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有“永恒目标”吗?
当然有。
那这个“永恒目标”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了非常清晰、明确的答案,要回答起来就太简单了。简单到如同哥伦布的“鸡蛋直立”。
但是,在此以前,你要问作协、作家,他们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的。
而在颂明给出答案之后,他们可能会说“这谁不知道啊?不屑理你而已。”
其实,他们在口头上可能是知道了,认同了(因为他们反驳不了),但心里还是不知道。因为他们压根就认不上。
绕了个小圈子。现在揭开谜底:
文学创作的永恒目标就是四个字:
塑造形象。
重要的话说三遍:文学创作的永恒目标就是塑造形象!塑造形象!!
这句话应当在教科书中予以明确。
尽管莫言认为教科书并不能教会他写小说,只有秋田犬可以。
那也得明确。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孔子跟师襄子学弹琴,从曲子中听出了文王的形象。
伯牙弹琴,子期从中听出了高山流水。
这两个中国人妇孺皆知典故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说明的文学创作必须塑造形象的道理。
以莫言为路标的当前中国的作家们以及作协正在努力地与这种传统的文学理论及方向决裂。他们提出了《为了一种新小说》的号召。
他们号召的是怎样一种新小说呢?
就是以莫言为旗帜的“先锋小说”。
什么是先锋小说,据说——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的一种小说。先锋小说属于纯文学之一种。
鼓吹者创造出了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什么反情节啊,淡化人物啊,意识流啊……
如果你被绕进去了就会像进入了迷宫一般很难再绕出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一般人看不懂的“高级小说”。
具体到莫言小说,则根本沾不上他们自己鼓吹的“先锋小说”的边。莫言的小说都是有人物有情节的,只不过人物都是概念化的。情节都是不合美学逻辑的。不但不是“四超”纯文学,反而沦为了纯粹的政治攻击的工具了。这就是很多人特别忌惮对莫言小说“过度解读”的原因。
其实意识流不过是把人的意识活动具象化的表现而已,如同描写等写作手法,都是为塑造形象服务的。意识流小说可以是一种小说的流派但绝对不是一种与传统决裂的独立的小说品种。
【待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前途是无限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