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说开出——兼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专业问题,涉及经济学的分类,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涉及怎么认识我国当前经济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等。所以,这里不仅要讲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且要说开去。

  人类在長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积累了实践知识,逐渐懂得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把学科划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把基础科学与技术学区分开来,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自然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属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研究客观规律的学科,属于基础学科;而人们根据客观规律,作用于自然物或社会现象的学科,则属于技术学。例如自然科学中的植物学,是研究植物运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基础学科,而农作物栽培学则是运用植物发展规律的知识,研究如何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农产品的学科,则属于技术学;社会科学中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学科,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植物学,属于基础学科,而研究运用经济规律的知识,达到推进或延迟经济发展的学科,则属于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的技术学。社会主义的经济计划学、西方经济学中的凯恩斯主义等,就属于这类经济学。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恩选集》第四卷第219页)“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15-816页)”

  根据不同类别的现象,建立不同的学科,才能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不清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发展。明确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建立某种学科的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毛泽东时期就存在着不同意见。1985年我写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个问题——兼与谷书堂商榷》的文章,有人不让发表。我给领导人写信,提出:“可不可以争论,可不可以和权威争论”?最后在研究所的内部刊物《经济研究所季刊》上发表了。谷文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的一段话,我则反对这种研究方法,指出:“‘谷文’研究方法的特点,是把论证的出发点放在马克思的一段论述上,或者说放在定义上,观念上,而不是放在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上。用这种方法来探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出发点不是客观事物,而是定义、书本,所以,既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也可以那样的说明,变来变去,没有定论。”(原文附后)

  我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二是只研究生产关系的“自然”规律,就是研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有的人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生产关系,还包括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根本没有生产关系的概念,所以也没有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区分,只有笼统的经济学。以萨谬尔森等著的《经济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三个基本的和相互关联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物品?-------为谁生产物品?------不同的经济制度却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可见,它研究的对象不是生产关系,而且是研究三个经济问题以及怎样“解决-----问题”。(《经济学》12版萨谬尔森等著第38页)

  1,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的根据

  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包括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关系,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关系;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就能够认识社会的本质和客观的发展趋势,使人们成为社会“自觉”的主人,就有了“自由”。可见,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是由生产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的客观地位决定的。

  首先,要强调生产关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运动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恩选集》第二卷第82页)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生产关系的概念,指明了生产关系与物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的决定性地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彻底颠倒了过去历史唯心主义的社会观,从而使社会学有可能成为科学,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使我们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一般科学的重复率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只有这种概括才使我们有可能从记录社会现象(和从理想的观点来估计社会现象)进而极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比如说,划分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东西,研究出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由于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关系,使各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等现象有了物质根源,使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排列得秩序井然,呈现出规律性。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这种基础性的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也使它在各类社会科学中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

  “马克思在四十年代提出这个假设后,就着手实际地研究材料。他从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取出一个形态(即商品经济体系)加以研究,并根据大量材料(他花了不下二十五年的功夫来研究这些材料)把这个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做了极详尽的分析。这个分析仅限于社会成员间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一次也没有利用这些生产关系以外的什么因素来说明问题”。(《列宁选集》第一卷第8、9页)列宁详细地说明了《资本论》是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对象的伟大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可见,以《资本论》为典型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生产关系。

  斯大林有关生产关系定义的错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于生产关系有一个定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甲)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乙)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相互交换自己的活动’;(丙)完全以生产关系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单行本第65页)我赞成斯大林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的结论。但是,斯大林关于的生产关系的定义有错误:一是说“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实际经济关系比生产关系的概念范围更宽,包括再生产领域的所有关系:生产领域的关系、流通领域的关系、分配领域的关系和消费领域的关系等,是再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说“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说法不科学;其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不仅不是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经济关系(即再生产关系)的总称。以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为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就包括生产过程的资本家剥削无产者剩余价值的关系;流通领域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关系;分配领域资本家占有利润,无产者获得工资的关系,以及消费领域实现剩余价值的关系等,这些关系的总和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所以,把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错误的。

2,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力的错误

  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包括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关系,是人与人与物相结合的关系;而生产力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关系。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关系是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生产力,包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两类不同性质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就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社会学。

  有人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是一种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的本质说成是发展生产力,混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关系,是根本错误的理论。

  3,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错误

  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本不承认现实社会存在着生产关系。它把经济问题归纳为:“----三个基本的和相互关联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物品?-------为谁生产物品?”认为经济学是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可见,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生产关系,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没有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分,更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学、共产主义经济学的区分;它研究的不是生产关系客观运动的规律,而是宣扬“资本主义是一架可以自行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其种种矛盾等等”;(参看高鸿业《经济学》第12版译者序《经济学》第1页)研究人们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办法和措施,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是没落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在观念上的反映,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经济学。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人在生产过程发生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准确地说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又分为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等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政治经济学也必然分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等。

  作为社会科学的系统经济学,主要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发展起来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研究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生产关系的伟大经典著作。

  《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典范,它是研究生产关系中的一种——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伟大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唯一科学社会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的外资企业,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迅速壮大的“民营企业”是雇佣劳动关系;甚至于连国营企业的职工也改为“聘任制”,实际上也是雇佣劳动制度;由于经济上实行的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整个上层建筑都转变成了“赤裸裸的现金交易”,也出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等,但是,一些人就不承认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硬要说是“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否认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性质的错误理论。

  有人说《资本论》中也包括生产力的论述,如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的分工与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的机器大工业等,因此说《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生产关系,还包括生产力。马克思对生产力的性质、发展变化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是论述生产力的典范。但是,《资本论》论述协作、机器生产等,是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标题下论述的,(参看《资本论》第一卷目录)是作为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外部条件来论述的。协作、机器等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内容,不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内容,所以,不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主义的经济学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与之相适应要创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理论。

  从1917年开始,过渡时期就由理论变成为了现实,以后发展成为包括新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由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还不长,还没有建立起科学体系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

  苏联出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一次尝试。正如毛泽东所说:“写出一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现在说来,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英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的典型,马克思才能写出《资本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至今还不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远。现在就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下第803-804页)

  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要求经济正常运行,因此,作为揭示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虽然还不成熟,但是,有关的技术学科却已经创立,如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学、统计学等科学都已经建立,并且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发挥了作用。

  四,研究生产力的学科

  什么是研究生产力的学科?生产力分为单个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两大类。因此,研究生产力的学科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单个生产力的学科,自然科学的技术学,就是研究单个生产力的科学,如农作物栽培学,就是研究农产品生产的学科;另一类则是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学科,如研究协作、分工协作、机器大工业乃至“科学技术生产综合体”等,这样的学科还有待实践中逐步创立。

  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科学和技术学两大类。基础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等,是研究植物、动物发生、发展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包括人的作用力;而农作物栽培等技术科学等,则是依据动植物的自然规律,按照人们的主观需要,培育和生产出人们所要求的产品,如高产、优质的水稻、畜产品等。可见,基础学科是研究某种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而运用这种规律性的知识,研究改造自然物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理论,则属于技术学。

  生产力不仅有单个生产力,指单个人的生产,还包括社会生产力,即许多人共同生产,因为,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就不是单个生产力,而是社会生产力,是许多人共同的生产。

  技术学是研究单个生产力的学科。如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是根据动植物客观运动规律,研究怎样运用人们的能动作用,使动植物产品达到人们的某种要求。

  社会生产力则是许多人共同劳动形成的生产力,如简单协作、分工协作、机器生产等。

  协作:“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工场手工业的典型形态则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机器大工业:“在真正的工具从人那里转移到机构上以后,机器就代替了单纯的工具----人能够同时使用的工具的数量,受到人天生的生产工具的数量,即他自己身体的器官数量的限制------同一工作机同时使用的工具的数量,一开始就摆脱了个人的手工工具所受的器官的限制。”(《资本论》第一卷第362、373、411页)

  单个生产力是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协作、分工协作、机器大工业则属于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但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里存在着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划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的人提出“科学技术生产综合体”的概念,指出由于生产的发展,人类生产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如卫星、核潜艇等,不仅涉及技术研究,而且联系自然规律的研究,因此,这种产品的生产,必须把自然科学研究、技术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综合体”。虽然“科学技术生产综合体”的概念还有待论证,但是,根据科学分类的发展,可以预见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学科必将产生、建立。

  研究生产力的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就不多涉及。

  生产任何一种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研究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都不是依靠单一的科学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运用多种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任何的科学研究都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否则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科学,这是我们探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以及学科分类的意义。

  附录: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个问题

——兼与谷书堂同志商榷

  最近,谷书堂同志在《关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对象的几点意见》(载《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1983年,南开大学出版社)一文中(以下简称“谷文”),再次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特定的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且指出:“我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的……生产方式,不是指的生产关系,而是指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可见,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对此,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看法,求教于谷书堂及其他同志。

  一、应如何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谷文”是怎样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呢?他的主要方法是援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的一段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1卷,第8页)。然后论证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由此得出结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这种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方法是否科学,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大家知道,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马克思有论述,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也都有过论述,下过定义,人们经常引用的就有好几种。持不同观点的人,可以各引各的定义,谁都有自己的依据。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人们长期争论不休,往往是由于这种论证方法造成的。

  “谷文”及其它一些文章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就引用马克思的上述这段话;相反,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是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则引用其它论述或定义。例如,可以引用恩格斯的论述:“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马恩选集》第2卷第123页)。从这段论述中,只能得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如果说用恩格斯这段话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还可以引用列宁的话作依据:“政治经济学决不是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上的社会关系,生产的社会制度”(《列宁选集》第l卷184页),“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决不象通常所说的那样是‘物质的生产’(这是工艺学的对象),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列宁全集》第2卷166页)。斯大林则更直接了当地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65页)。可见,引用经典作家的不同论述、定义作为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依据,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同一段论述中,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就拿马克思在《资本沦》第一版序言的那段话来说,人们就有不同的理解。“谷文”指出,人们对生产方式的含义认识不一致,就已发表的文章看,“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谷文”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呢?他们从马克思著作中查出近三百处关于生产方式的用法,认为马克思使用生产方式概念有三种含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他们又是怎样确定《资本论》一版序言中所用生产方式的含义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呢?“谷文”指出:“如果是指生产关系,后面又出现一个生产关系就明显重复了,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这里的生产方式只能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并且主要根据这一理解,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否定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的结论。

  在如此复杂的矛盾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定义似乎不同,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的一段话理解不一致,马克思在使用生产方式的概念确实也有不同含义等等,“谷文”主要靠文法上的推论,断定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只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并由此得出结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是生产关系,而且包括生产力。这些论据对于解决如此重大的、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似乎显得过于单薄,更重要的是这种论证方法是否科学值得研究。

  上述论证方法并不是“谷文”的独创,而是比较通行的方法,但是,“谷文”可以说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对近年来发表的大量文章进行了分类,而且查阅了马克思近三百处关于生产方式的用法。但是,如果研究的方法不对,下的功夫再大,恐怕也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谷文”研究方法的特点,是把论证的出发点放在马克思的一段论述上,或者说放在定义上、观念上,而不是放在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上。用这种方法来探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出发点不是客观事物,而是定义、书本,所以,既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也可以作那样的说明,变来变去,没有定论。

  把研究的出发点放在定义上,这种方法之所以不科学,在于它不是引导人们首先研究客观事物,而是把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导到定义上,书本上;这种方法不是引导人们将一种客观事物与另一种客观事物进行比较,将一种学科与另一种学科进行比较,而是引导人们比较定义,这种方法不能引导人们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能引导人们接近客观真理,反而会引导人们脱离实际地去抠书本、去冥思苦想。

  我们并不反对研究定义,尤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定义及其论述,恰恰相反,我们强调要认真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经济学对象所下的定义和论述,对于指导我们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我们不赞成的仅仅是以定义作为研究出发点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人们认识不一致,争执不下时,仍以定义、观念作为论证出发点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定义之所以必须认真学习,在于它符合客观实际,而且在论述中给人们指明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而以定义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反而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为一种教条,变成妨碍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教义。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不是我们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方法。

  正确的研究方法是怎样的呢?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客观事物,区分各类现象的特殊矛盾,然后才能准确地确定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唯物主义告诉人们,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观念、定义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人们的观念只有符合客观实际才是科学的。因此,探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必须首先区分各种客观现象。辩证法告诉人们,不同事物的区别,说到底就在于事物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谷文”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话:“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矛盾论》)。这表明他是赞成按矛盾的特殊性来区分科学的对象,但是,“谷文”没有说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哪一类现象的殊特矛盾。下面我们试图按照这种方法论,探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什么是生产力的特殊矛盾?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不包括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物的矛盾,矛盾的一方是人,另一方是自然物。如果用公式表示就是:人——自然物。但是,简单地说生产力就是人与自然物的矛盾还不准确。人与自然物的矛盾多种多样,人们生活在自然界,要呼吸空气,和空气发生关系,要和细菌发生关系等等,这些现象显然不属于生产力反映的矛盾。生产力与这些人与自然物的矛盾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生产力这种人与自然物的关系,是以劳动资料为媒介,用公式表示:人—(劳动资料)—自然物,由于媒介是劳动资料,矛盾一方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使用劳动资料的劳动者,自然物的一方,也不是任何自然物,而是劳动对象。所以,准确地说,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矛盾,用公式表示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就是生产力的内在矛盾的特殊性。

  生产力的实现——生产,是劳动者以自身的活动,通过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例如农民种庄稼、用锄头锄草、松土等等,是为了创造条件,促使庄稼更快、更好地发育、成长。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是作为自然的人,与自然物发生关系。在考察生产时,人们不考察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不管劳动者是富农还是贫农,是小业主还是雇佣工人,都看作为与劳动对象发生关系的劳动者。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资本论》第1卷201—202页)。“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它劳动者的关系”(同上书,208—209页)。可见,我们讲生产力、讲生产时,是抽象了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作为自然力来看待的。

  生产力及其现实——生产,既然是作为自然力的人和自然物的矛盾,所以属于自然现象的范围,和其它形式的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一样,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列宁曾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决不象通常所说的那样是‘物质生产’(这是工艺学的对象),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鲜明而准确地将两种学科的研究对象区别开了。

  “谷文”对列宁的这一段话另有解释,认为“列宁讲的同马克思讲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列宁反对单纯地研究劳动一般,而不研究特殊的社会制度”。我们认为这句话的后半段可能不符合列宁的原意。我们理解列宁的原意是劳动一般是工艺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他反对的是把劳动一般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反对单纯地研究劳动一般。至于说列宁讲的同马克思讲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是事实。仅从上面引用马克思对劳动过程及其与社会形式关系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两者的基本精神确实是一致的。

  “谷文”为了论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产力,还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例证,指出《资本论》用大量篇幅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等等。但是,认真阅读一下《资本论》这一部分,就会清楚马克思的用意,他把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章,放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篇里,是为了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影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里研究的对象是相对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社会关系,而对生产发展的分析,是作为外部条件来说明的,说明生产的发展怎样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这里还涉及到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的区分问题。研究任何具体生产的社会形式,不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都不仅要涉及生产一般,而且还会涉及它的上层建筑,因而这些都属于它的研究范围,但并不是它的研究对象。正像《资本论》中曾涉及工厂法,并不等于工厂法,法的关系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一样。《资本论》中论述到生产的一般,是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物质内容进行阐述,并不等于研究的对象。把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都作为研究的对象,显然是一种误解。

  总之,通过上述的矛盾分析说明,生产力、生产一般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资料为媒介的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属于自然现象的范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不应该包括生产力、生产一般。

  三、什么是生产关系的特殊矛盾?生产关系是否具有两重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什么?

  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发生关系时,从来都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下面就来考察一下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

  大家知道,所谓社会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矛盾分析的方法看,其特点就是矛盾的双方都是人,用公式表示为:人——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与一般的社会关系的不同点,是矛盾双方的媒介为生产的物质条件,这就与其他的社会关系区别开了,如与意识的社会关系、政治的社会关系等等。因为意识的社会关系是以意识为媒介,政治的社会关系是以政权为媒介。下面再进一步分析一下以物质生产为媒介的社会关系。

  任何生产首先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是以人与自然物之间物质变换为内容,围绕着物质生产条件及生产物发生的,用公式表示:人—(物质生产条件)—人。为了简便起见,以下简称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物关系。虽然这种简称不够准确,像矿藏、水利资源等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并不是生产物,用生产物概括不了,但是为了简化,而且事先加以说明,就采用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物关系的概念。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关系,如纺纱工人要与织布工人发生关系,织布工人与染工发生关系等等,这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以纱,布为媒介的,可用公式表示为人—(纱)—人、人—(布)—人,由于媒介物的不同,人们的身份也就不同:纺纱工—(纱)—织布工、织布工—(布)—染工。人们在生产过程不仅发生这一种社会关系,而且还要发生另外一种社会关系,如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地主收取佃农的地租等等。这种社会关系用公式表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无产者;地主—(地租)—佃农。这两种社会关系都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的共同点都是以生产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人们统称为生产关系,但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这两种社会关系的不同点在于前一种关系是以生产物有用性为媒介,后一种则是以生产物的占有为媒介。纱、布等表现的是生产物的有用性,而剩余价值、地租虽然也是生产物,但它只表现其占有关系。尽管有些剩余价值的物质内容可能就是纱和布,但是,在研究生产过程的占有关系时,人们抽象了生产物的有用性,只考察其占有关系。所以,用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分析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两种关系,各有其特殊矛盾,前者是以生产物的有用性为媒介的社会关系,后者是以生产物的占有为媒介的社会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人—(生产物的有用性)—人,人—(生产物的占有)—人。人们通常把前一种关系叫做分工协作关系,把后一种关系叫做经济关系。我们以后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就是严格按照上述分析来使用。正因为这样,我们把生产关系看作是分工协作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统一,而不把生产关系与经济关系等同。

  过去人们把生产过程发生的社会关系统称为生产关系,没有分析两种关系的矛盾特殊性,也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首先提出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的是张闻天同志,他在《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的问题》一文中(《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鲜明地提出了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而且作了比较准确的论述,我们基本上同意他的分析,这里只是从矛盾特殊性的角度,作进一步地说明。

  “谷文”也涉及了生产关系两重性的问题。文章说:“问题在于,把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不视为生产方式,而单纯当作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有二重性的划分是否恰当”。我们认为张闻天同志对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划分,是对客观实际的科学反映,不仅对认识客观世界有重大意义,对澄清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争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进一步探讨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在社会关系总体中的地位。

  人类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人——人。当然这里所指的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某一类型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按大类分,主要有思想关系、政治关系和生产关系等等。用公式表示就是;人—(思想)—人,人—(政权)—人,人—(生产物)—人。

  可见,这三种社会关系的矛盾特殊性,主要在于人与人关系的媒介不同。这些社会关系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由马克思首先揭示出来的。他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恩选集》第2卷,82页)。这就是说,人与人以生产物为媒介的社会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按照列宁的话说:“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列宁选集》1卷第6页)。马克思的这一伟大的发现,使人们找到了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形形色色的武装冲突,政治斗争和社会意识的对立,都可以理解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找出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因而是社会科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但是,当人们进一步发现,生产关系有两方面的内容,作为社会基础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两个方面,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是我们后人应予回答的问题。

  历史事实证明,作为社会现实基础的社会关系,仅仅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以生产物的占有为媒介的关系,或者说是经济关系。分工协作关系虽然与经济关系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但是不能构成社会的现实基础。以我国解放前后的社会性质变化为例。我国解放前后,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包括哲学,艺术及道德观念等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由于生产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个体农民的所有制等等。而同一时期我国社会的分工协作关系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解放前广大农村是男耕女织,解放初期基本上还是男耕女织。再用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就分工协作关系来看,尽管有高有低,但总的看是属于同一类型,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占很大比重,从事工业劳动和其他行业劳动的人占比重还小,可是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却完全不属一个类型,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关系不同。再以英国为例,虽然分工协作关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分工协作,以机器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等阶段,但是由于经济关系基本上没有变,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基本关系没有变,它的国家制度、社会意识等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见,分工协作关系不能直接决定其社会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而经济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则直接决定着它各种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可见,只有经济关系的总和才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分工协作关系不包括在经济基础之内。

  说明了经济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之后,再看看政治经济学在各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旧的历史观总是用社会意识来说明社会。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建立了全新的历史观。“这一理论是说,不要在思想的社会关系中而要在物质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基础”(《列宁选集》第1卷17页)。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必须有一门学科,专门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这门学科就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科学。马克思指出:“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恩选集》二卷82页)。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求;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求,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马恩选集》三卷307页)。马克思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写出了不朽的巨著《资本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列宁选集》第一卷10页)。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那么,政治经济学则是研究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也是其它各种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法学等等)的基础学科。这就是政治经济学在社会科学总体中的地位和任务。既然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解剖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其它各门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因而,它的研究对象只能是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的经济关系,即以生产物占有为媒介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关系的另一方面——分工协作关系。

  为了说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经济关系,不包括分工协作关系,还有必要再看看马克思的有关论述。首先是他关于研究政治经济学动因的叙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说是在“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之后,才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马思选集》二卷81—82页)。可见,他认为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是物质利益的问题。其次是他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材料的说明。他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资本论》第一卷12页)。这也说明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材料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再次是他关于政治经济学与财产之间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在批评蒲鲁东时说:“这是什么财产?——对这一问题,只能通过批判地分析政治经济学来给予答复,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即作为意志关系包括起来,而是从它们的现实形态即作为生产关系包括起来”(《马恩选集》第二卷142页)。可见,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财产关系的现实形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正是作为现实形态的财产关系。当人们揭示了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以后,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财产关系的现实形态不是生产关系的全部,而只是经济关系。从马克思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不包括分工协作关系。分工协作关系不直接表现为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也不是财产关系的现实表现,研究它也不会召来“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由于马克思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很多,人们的理解各不相同,这里就不多引用了。

  既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济经关系,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却说是生产关系呢?这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他们是在和唯心史观的斗争中创立这一学说的。“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恩格斯:《反杜林论》,《马思选集》第3卷66页)。在这种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人在生产过程发生的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由历史唯心主义迈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变革,是当时历史观上的飞跃。现在,当人们揭示了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提出分工协作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等问题后,仍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上,显然难以说明问题了。把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确定为一定社会的人与人对生产物的占有关系,即经济关系,既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这里还要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的对象作一些分析。既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关系,那么,不仅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如此,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也只能是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这两部分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前者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后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而这两者的共同点,恰恰在于研究的对象都是经济关系,所以才成为同一的学科,如果政治经济学两部分的研究对象有的是经济关系,有的不仅包括经济关系,而且包括分工协作关系,那就不能作为同一的政治经济学,而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了。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在探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我们运用了抽象法,把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区分开来,把人与人的生产关系和人与人的其它关系区分开来,把人与人对生产物的占有关系和生产物有用性联接的关系区分开来等等,目的是为了认清各种客观现象的本质区别、矛盾的特殊性,以便科学地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当我们着手实际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经济关系时,必须注意这些关系之间的联系,尤其要注意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联系。因为,任何具体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都是在这些联系中发展变化的。离开这些联系孤立地研究经济关系,不顾事物的外部条件的变化,孤立地研究事物的内部矛盾,不可能科学地揭示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所以,我国经济学界很多人都曾指出,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关系时,要加强对生产力的研究。可是,有的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能局限于经济关系,还应该包括生产力。政治经济学要想顺利地发展,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把握住方向,决不能在这个问题上东倒西歪,不然将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发表于《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1985年2期(总第19期)1985年6月20日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8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