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世家 光耀千秋———一张散落民间、尘封已久依然散发着时代光芒的赣榆名片

2022-11-05
作者:董作锦 来源: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满江红·清白世家

  清白世家,扬华夏、董氏荣耀。三代祖,为官一方,节操昭昭。

  杰公孝丰载青史,世臣岐山为民焦。剿匪患、望峰震海南,黎民笑。

  盼官廉,痛腐妖。振遗风,传悌孝。倡传统文化,神州添骄。

  夹谷莺啼颂先祖,黄海波扬展素稿。待重写,满目松竹梅,竟风骚!

  拙词《满江红·清白世家》,系填于2017年12月15日。作为志毅祖第十二代孙,与赣榆有关热心族人议定,拟将这册《清白世家诗文轶稿集注》择日正式出版发行,以传祖馨。欢庆之余,不禁油然命笔。

  赣榆北临齐鲁,南衔吴越,西接沂蒙,东频黄海与日韩相望,素为“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的鱼米之乡。始自秦代设县,几经沧桑,现为连云港市赣榆区。

  随着岁月的沉淀、朝代的更迭,在赣榆这块土地上,不断孕育和走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在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壮大和复兴的伟业中,留下了令后人永远铭记的身影,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烁在赣榆这座古老悠久的海滨小城的星空。

  “清白世家董志毅”就是这灿烂星空中光彩夺目的一颗。

  “清白世家董志毅”缘由宋月航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1日出版发行的《中国古代勤政廉政故事》其中一篇文章的篇名。

  该文2012年9月1日被湖北教育出版社选入《党员干部必读的廉政故事71篇》一书,并纳入《党员干部必读经典丛书》,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

  该丛书不仅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尊崇和树立高尚情操美德、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通俗读物,还为广大党政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以德为政教育,构建反腐倡廉格局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教材。

  “清白世家”是明代朝廷为旌表董氏三代为官清廉的门匾,它不光是祖居赣榆董氏家族的荣耀,也是几百年来赣榆人民的自豪与骄傲。

  赣榆始迁祖董雄,祖籍山东胶州,洪武初年为避战乱,携家眷迁居江苏省赣榆县(现为连云港市赣榆区),生息繁衍至今。

  四世祖董杰(1473——1552)字尚文、号仙坵,明正德年间授浙江湖州府孝丰县知县,“宰县三年,家无一瓦之覆、一垅之置。民颂之。致仕(卸任),丰人泣送百里外”。

  五世祖董邦教(1504——1550)字世臣、号独峰,为董杰次子。四十四岁授陕西凤翔府岐山县知县,宰县三年,清廉亦如其父。

  六世祖董志毅,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字子道,号望峰。是董邦教最小的儿子。据《董氏宗谱》记载,董志毅自小聪慧过人。七岁便懂诗文善对仗。他相貌魁伟,生性耿直豁达,喜结交诚实质朴之人,对那些过度谦敬、以取媚于人的巧佞媚态为不齿。

  董志毅弟兄三人,长兄维藩,次兄志弘。虽然祖父和父亲两代在外地为官,然俱清廉为本,家中并不富裕。祖父董杰曾任浙江孝丰县知县,三年后就辞官在家。嘉靖29年(公元1550年),曾为陕西岐山县令的父亲董邦教,年仅47岁就因病去世。时隔两年,祖父和母亲也相继辞世。年仅虚龄13岁的董志毅,饱尝失去亲人的孤苦。

  时年,因朝廷赋税繁重,累及民众纷纷外逃求生,城中董氏一族几乎逃离一空,仅存其长兄董维藩一门。也是家境衰若,日用维艰。然董维藩受父亲临终嘱托,含辛茹苦抚养和教育志弘和志毅两兄弟。志毅年幼读书,朝去夕至、暑去寒来,日食饱暖全靠长兄长嫂为其遮风挡雨、精心照顾。此情此恩,志毅牢记心中。

  嘉靖36年(公元1557年),年仅18岁的董志毅第一次参加院试,第一关在县试中就拔中头筹,府试再中第四。遗憾的是在院试最后一关的郡试中,因答卷“字讹”而被考官拒收。为此,董志毅情绪低落,懊恼万分。在其兄嫂的劝导和慰抚下,自此闭门潜心攻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嘉靖39年(公元1560年),董志毅再次参加县、府、郡三试,皆中榜首。再过三年,嘉靖42年(公元1563年)参加科考,考取一等,录为廪生,享受到官府所发的“廪膳”(即膳食津贴)。

  第二年,嘉靖43年(公元1564年),董志毅被选送乡试,一举荣登举人榜,位列第六十三。时任淮安府太守,特送“碧海腾蛟”旌旗相贺。时年,董志毅已二十有五。此后虽寒窗苦读,然时运不济,连续五年上公车不第。

  万历7年(公元1579年),年界不惑之年的董志毅被朝廷授予湖广襄阳府南漳县知县。

  当时的南漳又穷又乱。他到任后,注重实际,体察民情。经实地考察,发现南漳十分之七是山,只有城东有些林田,可是又经常遭旱涝,于是决定修水利造官堰,用官堰来拦截南漳水修渠灌溉。并制定出一套诸如“临渠有田地的人家要出劳役,各尽其力。并拿出一部分县府税银给除上述人等进行一定的补偿,同时犒赏那些劳动积极业绩卓著的人”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奏折上达后,很快便得到批允。

  修造官堰政令颁布以后,百姓踊跃参加,参加修堰的众人,挥舞铁锹,其状如云(典籍记载:民皆踊跃,荷锸如云)。董志毅不但栉风沐雨和民工一起坚守在工地上,而且还率领县衙精壮吏卒,承担官堰的主要部位闸门的建造。在他身先士卒的带动下,全体民工士气大振,奋力拼搏,短短四个月,官堰即告完成。

  之后,董志毅又跋山涉水,与村民一起劈山凿道,修通无数小渠浇灌农田。为了发展经济,他还进行实地考察,动员百姓因地制宜种桑养蚕,劝导百姓要和睦相处,互助互爱共同维护社会治安;并提倡节约粮谷,依法缴纳商税。

  董志毅到任仅一年有余,就使南漳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深得其益的南漳百姓把董志毅视为心目中的“召父❶”。时任太守吴龙溪称赞董志毅:“身虽居官,心犹赤子。”朝廷有一位姓侯的兵宪也为董志毅的精勤所感动,赞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❷”

  董志毅对百姓关爱有加,对欺压百姓的豪绅官宦则决不手软。邻县有一位居朝廷都宪的儿子,强占南漳民田三百亩,董志毅不畏强权依法予以追还。因此遭到他们的忌恨,于是就编造诽谤董志毅的材料投送至巡按御史钱一本❸的手里。

  然而,钱一本是一位生性秉直嫉恶如仇的御史,一看便知是属于诬陷不实之词。不但将其诽谤材料付之一炬,还专门上书为董志毅请功力荐。吏部采纳了钱御史的举荐,遂将董志毅调任较大的湖南长沙府攸县知县。

  南漳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到府衙极力挽留他。但君命难违,董志毅只能赴任攸县。临行那天,南漳的老百姓就自发结队,一直把他送到攸县。为感谢前来送行的人,清廉如洗的董志毅不得不把夫人的头簪和耳环都卖了,用来招待南漳百姓。这些送行的南漳人闻知后,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董志毅到任攸县县令时,正值攸县闹饥荒,百姓民不聊生。为了节约经费,董志毅不坐车轿,顶风冒雪骑马走遍全县每个村落。他下令打开官仓放粮救济饥民,拿出自己的俸禄衣物以接济受灾的老人,还买棺木捐给无钱装殓的死难百姓。

  董志毅白天处理公事,晚间常常微服私访,他不光把百姓的生老病死、柴米油盐都挂在心上,还把有些官差营私舞弊的行为和社会上一些土匪恶霸作奸犯科、欺诈乡里的行为,了解得清清楚楚,及时妥善加以处理。他还亲自丈量土地,采取措施平摊赋税和劳役。这一系列举措顺民意,得民心,大大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使攸县经济很快得到复苏和发展。

  为尽快改变攸县落后面貌,他修文庙,办学校,讲诗说礼,培养人才,提高百姓素质。他还亲自组织训练武士,打黑除恶,对危害当地最大的胡绍溪为首的盗霸倡乱团伙数十人一网打尽,迅速除掉了这一社会黑恶势力,深得民心。

  董志毅到任仅仅两年时间,就使得攸县社会稳定,经济也迅速走向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董志毅突出的政绩,很快被左都御史陈炌❹知晓,并给予极高的赞誉:“通省址此一官。”在他的举荐下,董志毅被委任为广东琼州府(即海南岛)同知(副知府)。攸县百姓在他升迁赴任临行时,老老小小跪拥道旁,含泪送行,依依惜别。董志毅被感动得流涕不止,久久不忍离去。官民难舍难分的惜别情景,感天动地。

  公元1582年(万历十年)董志毅到琼州赴任,此时的琼州海有海匪陆有强盗,匪患成灾,百姓苦不堪言,尤以海盗危害最甚,也最为猖獗。他在赴任琼州的路上时,就有盗贼用船来迎接,贿赂珠宝,明目张胆地来拉拢他。

  董志毅不但不为金银珠宝所动,还厉声呵斥他们,并将这些盗贼绳之以法。面对金钱利诱的失败,气急败坏的匪首放出狠话:“此祸本也。❺”明目张胆地对董志毅进行威胁。

  面对海盗散布的威胁,董志毅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而是亲自组织舟船,制造武器,训练士兵,全力加强海防建设。他常常不惧海上涛惊浪险,身披战袍挺身率兵督剿海匪。但凡是流徙到琼州海区的匪徒,不管是匪首还是劫匪,统统缉拿归案。在高强度的剿灭下,猖狂一时的琼州海匪,很快就衰而止息了。

  琼州岛四面环山,洞穴遍布,危害乡里的土匪利用这些山林洞窟藏匿行踪,出没无常危害百姓,已经成为官府和百姓心腹之患。剿灭了海盗,董志毅就立即对这些藏居山野、杀人越货的土著匪寇公开张挂公文进行搜剿,并亲自领军征讨。

  在经过周密的侦察和部署后,董志毅亲率兵马身先士卒跋涉险峻,身着铠甲和头盔,冒着被随时飞来矢石击中的危险,突袭危害最甚的一伙匪巢。因为事先部署周密,进剿迅速,一战告捷,擒获匪众达二百余众。那些被匪首裹挟蒙蔽的黎民,仰慕董志毅的威严,纷纷望风归降,男女降众多达一万六千余人。随之,当地土著匪患也就不战而平。

  自此,琼州百万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再也不用担心琼崖大地随时会响起匪患的警报。

  董志毅除恶威严,对百姓和下属则仁厚有加。有一例佐证:一位主管粮厅叫毛云山的同僚,到任仅半月就突然去世了。董志毅二话没说,就从自己的俸银中捐出四十两给他装殓。年俸仅有一百两纹银的董志毅此举使毛家体面地举办了丧事,却使自己家中经济拮据起来。在他率军出征进剿匪患的当日,家中竟面临无米下锅而停炊的困境。夫人张宜人无奈之下,只好将自己的首饰拿出变卖,以作餐资和家中佣人的薪水。琼州知府周智贤从董志毅院前经过,无意中从院墙的缝隙中,看到了董志毅家中的困境,第二天就送去一些柴米。并传话告诫董志毅道:“‘苦节不可贞,公之谓也。❻’”

  当时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荐举、弹劾官员事务的南台大中丞海瑞就是海南琼山(现海口)人,他尤为关注琼州官员人品所为和治理匪患的进展。

  当董志毅率兵进剿匪患初始,海瑞就亲自书信给董志毅:“长田黎闻兵进,必多竄匿,切勿剧撤,以少须其困毙,乃有获。听招勿杀,非此村不杀。但令知威,亦可示创矣!”等关于进剿匪患的具体方针和建议,以及进剿中要注意分化瓦解、宽严有度的策略。当海瑞得知董志毅清正廉洁,不为海匪金钱利诱,同时对同僚部下的困难却慷慨解囊相助的事迹,再度书信云:“吾省贪泉为十郡蠹。自明公下车,清问时来。❼”对董志毅给予了高度赞誉。海瑞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评价和举荐官员极其严肃苛刻。但唯独对董志毅“言之惓惓,切推毂者,气相投也。❽”

  海瑞对董志毅非常器重,亲自举荐董志毅为都察院防海监察御史。然而不幸的是,刚刚将奏疏写好,海瑞就在家中因病溘然长逝了,时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11月。

  由于征讨海盗,董志毅得罪了御史蔡梦说。蔡是福建人,抢劫珍珠的海盗大半也都是福建人,他还是其团伙头目黄建的外兄。对董志毅一直怀有成见的前攸县被革职的刘丞,也是他的福建乡党。再加上董志毅对军饷管理清正严明,防海参将王春及守备没能得到额外之利,也对董志毅心存不满。这伙人便沆瀣一气,纷纷向这位手握大权的同乡御史进行诬告。

  海瑞的故去,令蔡御史无所顾忌。他竟偏听一面之词,将“罪名”罗织在一起,把本该委以重任的董志毅,罢官看押起来。

  董志毅对此颠倒黑白的诬告自然不服,便据理上诉。蔡御史不但不听,反将其上报都御史,凭着莫须有的诬陷材料,将董志毅罢官。琼州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得知董志毅被诬陷蒙冤,自发集结去都御史衙门,为董志毅痛哭陈情诉冤,也没有结果。

  面对诬告,董志毅据理力驳,凌然申辩道:我的所作所为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的。其无愧有三:当年我的前任刘丞因贪腐被罢免,我到任后,有一平民告刘丞曾欠他酒债三两纹银未还,我是自掏腰包为他偿还了酒债。而刘丞是个奸诈的小人,平时奸贪异常,和他一起共事的同僚无不畏之于蛇蝎。他非但不知道感恩,反而加以诬陷对我以怨报德,这是无愧其一。我查办贪污军饷,反被诬告,这是无愧其二。我判决归还被霸占的土地,反而遭受诽谤和中伤,这是无愧其三。

  董志毅蒙冤罢免被看押三年,因为没有犯罪的真凭实据,无法定罪,只好放归故里。全家四十口,如此众多的家人一起返乡,既无积蓄又无路费。董志毅只好卖掉心爱的古琴、古剑、战袍以及夫人的首饰、衣裙。实出无奈他还把跟随自己的书童也卖转他人,用得来的薄资来维持途中的消费,以及资助途中遇见的逃难百姓。

  行路迢迢,董志毅全家一行历尽坎坷方才回到赣榆县城里。孰料,此时又有人密报蔡御史,说董志毅从任上带回不少装满金银的箱笼。蔡御史再次诬报皇上,皇帝龙颜震怒,立刻传旨派人前来查抄。钦差领兵到赣榆县城里村,将董宅团团围住,董志毅全家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官兵就强行把箱笼逐一打开,结果并没有发现什么金银财宝,却全是书籍和当票。

  钦差问其当票的由来,家人含泪告诉钦差,董志毅为官清廉不贪不占,仅有的俸禄还经常接济穷苦百姓,家里生活却一直困难。此次返乡路途遥远没有路费,多靠典当旧物度日。就这样,钦差只好回朝如实加以表奏。

  在董志毅听候勘问、审查两年以后,新任抚台刘节斋和新任兵宪孙斗南二位官员,得知冤情,便全力查清他的冤案。经过详细调查取证,将真相和举荐奏章频频上奏。加上这次钦差的表奏,终于感动了神宗皇帝。

  在董志毅返乡一年半以后,为表彰董氏一门三代为官皆清正廉洁,朝廷特颁“清白世家”匾额一块,以示旌表。并传旨董志毅官复原职。山东淄川籍的按台御史高举❾亲笔致信董志毅云:“久仰清风,无由面晤,聊备菲仪❿五金,并‘清白世家’门匾,以表廉吏。”这迟到的昭雪和旌表,董志毅终于在返乡一年半以后等到了。只是董志毅对官复原职一事坚辞不受,乐于归乡后的田园生活。

  此时以浙江副使的虚衔在家休养的前御史蔡梦说,听到董志毅被平反昭雪的消息后,为自己偏听谗言而罢免董志毅一事,感到非常后悔和自责,对知道这件事情的人说道:“董同知事,以误听一乡官言,余至今悔之莫及。”

  据史书记载,蔡梦说并非昏庸,为官还算清廉,巡按江南时,曾弹劾西陵侯籍田千余亩;在安徽主持筑铜陵堤,人称蔡公堤。只不过清官也非一清自清,蔡御史此番一时糊涂,不但无端葬送了一个拥有大好仕途前程的、深受百姓拥戴的好官,也使自己陷入终身悔恨而不能自拔。

  董志毅归隐乡里后,为感念抚台刘节斋和兵宪孙斗南不畏权贵为其平反昭雪的恩德,特为孙、刘二恩公建生祠祀之。其后老县城董氏宗祠二殿一侧设立恩主祠,专门供奉孙刘二位恩主。并告诫子孙,要同先祖一样,世代祭祀。

  董志毅虽然人回归故里田园,心依然牵系百姓,以一管铁毫,歌功颂德,抑恶扬善,将一腔赤子之情倾于桑梓。

  赣榆境内有两条小河,一条是大石桥河,另一条是玉带河。虽然是两条小河,但因河道窄小堵塞,汛期时常同时决溃。每当河堤决溃时,就将海头、县城城里以及青口漫成一片汪洋,水深数尺,百姓苦不堪言。自万历18年(1590年)始,赣榆知县樊兆程急百姓之所急,决心将这两条河同时治理,在大石桥村东筑坝截流,然后引河南下,至县城北折向东南入海。此后该工程在又经历了知县徐应元、顾文炤后续施工,至万历三十九年,历时20年,终于完成了这项水利工程。从此也结束了自古以来,这两条小河时常泛滥溃堤殃及赣榆百姓的历史。

  工程一完工,董志毅将这项造福赣榆百姓的水利工程命名为“三公河”,并亲自撰写《三公河记》,立碑河畔,以彰显和颂扬樊、徐、顾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绩。同时他还专门为百姓最为拥戴的知县樊兆程,撰写《樊公去思碑》,勒石永记。

  万历三十三至三十五年(1605-1607)赣榆县连年遭遇自然灾害,知县马负图隐灾不报,催逼赋税兼及陈欠,董志毅奋笔疾书《后鬻儿行》加以鞭挞和嘲刺。

  教育是有关千秋万代、民族兴旺的大事。董志毅对家乡的教育发展独具情怀,亲撰《重修儒学碑》碑文,在城里勒石立碑以诫勉乡里。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十二月初一日,董志毅似有预感,从容地沐浴之后,将上朝的官服穿戴整齐,端坐家中,不久便安然谢世,享年84岁。

  闻知董志毅去世的噩耗,他曾工作过的南漳、攸县、琼州百姓闻讯万分悲痛,纷纷自发从千里之外前来吊唁。那些地方的人民怀念他的恩德,为他立像建庙祠,以作永世怀念。

  沧海桑田,岁月更迭。志毅祖虽然已经离开我们数百年了,但他恰如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依然在董氏家族、在赣榆的星空中闪烁。他的璀璨光芒,依然光照人间。

  “朝闻道,夕死可矣。”在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具有深刻内涵。这句话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生死存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就在于它与“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寓意相同,掷地有声。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孙一代接着一代,为着民族大业的复兴和崛起而视死如归负重前行。

  值此《清白世家诗文轶稿集注》出版之际,为使董氏族人和读者诸君对“清白世家”的由来能有一个基本了解,进而使优秀的中华家族文化得以传播,先辈为政清白的遗风得以传扬,仅作此文,忝以为序。

  注释:

  ❶召父:“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出《后汉书》卷三十一。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 。

  他们都曾为 南阳 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 人为之语líng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因以“召父杜母”。为颂扬地方官政绩的套语。

  ❷“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自《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直译

  为“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意思为: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朝闻道,夕死可矣”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 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

  ❸钱一本:字国瑞,号启新,(1546-1617)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明朝学者。万历十一年进士。除庐陵知县,征授御史。

  ❹陈炌:字文晦,临川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历任左副都御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都御史。炌:拼音:kài 古同"烗",炽。

  ❺“此祸本也。”:意为,你只顾你自己的职责而不顾及我们的利益,这]就是你惹祸的根源。

  ❻‘苦节不可贞,公之谓也。’:意为“‘过分节俭;坚守节操,也是不可取的。’这是周公说的。”

  ❼“吾省贪泉为十郡蠹。自明公下车,清问时来。”:意为,我监察贪泉为琼州十县之祸,清白操守,是从你来才开始的。贪泉的典故出自《晋书?吴隐之传》:“吴隐之,操守清廉,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相传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

  ❽“言之惓惓,切推毂者,气相投也。”:意为,说起话来深挚诚恳,如推车那样顺畅,气味相投的缘故。

  ❾高举:万历丙子(1576年)举人,万历庚辰(1580年)张懋修同榜进士。授完县知县,调蒲圻,丙戌(1586年)擢河南道监察御史,戊子(1588年)巡按南直隶。

  ❿菲仪:谦词。菲薄的礼物。

 【文/董作锦,系董志毅第十二代嫡孙,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