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炒饭:为了让你涨工资,马克思也是拼了
《工资、价格和利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1844年开始,马克思翻阅大量经济学文献,搜集经济学资料,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工资、价格和利润》就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著作。它批判了韦斯顿的“不能增加工资”的观点,分析了劳动与工资之间的关系,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并且,指出了当前的工人斗争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局限性,向我们指明了方向——消灭雇佣劳动制,强调工人斗争应该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这为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指导。
历史背景
《工资、价格和利润》是马克思于1865年6月20日和27日在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中央委员会会议上用英文作的报告。这篇报告为了批判第一国际内部出现的对于工人运动错误的思想,解决欧洲工人运动迫切的问题,使工人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9世纪60年代初,欧洲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日益凸显。特别是 1857 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给无产阶级带来了深重灾难,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促使工人运动从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暂时低潮迅速走向新的高涨。工人阶级纷纷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如同在《工资、价格和利润》开场白中提到的:“目前大陆上有一种真正的罢工流行病,闹着要求增加工资。”国际工人协会也是于这个时期(1864年)成立的,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新的高潮。
但是,在第一国际内部,关于如何指导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出现了严重的原则分歧,其中有两种错误的主张阻碍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是以工联主义者为代表,另一种是以中央委员会委员、欧文主义者约翰·韦斯顿为代表。
早期工联运动作为劳工组织的形式,在联合劳工阶层为争取提高工资、缩短工时以及改善劳动条件而对资方压迫进行的抗争中建树过功绩。19世纪60年代初,一些工联领袖参加了第一国际的创建工作。他们反对政治罢工,竭力把工人运动局限在提高工资水平、缩短工作时长、提高待遇等经济诉求上,鼓吹劳资合作,以“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作为格言。马克思也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去论证,仅仅争取经济权益是不够的,不打破最根本的雇佣劳动制,无产者最终面临的就会是绝对贫困。而工联主义最终退出第一国际、走上公开彻底背叛工人阶级的可耻道路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他们的阶级本质。
约翰·韦斯顿是英国的工人运动活动家,土地和劳动同盟的领导人之一,不列颠联合会委员会委员。他认为,即使通过罢工斗争提高了工资,资本家也会相应地提高消费品价格,结果工人仍然得不到好处。因此,争取提高工资的罢工斗争对改善工人状况是有害无益的。另外,由于货币数量不变,工资提高会引起资本减少,生产缩减,工人失业,反而对工人不利。因此,工联(工会)所起的作用是有害的。1865年 5月,韦斯顿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讨论罢工问题时,宣传了以上观点。面对这些言论,马克思认为有必要对韦斯顿的错误观点进行彻底批判,澄清工人运动中一些根本性的是非问题,于是他在国际工人协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作了两次演说。
1898年,马克思的女儿艾威林以《价值、价格和利润》为标题将马克思的演说内容在伦敦发表。这篇文章的德译文,发表在1897—1898年《新时代》第16年卷第2册,标题改为《工资、价格和利润》。
主要内容
《工资、价格和利润》包括“引言”和十四节正文。引言简要说明了马克思做这个报告的原因——回复韦斯特的一些观点,彻底分析这个问题。正文十四节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5节,对韦斯顿谬论的批驳;第二部分是6-12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基本原理;第三部分是13-14节,解释工人运动的合理性,并指明工人运动的方向,不仅仅是经济斗争,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力量最终解放工人阶级,消灭雇佣劳动制。
第一部分,韦斯顿认为,国民产品量和实际工资总额是两个“不变”量。马克思在第1节论证了韦斯顿的荒谬与即使在这种理论下工资上涨的合理性。并且在2-3节中分析: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只会引起利润率的普遍下降,最终不会引起物价上涨;需求的提高引起供给的增加,而不一定会引起市场价格的上涨。第4节指出通货总额不是固定不变的,韦斯特的论据也就无法成立。第5节解释了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这一概念,为下面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马克思简要概述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原理。6-7节中,马克思阐述了价值是什么,劳动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什么;8-9节在之前基础上得出了剩余价值如何产生,有偿劳动与无偿劳动混在一起的欺骗性;10-12节进而说明了利润的产生与利润在各类资本家之间的分配。马克思在这一部分析了工资、价格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此同时也推翻了韦斯特的谬论。
第三部分,第13节叙述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合理性的几个场合。1.劳动力的价值提高与工人相对低位的下降;2.货币价格发生变化;3.防止种族退化;4.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可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这些又是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情况。第14节,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格会降到最低限度,在日常斗争中反对的不应只是结果,还应该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即消灭雇佣劳动制。
最后,我们可以用马克思在演讲结束前的总结概括这篇文章。
1.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会引起一般利润率的降低。但整个说来并不影响商品的价格。
2.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提高工资的平均水平,而是降低这个水平。
3.工联作为抵制资本进攻的中心,工作颇有成效。它们遭到失败,部分是由于不正确地使用自己的力量。总的说来,它们遭到失败是因为它们只限于进行游击式的斗争以反对现存制度所产生的结果,而不同时努力改变这个制度,不运用自己有组织的力量作为杠杆来最终解放工人阶级,也就是最终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现实意义
马克思批判了韦斯特的观点,证明了工资上涨的合理性,根据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发现提高工资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要想社会商品极大的丰富,一定要促进第二部类的生产。然而,当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商品过剩,单纯地投入到第二部类一定还会引起更严重的危机。因此凯恩斯主义提倡投资基础设施,增加更多工作岗位,刺激经济消费,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2008年,中国投入四万亿到第一部类,主要以“铁公基”为主,很大程度地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危机。然而美国当年也投入了四万亿在第一部类,为何却效果不甚明显,甚至还为后来泡沫的累计埋下伏笔?
2008年的中国劳动力市场远没此时充足,随着基础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了城市,成为了农民工,这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来说是极大的补充。截止2017年,中国约有2.87亿农名工,这是多大的一笔人力财富!根据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交换,我们可以得到Iv+IDv=IIc+IIDc,第一部类工人的工资对第二部类的生产起了决定作用。四万亿的投入虽说进入很少工人的腰包,但这笔劳动力的数量的增加极大地提高了IDv,进而拉动IIDc。对比美国,虽说第一部类投入了四万亿,然而工人工资并没有因此而上涨,这笔钱并没有流入商品市场,只能流入金融市场,最终引发更大的金融危机。而现在,中国的劳动力已经基本得到解放,束缚在土地上的青壮劳动力少之又少,再想通过扩大人数提高IDv是不大可能的,那只有一种方式——提高工人的工资。
2018年中国部分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上海从2017年的2300元/月上调为2018年的2420元/月,达全国最高。很多人(多为局外人)对此引以为豪,认为国家为工人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仿佛这种阶级压迫已经不复存在。以全国工资水平最高的上海为例,最低工资标准从2010年1120元/月提高到2016年2190元/月,平均增长率约为11.82%。看起来增长率很高,然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这6年平均增长率为9.74%,城市居民物价水平6年平均增长率为2.71%,工人并没有在蛋糕的分配中多得到什么。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经济的增长带给工人工资的提高,但是从工人的购买力来看,他们依然仅能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钱包、银行卡里并没有多少积蓄。
并且,我们要意识到最低工资标准背后的几个问题。1.马克思指出,确定的最低工资常常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成为最高工资。真正重要的其实并不是最低工资标准,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高全社会的工资收入水平。2.全国的最低工资标准是不平衡的,当上海2300元/月时,西藏和广西还只有1400元/月。3.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否有强制力?以深圳为例,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工厂的工资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劳动法形同虚设。4.2010年后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的上涨,离不开本田罢工的推动。2010年5月由于南海本田工人对低工资、低待遇、中日工人差距不满,于是开始长达半个月的罢工,最终上涨工资500元左右。这次罢工给同行业工人一个激励,促进了工资的上涨。5.和国际水平相比,中国工人工资还处于较低水准。2005年到2009年间,深圳最低工资占平均工资比重徘徊在26%,最低工资占人均GDP的比重约为13%,而国际上这两项数据的平均水平分别为50%及58%。到了2015年,深圳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平均工资的30%,相当于人均GDP的15.5%,没有太大变化。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人工资仍有较大提高空间。在利润分配中,工人处于弱势地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美国达到4.7,贫富差距之大不再细说。然而,仍有一些经济学家,学者混淆视听,他们以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差别,脑体劳动差别为由,证明这种分配的合理性。王健林曾晒过自己的时间表,早上4:00就要起床,一天飞往三个城市,签约500亿。就有一大堆狗腿子发表感叹:“首富是应该的!”“看看王健林多勤奋,你还有理由懒惰吗?”“我们有什么资格质疑他们的收入?”他们的可笑之处就不再细究,但现实工人的工作生活摆在我们眼前,就是最有力的反驳。
中国现在的工人运动依然处于零散的,自发的斗争阶段,诉求也仅仅是经济上的诉求。但对于即将迎接高潮的中国工人,仅仅停留在经济诉求是不够的,要明确最终的目标——消灭雇佣劳动制。
参考文献
[1]李洪军.《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通俗阐释[J].前线,2014(07):62-65.
[2]李洪军.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论著——《工资、价格和利润》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J].前线,2014(07):66-67.
原标题:《工资、价格和利润》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