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文史读书>文艺

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背景

2021-12-08 11:19:07 来源: 知乎作者:忠诚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背景

  巴金的《团圆》小说及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都知道,该电影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王成”一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并与敌人同归于尽,让英雄王成永远活在祖国人民心中,曾让多少人潸然泪下。“王芳”的行为和其它的故事情节也让人难以忘怀。那么,小说和电影的故事背景、情节是怎样的呢?

  1、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哪个部队、虚构“王成”的牺牲时间?

  著名作家巴金在朝鲜战争时曾两次赴朝鲜采访,后写出小说《团圆》。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原文一段摘录如下:“王主任(王东)说:去年年初(1951年年初)我来到朝鲜,做梦也想不到居然找着线索,当时我还在师里……。”“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简介】:1952年9月18日开始至 12月5日结束。总团下属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其他8个分团到达朝鲜前线,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慰问活动。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与志愿军各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双方商定为防敌机空袭。其中,三分团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他们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由上,小说和影片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1951年初入朝部队,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入朝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志愿军战斗、生活以及“王芳”与哥哥在战场上相逢,“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最后“王芳”与生父、养父“团圆”的故事。

  1951年年初我志愿军入朝部队有:第19兵团的63、64、65军(1951年2月入朝);第3兵团的60、12、15军(1951年3月入朝);第47军(1951年4月入朝)。无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记述的是19兵团、3兵团和第47军志愿军战斗、生活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所属部队及所有影片情节,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综上,如果硬要找“王成”的原型,根据巴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一是,虚构人物“王成”的牺牲时间应是1951年年初入朝鲜后至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志愿军部队之前;二是,这个“王成”所在的部队应该是志愿军第19兵团、第3兵团和第47军。

  虽然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如上,但是在电影《英雄儿女》中有一首诗:“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另外笔者认为: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虚构的,如果其作者没有点名这个人物是谁,有类似事迹的人即可称作“原型”,也可称为“式的”;如果小说、电影中人物是真实的,有类似事迹的人则只可称为“式的”。按照这简单的道理及电影《英雄儿女》那首诗,所以具有“王成”形象之一的所有志愿军战士,既是“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一句话这《英雄赞歌》唱的是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歌,而不是唱的几个人的歌。

  时任志愿军583团团长齐金炳和电影《英雄儿女》编剧毛烽的女儿毛白鸽,在2020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故事里的中国》中讲述了:“王成不是一个人,王成是众多志愿军英雄;王成的身上集中了志愿军英雄烈士们最优秀的品质。”主持人撒贝宁也提到:“王成这个人物的形象,其实也是无数个志愿军战士的群像”。

 2、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艺术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跟巴金小说中的“王成”有什么关系?

  巴金在小说《团圆》中,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虽然很简洁,但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

  有人说:“《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艺术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据有关报道,电影《英雄儿女》导演武兆堤和编剧毛烽,开始着手对小说《团圆》的改编前,便来上海拜见巴金,巴金曾向导演武兆堤和编剧毛烽介绍了他在朝鲜采访过的志愿军英雄的事迹,他们很快就对未来的影片达成了一致共识。毛烽和武兆堤在编导电影《英雄儿女》时,根据巴金小说《团圆》中“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的原型,突出了原著中“王成”的本来面目,参照了小说中赵连长、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集中了众多志愿军英雄们的事迹,塑造了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重塑的“王成”原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喊“向我开炮”,二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特点都没脱离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这一情节。电影剧本初稿写成后,巴金非常满意。

  作家宋强在《巴金与《英雄儿女》》中说“…电影里王成的形象虽然并不是巴金的创造,但却和他写的其他英雄是一致的。”

  “跟巴金小说中的‘王成’有什么关系?”在有的人看来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他是想否认巴金小说《团圆》中原始的“王成”。笔者认为:这两个“王成”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即没有巴金小说《团圆》中原始的“王成”,就不会有电影《英雄儿女》中重塑的“王成”;只有小说《团圆》中,“王成…,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这句话,才会有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与敌人同归于尽;只有前者“勇敢”二字,才会有后者“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能像条虫!…我是共产党员,保证坚持到底!…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总之,作家巴金这句“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既言近旨远又耐人寻味。没有巴金这句话,编导就不会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在最后时刻,描述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这样高大。

  小说《团圆》1961年刊出后,反应十分强烈,并引起了茅盾、夏衍、荒煤的关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读过《团圆》后,就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著名导演武兆堤被小说中充满亲情、友情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感到这是一个好本子。编剧剧本武兆堤认准了抗大时期的同学毛烽,他有与小说人物同样的军旅生涯的经历,感到毛烽能胜任这一工作。毛烽看过小说《团圆》后很受感动,经过20多天的奋战,《英雄儿女》的剧本终于在北戴河诞生了。武兆堤捧着剧本从北戴河赶回长春,把它交给了长影副厂长胡苏,心中充满了喜悦。胡苏一口气把它看完,连声叫好。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令国人热血沸腾,周恩来总理看后褒扬《英雄儿女》是部好作品。周总理说:“……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吗!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3、她(他)们都是“王芳、王成”原型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几乎都在问:《团圆》是真的吗?现实生活中真有“王芳”和“王成”吗?

  巴金在为赵先有烈士题词时说 :“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

  毛烽在他的寓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成他的一切都是我和武兆堤‘编'迸去的,因此,王成这个艺术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解秀梅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一名文工团员,她的经历与“王芳”十分相似,被人常常称之为“王芳”。在朝鲜战场上,她巾帼不让须眉,在前线血与火的战斗生活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佳话,毛泽东在接见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成员中,就有她。

  关于“王芳”原型也有很多,如志愿军首长报道过的王纾、李幼鸾、王坚、张莹珊,更巧的是还有一位与电影“王芳”同名同姓并且是上海籍的志愿军女战士王芳。她们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与巴金合过影,有的接受过巴金的采访…。 由此,各部队都会有”王芳“式的人物的出现。

  其中,张莹珊有着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10岁随父亲参加八路军,成为八路军冀东军分区“长城”剧社最小的一名演员。1951年,16岁的张莹珊随志愿军65军194师文工队又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在朝鲜战场上,她是真正的“战地百灵”,创下了在战地一连演出9场的最高记录,在赵先有牺牲后,她曾多次演出特等功臣赵先有烈士事迹,她是戴着半胸的军功章回到祖国的。电影里王芳的形象、气质、个性都与当时的张莹珊很像,于是有许多战友包括后来的新闻媒体都盛传张莹珊就是王芳的原型。可是张莹珊在接受采访时却这样说:“我看电影《英雄儿女》王芳在战地演出的镜头时,总会莫名其妙地激动,因为那正是我在朝鲜的真实战斗场景。但说王芳就是我,实在不敢领受,一是巴金先生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并没有直接采访过我本人,二是王芳本来就是无数志愿军文工团员群体形象的代表,并不专属于哪一个人。”

  “王成”又是谁呢?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全国各报刊相继刊出有关“王成”的消息,不妨我们先抄录几段:

  1991年6月,某报称: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是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人民英雄称号的王英。

  1993年8月,某报称: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仍然健在,他就是一级人民英雄、原内长山要塞区某团副参谋长秦建彬。

  1994年1月,某报称:王成这一艺术形象,是根据南京军区某师名叫王万成的志愿军烈士塑造的,并说在该师资料室发现了王万成的照片。

  ……

  以上几位和在山头勇敢牺牲的志愿军英雄应该都是“王成”原型,下面一位赵先有烈士是“王成”原型也名副其实。

  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这两次采访分别都到过志愿军65军。

  1952年10月5日赵先有等烈士英勇牺牲传遍全军,在志愿军19兵团机关报《抗美前线》,所刊发的日红的文章“在步炮坦联合指挥所里”,报道了六七高地战斗实况。其中,六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小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在危急时刻,要求自己的炮兵“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也作了报道。

  部队还将赵先有烈士的遗体运送回国,与著名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十位烈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个墓区内。

  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原赵先有烈士的师政委,1951年2月,随部队入朝),1953年专向作家巴金介绍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后巴同志到582团采访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了解英雄事迹,后作家巴金来特功6连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并与特功6连吃、住在一处20多天…。作家巴金在特功6连采访直至65军即将回国,巴金两次赴朝采访在该师住了两个多月,体验生活。巴金的小说《团圆》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小说《团圆》中写的“王芳演唱的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和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以及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也是赵先有、刘顺武等烈士和一等功臣关景春的真实写照。

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背景

  巴金为赵先有烈士题词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有烈士立塑像,1991年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来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赵先有。

  综上,从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以及巴金、毛峰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成、王芳”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是众多英雄的集合体,并非特指那一个具体人。各媒体所介绍的“王成”原型,有的可能和“王成”的事迹相似;有的可能在朝鲜战场上被巴金采访过,成为他写小说《团圆》的素材;有的则可能“语言像王成”,有的可能“行为”像。总之,“王成”是众多英雄的高度概括。

  我们大家都会这样认为: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我们与敌人的武器装备相差又是那样的悬殊,而我们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靠的就是“王成”那种精神。因此,在那场让人难以忘怀的战争中,有几个志愿军战士不是“王成”呢?“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宣扬“王成”,记住了无数个英雄,缅怀英雄的业绩,发扬英雄的传统,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出现更多“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注:赵先有,实际姓名;赵先友,巴金等作家用名。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