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谱系中,五线谱由于历史悠久、出身于中世纪高贵宫廷而地位显赫、获万千宠爱。它被认为是乐谱的高级形式,专家学者称之为必学工具。简谱从西洋五线谱简化而来,可能是欧洲或中国人发明,但后来被中国人民本土化优化改良、广泛使用和深深喜爱。它被认为是乐谱的低级或初级形式、是五线谱的附属品,供音乐入门者、业余爱好者使用。专家们认为,一旦一名音乐人达到一定水平或进入专业门槛,就必须放弃简谱,学习五线谱。甚至新版中小学音乐教材已全部使用五线谱并放弃了简谱。看来简谱在劫难逃、必然消亡。
非常不幸,我们在音乐领域陷入了一个误区,正如“皇帝新装”,没人站出来敢对五线谱说“不”,深恐被指责为“庸俗无知、低级趣味、孤陋寡闻、没有品味、不懂艺术和音乐奥妙。”他们完全忽视五线谱的繁琐、复杂、慵肿、累赘、松弛、僵化、阻塞等千疮百孔,并无视简谱的简洁明快、紧凑、灵活自由、实用,无视简谱完整的独立性,顽强的生命力和在人民群众中受欢迎的程度。这是他们志愿加在自己身上的钢铁桎梏和精神枷锁。我在此郑重声明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我喜欢使用并推崇简谱,应该废掉的不是简谱,而是五线谱!
对于简谱,五线谱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优势?那冗长繁杂、千篇一律的线条,丑陋不堪的蝌蚪音符,奇形怪状、东扭西歪的谱表,以及画蛇添足的各种变音记号等,都给书写带来了极大不便。五线谱的每线或每格只代表一个音,一支乐曲有多少个不同的音高,就必须画多少个不同高度的小蝌蚪表示。为了解决线少音多的问题,人们只得借助上下加线、区分高低音谱表、用∞字代表临时提高或降低八度等办法。即使一首普通简单的乐曲,也至少需要十几二十几条线。这显然加大了视唱和演奏的难度,稍不留神,音符就会偏差越位。即使熟练的表演者,视谱时也易产生视觉误差,一音之差,谬之千里。由于五线谱写法繁杂累赘,某些专业琴书会经常出现印刷错误:不是音符偏离正位,就是变音记号模糊不清,或是线条纠缠交织。
上述所有这些缺陷,在简谱中都不会出现。简谱不需要繁杂堆积、多如牛毛的五线四格和上下加线,不需要像八卦玄图那样,每行都去拼凑高低音谱表和变音记号,不必像编造天书那样去书写小蝌蚪音符。它只用7个最简单最通行的阿拉伯数字1-7,借助最基本、最简洁的首调唱名法,便囊括了十二音律体系的全部音符,干脆利落、简单明了,畅通无阻。简谱望文生义、望数生思,以数字视觉刺激音乐听觉,以音乐听觉促进形象思维。这种将七个音符和七个唱名一一对应并相互依存的方法,非常科学合理高效且极具创意,有利于视唱、演奏和记背,具有简洁、方便、通俗流畅的优点。有人说,简谱只有利于视唱,而不利于演奏。这种说法极端片面与错误。视唱和演唱奏之间并无截然划开的分水岭,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艺术表演时,演员的手指、嘴巴、耳朵、眼睛、大脑、心灵等,相互关联与促进,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用五线谱演奏或视唱乐曲,若采取首调唱名法,我们就要不得不应付多达十二套唱名体系,这是对我们大脑的巨大摧残,对记忆力的一种巨大挑战; 若采取固定唱名法,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众多繁杂的变音记号,面对极不自然的C调唱名升降半音,进而影响视奏和记背。比如E大调音阶按照固定唱名法,我们必须唱mi,♯fa,♯sol, la, si,♯do,♯re,mi。看看:多么拗口、古怪难记! 按此法唱整支乐曲,更拗口、别扭与难记! 而简谱首调唱名法最大优点是: 不论何种调式与调号,都只有一种唱名体系1,2,3,4,5,6,7,i。其自然音阶都不使用人憎鬼厌的变音记号。绝大多数的乐曲中的绝大多数音符(特别是歌曲),不正是自然音阶上的音符吗?
特别值得一提,简谱用阿拉伯数字0作为休止符,代表乐曲的静默时值和休整时段,简单有趣、形象生动、合情入理。它既符合我们的形象思维习惯,又能形成科学的抽象,既能让我们产生空幻朦胧、轻灵飘逸、休闲优雅的翩翩遐想,又能与另外七个阿拉伯数字音符1-7融为一体、同生共振,产生合理的法则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0-7数字系列。五线谱的休止符则种类多样,名目繁乱、写法复杂,与其他音符毫无关联互动,既不形象直观,又无法形成科学的抽象法则。它们根本就是一堆毫无意义、冗长累赘的强行规定,纯粹是不可理喻的混沌符号。
不管承认与否,我们拿到一首简谱新曲,确定主音音名音高后,运用首调唱名法,就可以轻松愉快、自然流畅、迅捷方便、随心所欲地唱出来。同样一首新曲子若切换成五线谱,我们就得一头扎进这个刺堆,睁大双眼、削尖脑袋、全副武装、披荆斩棘,仔细阅读、认真察辨、东寻西找。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路上要时时注意别搞错和越位。我们不仅要具备火眼金睛、眼观六路,而且要耳听八方,经常到键盘乐器上反复校对音符。一位音乐老师若想在课堂中教一首乐曲,在黑板上用简谱抄写,五分钟就能搞定。若用五线谱抄写该曲,没有二十分钟无法完成,时差和效率超过四倍!坐在下面的学生要想学唱这首五线谱新曲,也必须异常紧张地竖耳伸颈、拼命张开瞳孔,在这刺堆中寻寻觅觅、细细辨认。若换成简谱新乐曲,孩子们学完它,则不知轻松简单多少倍, 减少脑力、眼力、细胞的消耗多少倍,用不着目不转睛、头不斜转。
为了表达键盘乐器上各调自然音阶中的黑键,即为了显示调号、调式与调性,五线谱乐曲每行开头都必须冗长反复、不厌其烦地标出升降符号即变音记号,有几个黑键就标示几个。这是五线谱致命的“缺陷特产”。众所周知,对于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我们只有经过日久天长、艰苦卓绝的指法操练,坚持不懈地勤奋摸索,才能完全熟悉十二音律各调音阶的黑键位置,才能游刃有余地弹奏各调乐曲。五线谱特意将某种调号的黑键变音标志出来,反而容易造成抽象思维的依赖和形象视觉的记忆障碍。对于简谱乐曲,我们直接通过观察数字符号,便可以一眼洞穿其调式、调号与调性等特征。然而五线谱乐曲由于繁杂琐碎、多如牛毛的记号、线条,怪异的音符,以及唱名法的累赘等重重限制,所以其调式被模糊了,调号被隐藏了,调性被淡化了。尤其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五声或七声调式乐曲,我们若用五线谱观察分析,很难判断其调式调号与调性特征。
简谱不仅具备五线谱所有的表述功能,而且内涵更深刻、外延更广阔。描述音符的高低强弱,体现音值的快慢长短,显现音域的宽窄急缓,展示音律的连接分离、转化修饰和重复叠置,表达乐曲的缤纷色彩、迷离摇曳和感情风格,表达顿音、上下颤抖音、上下滑动音、延长音、回旋反复音、倚音、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简谱可谓千姿百态、万象具备。另外,简谱简单易学,便于唱奏表演和课堂教学、简洁明快、自然流畅,书写方便,有利于记背和观察分析。这众多优点,五线谱无一具备。
五线谱有时还会造成意念歧义和功能混乱。我们知道,除C大调和a自然小调外,其他各调自然音阶都有升降符号♯和♭即黑键。当我们需要将自然音阶中包含升降调符号的某个音升高或降低半音时,只得采用还原记号。这就违反了升降和还原的本意。比如我们要将F大调第四个音即下属音升高半音,在简谱首调唱名法中只需写成#4即可,在本小节内将其还原只需写成♮4即可,自然贴切且精准无误。但在五线谱中,我们若要将自然音阶中某个音升高或降低半音,就必须首先考虑该音是否为黑键,即: 是否有升降符号#和♭? 若有,就得另加处理。比如,F大调自然音阶第四音即下属音处于♭B位置,属于黑键。要想将此下属音升高半音,我们只得采用将其还原的办法写成♮B,相当于简谱首调唱名法的#4。在本小节要想将此下属音还原时,又得重新使用一个降号调,写成♭B,相当于简谱首调唱名法的♮4。如此一来,将五线谱音阶中的某个音升高半音,却用还原记号♮,明明是在本小节还原,却使用降音记号♭。虽殊途同归,在钢琴等键盘乐器上弹起来,简谱和五线谱音高相同,但从功能意义上讲,五线谱如此莫名其妙使用变音记号,显得颠三倒四和精神错乱,根本不如简谱来得精确、自然、贴切。这正如中日两国围棋游戏的不同计算标准: 中国以子数、日方以目数,来计算双方的势力范围,日本的计算方法总不如中国科学合理简单。
由于五线谱不用数字符号、而用蝌蚪所占线格的位置对应唱名,所以我们很难找出某支乐曲的调式、调号、主音、属音、下属音等。对比之下,简谱用数字符号对应唱名,我们能一目了然地判断这支乐曲的调式调号,轻而易举地找出其主音、属音、下属音等。比如拿到一支A大调乐曲,我们立马能判断其1=A,且为大调式,5为属音,4为下属音,2为上主音,3为中音,6为下中音,7为导音。拿到一支e小调乐曲,我们很快能判断其6=e(即1=G),且为小调式,6为主音,3为属音,2为下属音,1为中音等。拿到一支中国民族五声调式F商调式乐曲,我们也能迅速判断其2=F(即:1=♭E),2为主音,且为民族五声调式F商调式乐曲。多么简便易行和轻松愉快!
在表达和描述和弦功能方面,在阐释和解析和弦意义方面,在构织和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框架方面,在判断和弦基本类型及变位形式方面……五线谱更是望尘莫及简谱。比如,简谱以1/3/5,4/6/i,5/7/2*(2*为高音,代表2上面加一点,下同)表示大调的正三和弦,以5/7/2*/4*表示大调式属七和弦,以6/1*/3*,2/4/6,3/5/7表示小调的正三和弦,以3/5/7/2*表示小调式属七和弦等等,简洁流畅、清晰醒目、意义明确,易于辨认。不论什么调式调性,我们只要牢牢抓住1-2、2-3、4-5、5-6、6-7这五个为全音,其余两个3-4、7-i为半音这个法则,就很容易判别任何一个和弦的名称、类型和性质。在一支大调式乐曲中,我们一看到1/3/5,就知道它是主三和弦,一看到5/7/2*和4/6/i,就知道它们是属三和弦、下属三和弦,一看到5/7/2*/4*,就知道它是属七和弦,一看到2/4/6、3/5/7、6/1*/3*,就知道它们是副三和弦,一看到7/2*/4*,就知道它是减三和弦,一看到3/5/i、5/1*/3*,就知道它们是主三和弦的第一和第二转位。对于小调式乐曲,我们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判断主三和弦、属三和弦、下属三和弦、属七和弦、副三和弦、减三和弦以及和弦的转位。另外,简谱和弦音程的度数,很容易计算,因为它本们本身就是一连串的天然数据。比如,我们一看到2-3、3-4、4-6、6-i、1-4、4-7、2-6、7-4*、4-2*、3-i、1-7、3-2*,1-i、1-2*、3-4*、1-3*、3-5*……就知道它们分别是: 大二度,小二度,大三度,小三度,纯四度,增四度,纯五度,减五度,大六度,小六度,大七度,小七度,纯八度,大九度,小九度,大十度,小十度……简谱上述便利清晰的优点,就是阿拉伯数字音符的专利和魅力所在,是五线谱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在!
同样一首乐曲若切换成五线谱,情况就会一落千丈、形势急转直下。五线谱全是蝌蚪音符,我们只能知道音符的大致高低,而很难辨认某和弦的类型和性质,判断其功能和意义,因为它没有天然数字符号的支撑。而且,五线谱和弦音程的度数很难计算,尤当宽音域铺张、多音符叠置以及和弦转位时。我们不仅要殚精竭虑地计算音程与和弦度数,弄清和弦名称,而且要确定其具体位置,看准音符前和每行前面的变音记号,时刻关注音符本身的升升降降重升重降、还原又还原等一大堆复杂繁琐问题。层层卡脑、步步惊心,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到最后还有可能搞错,前功尽弃!
五线谱和弦不仅有写法形式上的严重缺陷和超级困难,而且有内容意念上的歧义。用五线谱书写柱式和弦或半柱式和弦(即:不分解或半分解和弦),不是太开了,就是太挤了。和弦音符之间分离太开时,给人以支离破碎和空荡荡的感觉; 和弦音符之间太挤时,给人以车厢塞满、过道拥堵的感觉、纠缠打斗和互相粘连的怪味。当两个大二度或小二度邻音立柱式同时出现,必然无法直接紧挨纵向排列,只得委屈其中一个,将其符头歪歪扭扭地塞在旁侧,犹如大头旁边生了一个小脑袋,扭弯的脖子上长了一个肿瘤快,或用一根棍子叉两个葫芦、两个小蝌蚪首级,一左一右分列两旁,不仅丑陋变形,而且违反了柱式和弦多个音符同时发音的本义原旨。尤为糟糕的是,有时和弦中各音符既拥堵挤爆,又同时出现几个变者记号或还原记号,或出现延长音、顿音、颤音、三连音等特殊符号,那更是一团混沌的稀泥和一堆杂乱无章的垃圾了!
俗话说: 大道至简。最科学合理的往往最简约,最实用的往往最优美流畅。如今科技普遍数字化,简谱就是音乐记谱法的数字化、简化和条理化,不仅能改造西洋五线谱,也能改造我们中国的工尺谱。记谱法作为一种艺术工具、音乐的载体,应该崇尚实用、通俗、便利、迅捷、简洁、简单、直观、流畅、自然,与人民友好、对群众体谅、有亲和力和吸引力。艺术的美轮美奂和音乐的无穷魅力,应该体现在乐曲格调高雅、感情真挚、思想健康高尚、意蕴深厚、旋律优美清新、韵味质朴或曲折连绵,而不是体现在音符外貌冗长复杂慵肿膨胀、符号沉重累赘拖泥带水、使用方法变幻莫测、书写繁琐、辩认与计算困难、操作方式艰涩玄奥等表面形式。故意增加难度、提高门槛,与老百姓拉开距离,有什么意义,居心何在?
五线谱是音乐冷宫中的繁琐哲学和经院文化,根本就无法代表乐曲艺术性高超美妙,更无法体现乐曲思想性先进深刻。我们若将音乐比作一个王国,那么五线谱和简谱正是该王国的两个政党、两种理念思想、两套体制运作方式。五线是正走向腐朽与没落的旧政党和旧体制,繁琐、累赘、迂腐、凝滞、笨重、复杂、低效无能、冷漠高傲、远离民众。简谱是正走向未来光明、充满希望与生机勃勃的新政党和新体制,简单、简洁、便利、流畅、自然、清晰、通俗易懂、灵活自由、轻松实用、热情友善,亲近民众、雅俗共赏,妇孺皆知、老少可用。五线谱对于简谱,犹如古代繁体字对于当今简笔字,文言文对于白话文。现代社会平凡的普罗大众,谁还去书写繁体字,阅读和撰写文言文? 那该浪费多少时间、精力和物力? 而且吃亏不讨好、惹人讥嘲!
五线谱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原本是为演奏、阅读和编写五弦琴乐曲而发明创设。无可否认,五线谱对应五弦琴,在当时毕竟带来某些便利,具有一定的合理进步性。然而随着现代乐器的迅猛发展和千变万化,随着音乐曲目日新月异的丰富深广,五线谱桎梏和枷锁般的巨大局限性和各种缺陷逐步显现出来,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变迁和时代的要求。将五线谱简化成简谱,是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是伟大的革命与创新。简谱发明者和完善者(也许是艺术家个人,也许是人民群众)以其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人类在音乐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轻装上阵、高歌奋进!
五线谱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当然曾经做出一定的贡献。然而它早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尽快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更先进、更简洁、更实用的简谱工具。它最多只能作为一种古迹留存,让少数人去了解和钻研。因此,普及五线谱是一种愚蠢做法,五线谱促进音乐发展是一个伪命题,五线谱只会拉音乐艺术的后腿!当今强推五线谱,无异于强推古代繁体字和文言文,开历史倒车、搞文化复辟。推广简谱才是聪明做法,借用简谱普及和发展音乐艺术才是真命题,才是向前驱动车轮,代表文化进步的方向。某些音乐专家口口声声要普及五线谱,心心念忿要打压、扼杀简谱,究竟意欲何为? 是否想借用五线谱的繁琐、艰难、枯涩、累赘、复杂等缺陷,让上层社会文化精英们垄断艺术,包揽对音乐的解释权,让人民群众远离艺术,丧失音乐的兴趣以及与音乐艺术的血肉联系,变成纯粹的音瞎乐盲?正如旧社会古代繁体字和文言文,让中国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负责人教版初中音乐新教材培训的音乐专家给出了必须学五线谱、抛弃简谱的五条理由。一,五线谱比简谱容易。二,五线谱是所有记谱法中成本最低的,没有之一。三,学五线谱可以迁移到简谱,但是学简谱无法迁移到五线谱。四,学五线谱可以应付复杂的乐曲演奏。五,学五线谱可以与高考接轨,实现教育公平。我认为没有一条理由站得住脚。一,我在上文已系统分析,五线谱比简谱复杂、困难、繁琐很多。二,五线谱费时费力费纸张等材料,成本比简谱高很多。三,根据我的音乐学习经验,先学简谱,就完全可以迁移到五线谱。况且废除了五线谱,只学简谱,何必迁移?四,上文我已经详细分析,比起五线谱,简谱更能应付各种复杂的乐曲视唱和演奏。五,若废除五线谱,全部都用简谱,中学音乐教育照样可与高考接轨,且简单实用的简谱比五线谱更有利于农村学生、寒门子女,更易实现教育公平!专家们还有一个怪论:“你们觉得简谱容易、五线谱难,是因为先对阿拉伯数字有印象。假如你们不学阿拉伯数字,再看看哪个更容易。是不是五线谱更容易?”以此来号召大家放弃简谱。我觉得好笑:难道0—7这八个数字是高等数学里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吗?难道不是小学一年级第一节课就要学的吧?既然有了这八个最简单数用的数字化简谱,我们何必要削尖脑袋,去学那些天书般的蝌蚪音符?
为了普及音乐艺术,促进艺术教育,发展音乐事业,挖掘和培养音乐天才,国家应该大力并加快推广简谱,包括大中小学音乐教学、幼师音乐中考、音乐高考、声乐器乐和音乐素养考级等,全部都用简谱。学校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更应该鼓励学生、青少年儿童学习简谱,热爱音乐,体验艺术。让我们把五线谱扔进历史的故纸堆中,留给专家学者们皓首穷经、潜心修炼、孤芳自赏吧!
【文/水根,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表。】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