明显的是乡村到处是葡萄、香蕉、橙了、柚子、火龙果等高经济水果作物。原有的水田95%以上是靠水库水利渠道自然流水灌溉,如此的便利人们都还不太愿意种植水稻,而现在旱改水大多都是靠电站提水灌溉,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形成了一边把水田改种经济作物,另一边却花大钱去实施旱地改水田,不是背道而驰就是瞎折腾、劳民伤财了。
5.旱地耕作种植指数大于水田。从实际情况看,当前的旱地种植指数要高于水田。原因:一是水田长期灌水处于厌氧状态,土块成团板结,通透性差,只适宜种植耐水的作物,种植旱作物产量不高。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进城打工,农村就有老年和妇女在家干农活,由于水田种植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经济效益又低,大多数农户种田主要是维持自家的口粮,有的地方出现了丢荒水田的现象,而旱地种植作物技术要求不高,季节性不强,适应性广,开个小穴就可点种玉米、黄豆、花生、瓜果、蔬菜等旱作物都可以,实在没能力就种植省工省肥的水果,甚至种植经济林,一种可连续收获数年,比种水田轻松且效益高。
6.警惕一些地方借旱改水的名堂,对原本种植过水稻、因处于水尾或源头来水少而改种旱作的、或者是水旱杂花地整片笼统划归为旱地进行旱改水,套取国家补助资金。而这些所谓的旱地只要水源充足,完全可以直接更换为水田种植。如此折腾操作,不但劳民伤财,且破坏耕地原有的耕作性状。如果化那吉村部分旱地在分田到户前是种植水稻的,果化灌区的水利渠道(还留有旧迹)也修到那央屯,由于地处水尾,群众才改种植旱作(玉米、甘蔗等)。
7.减少耕作面积。所谓的旱地是因为过去以来因自流水利设施灌溉不到的高位耕地,长期以来以种植旱作物为主,旱坡地大多都是呈圆形或斜坡,其表面积都比平面面积大。因为,大部分旱地大多都是分布在圆形土坡或波浪式起伏的土丘,把它推平成平地,其面积相当于球体一半表面积与横切面面积之差,一般相差四分之一左右,坡度大的旱地甚至更多,改为平面的水田后耕作面积就相对减少了许多。
至于有人说,旱地改水田具有实现基础建设所占用耕地的归还和填补功能(耕地占补平衡),这其实是一种数字游戏的自圆其说,或是自我心里安慰罢了,说白了是自欺欺人。不是嘛?占用的已占用了,用来补充的早就存在那里了(一般只是平整改变地形、地貌),何来占补平衡之说?正如毛主席在谈到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时说,就像李先念(时任财政部长)把钱从左边口袋拿到右边口袋一样,左手掏右手掏有什么区别?
8.施工缓慢,耽误农业生产。旱改水工程量大,政府部门一般都是发包给老板开发,老板为了揽工,整片包揽下来,先铲表土层一遍后就申领工钱,由于政府往往不能按时付款,老板就有理由停工下来等钱,延误了生产。如,平果市旱改水工作从2020年开始实施,至2021年时间已过去一年多了,有的整治片的耕地只见一堆堆泥土,还未整出一块田来,数万亩旱地已少了两季作物的种植,损失可想而知。笔者敢情说,估计一年后都难整出田块来,那损失更严重。为配合乡村振兴,国家实施土地提质增效(旱改水),建设经费保障,所以各地加大开发力度,如当地不论是坡地还是山腰旱地,十多万亩旱地几乎同一年发包出去,各有承包商主了。笔者认为旱改水要循序渐进,一片一片地整,暂时还整不到的应先让农民种植作物,减少损失。到目前为止,大多的旱改水基本都整出了水田的形状,因耕作层多是挖新土回填,有机质含量少,微生物群尚未形成,肥力低,加上新土是滋生杂草的温床,所以种植水稻多都被杂草覆盖,产量低,当地都是双季稻生产,有的旱改水田一年只种一造,应付验收。
在这里抄录《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里的一首《复陂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大意是说:毁陂的是谁?是翟子威(翟方进)。用什么来做饭?用什么来做汤?世事反复无常理,两只黄鹄告诉你。原来,西汉时期,河南一带翟方进的家乡有很多湖泊,人们临水而居,在当时称得上鱼米之乡。但不时也受到汛情影响而发生洪水灾害,即“陂溢为害”,对当地群众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时任宰相的翟方进视察灾害情况后,以为挖开湖泊的堤坝就能减少灾害的发生和程度,于是下令把堤坝打开将湖水排空,不但减少修建堤坝的费用,还可以填土造田,一举两得。谁知,破湖造田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灾害。造出的田地因土质差、土壤中的养分不全,种植的作物长势弱,特别是常受干旱天气影响而失收,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湖泊又被破坏了……于是,人们就编出了这首童谣,抱怨甚至诅咒翟方进。其实,翟方进并不是什么的庸官或贪腐之徒,在一些后世史书中还被称为一代儒宗,他破堤原本是想降低灾害发生频度,保护人民财产免遭损失,但却缺乏对大自然环境生存发展法则的认识。天地万物皆顺应时序生存发展,田地也一样,是经过数十年上百年的耕作熟化才形成特定的耕作层,其中所含的生物群种类、土壤结构、养分成分、渗透系数等要素,人工在几年十几年内是难以合成的。人可以靠智慧战天斗天,但违背客观规律,搞瞎指挥,结果适得其反。翟方进好心办成了坏事,招惹民怨,这与以贪腐为目的行为截然不同。
不得不指出,当前桂西南丘陵山区以提质增效为名而实施的旱地改水田项目,其实只达到平整耕地、小块并大块、修建配套灌溉渠道等几个功能,这些常规性措施只是改变耕地的现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且在平整过程中打散了原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耕种而形成的成熟耕作层,增设的灌溉设施都是电动提水灌溉,大大增加了水田生产成本。本来种田的比较经济效益就低,再增加成本开支,必然挫伤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由此得出结论:最后难以实现项目设计的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出现烂尾现象。
农业生产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比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兴修建地头水柜,要求二三块旱地就建一座地头水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无源头水补充的情况下,仅靠几米十几米宽的水池口等天集雨,连水池本身都难储满水,哪来有水灌溉?结果没有出效益来,却留下一堆堆(座座)石砌的碉堡似的水池,不但白白占用耕地面积,还阻碍着农田耕作生产。又如,以前引进速生桉前业界也开展激烈的讨论评估,但受利益集团的掌控,主张派获胜,全国各地大批量大批量地引种速生桉树种植。现在回过头来看怎么样了?种植速生桉的地方水源浑浊不清,土壤贫瘠干裂,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影响。再如,以高蛋白质动物类为名引进福寿螺来繁殖搞食用加工,结果其肉质根本不符合人类的口味,而福寿螺生长繁殖速度极快,对水稻植株直接吞食,危害极大,几年时间就泛滥成灾。说这些似乎与旱改水关系不大,但对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应用却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农业生产应采取科学的态度,没有捷径可走,要遵循先试验成功后再推广的必经路径。笔者不反对实施农田基本建设提质增效改造,但作为一个长期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技术员,对于这些不难看出问题的问题如鲠在喉,真的有点不吐不快的感觉,从而提出了个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望能引起业界同行的关注。
作者简介:
陆章流,男,壮族,籍贯平果榜圩,1960年9月出生,大学文化,百色市作协会员,农艺师。写过新闻通讯、调研材料、工作报告、讲话稿、叙事散文、随笔、杂谈、农业科普和专业论文等类型文稿,散见于一些省市报刊和公众号,多年获得各级报刊(社)奖励。在省部级科技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代表作有《探析导致土壤污染直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等。著有散文作品《山村记忆》《常有岁月可回头》、新闻报道集《业余,我坚持报道平果数十年》、专业论述《实用甘蔗生产技术指导》(合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初探》(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原稿集)等。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