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北宋创业歌与败家风剖析

2025-07-29 15:41:03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闵子彥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一、宋朝承后周的好基础。

  唐朝中后期,国家治理走向极度恶化。很多底层民众生活艰难,甚至无法生活。要求以武力抗争,以求活路的人太多。农民一大起义唐中央政权就失控,走向垮台。唐朝域内域外的军事势力作乱,地方势力趁机独立。把中国拖入五代十国时代。实际是大的各种势力集团就叫国,国间你争我战,中国分裂动乱了半个多世纪,各方面都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受够了长久动乱之苦,转入久思合之好。后周的周世宗,把其域内治理得动乱以来空前好。

  如果说唐朝的动乱主要是底层民众要求的话,那么,到了周世宗时代人民的要求就成了统一,之后再是和平、稳定发展。要如此,唯有消灭各军事集团势力,统一中国。统一就成了中国人上、中、下层多数人的要求了。

  后周的两任皇帝为此作了努力,特别是第二个皇帝周世宗,亲身体验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也深韵中国问题的根由与解决办法。他也很有作为,他要“十年平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决心要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他广泛征集全国有识之士的治国策略。他修定法律,严惩恶作,与后来宋朝不同,他是文武,上、下人群中的恶作人儿都惩。他建立近似后来的国税制,废多而杂税种,降低了普通民众的税负,又增加了国家税收,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他积极鼓励耕织,发展经济;如当时的中国,佛教畸形发展,占有土地,僧侣太众,把铜用去铸造佛像,庙造大佛像,富人藏中佛像,民藏小佛像。造钱币都无铜了,因钱币严重不足,束缚经济发展;周世宗就消减佛教的寺庙,遣散僧侣,亲自参于搬倒大佛像,还规定民不允许藏五斤以上重的佛像,把搞来的铜用于铸造钱币。此作后,全国只剩下国家允许的二千多寺庙,拆除寺庙三万多处。他创立又加强训练中央禁军,使这支军队在当时所向无敌,他亲自领兵四处征讨,争取国家统一;如西南征蜀,南方战南唐,东北讨伐契丹辽等,都收回大面积国土。使北方近于大统一了。可惜的是,他早死于军中。儿子年幼无力执政。

  禁军统帅,也就是宋太祖篡权,大宋朝建立。周世宗创造的国家基业,用奇迹来说也不一定为过。宋太祖建大宋之后,并没有马上进行各种改革;只是作了一下,镇压不多的反叛者,收缴集中军权,还做了些收买人心的工作,以巩固赵宋的统治权力。之后,他用的是后周的好政策、国家的好基础,就轻易的开始了统一中国大业。中国结束战乱,国家统一,周世宗应该是奠定良好的基础,军事统一也有大功劳。赵匡胤主要是后来的征战立了大功;赵光义先是辅助赵匡胤有一定功劳;后来他坐了皇帝征战也有一定功劳;最后征辽碰壁而缩,后来的汉奸文化盛行,从宋太宗的赵光义开始播了种子呀。

  二、宋朝的功业主要是前两代皇帝奠基、创造的。

  (一)宋朝最大的功业是统一中国。这一功业是赵家兄弟俩。宋太祖当皇帝为主,宋太宗辅助联手创造的。大部分战争都是太祖亲自指挥作战。其战略方针是:先弱后强,先富(地区)后穷,先南后北。北方辽最强,南方最富庶;南方的南唐最强,放在南方的后期攻取,北方北汉弱先攻取北汉。未开战前,先巩固北方的防御,以免后顾之忧。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是以武战为主,诱劝降为辅。公元九六二年开始平两湖;九六三年攻后蜀;九七零年灭南汉;九七一年南唐皇帝求进贡、臣服以存南唐;宋发大兵进攻,九七五年南唐李煜降,宋太祖令宋兵进城不得抢掠。九七四年吴越想以称巨存国,宋要其出兵攻南唐,九七五年真的出兵助宋灭南唐,后分步被宋驯服,于九七八年完全归宋。九七八年泉、漳洲归服。九六九年宋太祖曾攻北汉,北汉与辽兵联合打败宋兵;九七六年太祖又出兵攻北汉,太祖死,未成功,宋太宗下令退兵。九七六年太宗取代侄子皇位坐了皇帝。九七九年太宗出兵攻北汉,北汉败而降。至此,两代皇帝,前后用了十七年时间,除了辽占领的领土之外,全国归大宋统一了,基本结束战乱。大宋两代皇帝,功劳很大,得到后人千载讼扬,其中又以赵匡胤功劳更大。

  (二)北宋初年,对国家也进行了一些选择重组,优化提高,改革前进的工作,并且颇有成效。这些工作的总指导思想是:打压消灭地方割据势力,促进国家统一;集中国家权力于皇帝手中,防止再生新的篡权;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努力发展经济;巩固大宋天下;等等,为上述目的好多有用的策略和办法,都在选择、优化、重组、改革的范围之中。

  1、强军。宋太祖进一步强化扩大中央禁军。那是从全国各地征、招、抽调强壮、素质好的军人和乡民,增加、增强中央禁军,并对中央禁军加以严格训练。使中央禁军保持柴世宗时期的素质,数量却成倍增加了。这一支军队孝忠大宋,由皇帝统一掌握。这样作之后,既削弱了地方势力,防止出现新生割据集团。这支军队,一少部分驻扎地方,大部分用于统一大业。强军是统一大业的必须。

  2、官制制度削弱地方势力集中统一管理。

  (1)削弱州官权力,州、县官都由国家控制。这一制度,宋太祖在公元九六三年从湖南潭洲开始,逐步推向全国。

  此政策不光是最高行政长官如此,财政官、司法官也是如此作的。这一政策对促进统一大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消弱了地方势力。在管理官员的问题上,铲除再生地方割据势力的温床。

  (2)多种选拔官员制度。以效忠大宋为本,好、能、行为宗;那可不是一种死办法。一是,实践中选拔忠者、能者当官。宋太祖延用后周政策,抑佛教,慢孔儒。大臣由基层官员选拔,武将重步伍戳升。二是选拔、教育、培养而造就忠诚于大宋朝的官员;宋太宗后来才开始偏爱儒家。三是收买、笼罗旧有官员,能用者用,不能用者养之;太祖、太宗都是这种政策,后来这种政策也被延续而用。四是科举,宋太祖开始是严科举,取精员,他在九六一年开始科举,第一次只取十一人,在九六三年、九六四年都各只取八人,且科举不特讲门第,就是取好、能、行为主。宋太祖后期开始有一点点失严。宋太宗开始,后来一步一步走向科举为主取官。这种作法也产生了新弊端。这个以后再说。

  (3)择优、优化了中央机构和官员制度。接受了以前官强皇帝弱,地方割据集团作乱的教训。重新优化了国家机构的设置与官员管理机构和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性。为此,大宋朝建构中大点的动作有:

  第一,政事、军务、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谁也别想独立称阀。

  第二,宰相增设几名副相,以牵扯正相权太重。

  第三,枢密使专管军务对皇帝负责。解决了以前唐朝枢密使权同宰相,一府二相的矛盾。

  第四,三司使专管财政,统筹全国,有时宋太祖亲自抓。既削弱了地方官的财力财势,又增强了中央财力。

  第五,审刑院不由宰相管,由皇帝管。惩罚、刑杀要员的权力也集中于皇帝手中。

  第六谏院和察院。谏院管理谏言谏语,及言论言语管控。察院考察官员。这方面的最高权力也集中于皇帝。

  宋太祖通过这些办法,高度的把各种权力集中在皇帝之手。

  谁能说在国家纷乱的情况下,像宋太祖这样的皇帝集权后都不好?当然,高度集中就永久一切都好吗?集中后,在像宋太祖这样能力超群,重心在把中国搞好这样的皇帝治理,应该说有如虎恭翼之效。如果在那些不怎么样的、不怎么能的皇帝治下,就不一定好。事实说明,集中对把纷乱的中国统一起来,确起过一定的好作用,有过功劳。当然,因为过于只为赵氏皇家,只为皇帝而为国为民不足,后来也出现了一些负作用。

  3、其它方面的优化:(1)废官员职田制,改为薪资制。宋朝以前唐代,以及五代十国官员,主要是实行职田制。送给官员一定数量职田

  土地,作为官酬。宋朝主要是改为薪银制度。这事虽然不算全新,也不算特大事,对官员、对社会进步都是一个单域性飞跃性的优化。

  (2)农民立户籍。根据农民据有土地的多少分等、立户。这一制度,除了为大宋的征税、徭役等向中央集权有利之外;最大的进步是,让没有土地的农民,由过去给地主种地,到租地主的土地自己说算种植,农民没有生活、生产资料者可以用高利贷的方式解决。一定程度上让农民摆脱了人身依附于个体地主,这些农奴的自由度更大一些。生产积极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虽然这不是新东西,却是近于全国、全社会化了。这也应该算一个小飞跃性的优化。

  (3)生产域不奴婢。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宋前,皇家、官家有生活服务性奴婢,还有为皇家、官家需要的各种物资而生产的奴婢。宋朝初年只有生活服务性奴婢,生产性奴婢制度被废止。

  (4)优化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发展农与商,重农也重商。而不是中国好多朝代那样重农抑商的作法。可惜后来演变成了官僚地主和官僚巨贾盛行。财富超度向一些官僚及小数巨富人手里集中,贫富相差悬殊,助推激化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二,公(官家)与私性经济同时发展。也就是,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军事用品、生活用品,皇家官僚用品、百姓用品,国内用品、出口商品等等。多数情况下都是,特别重要、关系到国家命脉的、特别急需的等少数种类是官家直接经营,称为官营,也允许私人辅助搞。其它大多数领域是官家也搞,倡导私家大搞。总的说是解决国家与社会需要为原则。不好的是,后来走向废官重私,再走向官员个人之私,与非官员之私合流,加速了两极分

  化,也激化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三,国家带头,走出国门搞外贸。那不是坐在家里等外国人到中国来贸易啊。宋太宗于九八七年派四路官员,到海外联系海上贸易,形成多条贸易通道。后来海上贸易又增加了一些通道,沿海形成了很多港口。宋朝前几代皇帝统治时期,受外族侵略的可能性较少。但是,由于对外长期是大国、富国、先进国家向落后的蛮性恶性国与民族屈辱求和。当外国、外族侵略成为中国的重要矛盾以后,外贸优势也就一点一点丢失一些。

  第四,财税、徭役都要向国家集流。宋朝初年,国家以增强国家(皇家)财力为目的,比较重视税务与税收工作。全国相当程度的进行统一化、规范化、法律化。国家财力增加以后,如果官风不腐败奢侈,这种财力用来去办国家与人民需要的好事情,不一定是大坏事。当官、管、精英的恶习恶作成风,问题就来了,加速走向反面。

  第五,不拿科学技术当雕虫小技(也谈不上大的十分重视)。各方面技术,那是国也用,民也用;国也搞,民也搞。军技国(官)家大搞,民用技术民大搞,高级的搞大作坊,普通的家庭小作坊搞。这其中的具体方面多了。可以这样说吧,宋朝初期在科学技术方面,对比其它的封建王朝来说,不是差的而是好一些的。不光是靠自然发展,好多是统治者主导播种、主导推动,有利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以后开了个好头,打了个好基础。宋朝在军事与火药、农业种子与栽培、茶叶与茶艺、水利与灌溉、造纸与印刷、纺织与丝绸、医学与医药、采矿冶炼、造船航海指南针,陶瓷与陶艺、其它手工业制造,还有文化与教育、文学与诗词、艺术、绘画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与发展。有好多都是当时的世界一流水平。

  第六,开“夜禁”,广草市。唐朝及后来的京城夜市是实行夜禁的。九六五年宋太祖就下令开封的夜市不禁。唐朝就有大城市之外的集,名叫草市。宋朝初年加以提倡,发展到各地都广开草市,以促进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更方便农民买进卖出,后来组织实施方法更规范统一,也有创新。宋朝一开始就重视商业与市场。

  第七,特别重视货币的生产。为商业的需要,宋朝初年就继承周世宗重视货币的制造。广铸铜钱,铜不够用造铁钱。由于先祖就重视钱币生产,所以后来到了真宗、仁宗时就产生了纸币。这,全世界中国为先,中国又以宋朝首创。宋朝就能用纸币,确实了不起。

  其它,要具体说的话,还能说出一些来。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看到宋太祖、宋太宗等的不足。

  (一)宋朝从第一代皇帝开始,在治国方略上,就过度的轻民、重官、为皇家。后来又始终延续到宋灭亡。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历史,都能发现,社会的进、好、退、坏;那是有规律的。其规律就是:

  其一,一种新制度诞生,都是有一个新阶级、新人群诞生与壮大,代替落伍落后了的阶级和人群。这个新制度、新阶级能给新阶级、新人群带来好处(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在起作用),也要能给广大中下层民众带来好处,;绝对或只少是相对缓解上层的统治者与底层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其二,同一个社会制度,旧朝代的衰亡,都是上层的统治阶级变坏变恶。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土地兼并,集中在少数官僚或地主手里;种地的人没有地,土地都控制在少数不种地人手里;他们过度的盘剥农民。另一方面是,财富集中在少数官僚或富商手里;需要钱的人,甚至国家没有钱;少数有钱的人作梗,甚至作恶作乱。还有,上面两方面都离不开,上层人联合不作为、乱作为、恶作为。底层的广大民众生活维艰,甚至无法活命,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的矛盾超度激化,即官逼民反;这种矛盾就是决定人类社会进与退的主要矛盾。新的朝代的诞生,无不是优化新的统治人群,解决原来统治阶层积累的不足与害性;他们自己带来好处,也能大幅度缓解社会主要矛盾,给人民群众也带来好处。

  宋朝过度的轻民、重官、为皇家的国策;不那么关注调节官、民矛盾。大部分时间都忽视或无力调解统治人群与底层民众间这个主要矛盾。当然,也不是这种矛盾一点也没有缓解;是说统治者不大主动去调解这种矛盾;那怕这种矛盾有一点缓解,也是统治者为了他们自己,无意识捎带了一点对民众有利的事。统治阶层过度迷信对人民、人民群众就是真牙。

  这其中一个病根就是篡权后遣症。此症几乎延续大宋各皇帝,难于治疗。

  (二)收买上层各种旧有势力者和集团,以效忠宋朝皇家,成为第二大国策。这样就形成了新与旧的、各种势力者大杂汇组成的统治阶层。这个统治集团,其一,旧弊除得不足,新弊快速增加。其二是,官员队伍重复、叠加;无用,基本无用的官员比有用的官员还多;有时闲浮官员还起执肘的作用;无度的消耗国家的财税。这也可以叫着篡权的第二后遣症;也是难于治疗;范中淹无能为力,王安石变法也几乎无能为力。

  所谓宋朝的仁义、仁政,说的是此也。或者说仁是对上层人员,对中下层人民群众,就是另一回事了。

  (三)宋太宗开始,皇帝带头走起了斜歪与极端的治国路子。

  1、赵氏皇家内部不以传统继皇位,震动朝野撼动了乾坤。

  宋太宗是不是真篡权,赵光义自己不承认,证明也有一些,这事搞不清说不明。后果却是震动朝野,撼动了乾坤。表现在:宋太祖暴死不是病而正常死,疑;宋太祖临死确与太宗聚酒,太宗是嫌疑人;宋太祖死,宫中皇后让太监宣赵德芳入宫,太监违背太后旨意去找赵光义,显然有鬼;说明当时皇家、官员对继皇位问题,分歧对立,斗争激烈;赵光义抢皇位极度主动,毫不仁让;后来皇家又不太正常死了几个有可能争皇位的人;沾边争皇位的官员,助力者升迁,妨碍者有的灾殃;等等。这些事让宋太宗一定程度受到乱纲常之损,震乾坤之失;官员不同程度的人心慌慌,不知适从,选边站队,投机钻营。经过了几年的折腾,人心仍不齐,军心仍不稳,军队战斗力下降。

  2、防内硬过钢铁,御外应付苟且。

  (1)防内硬似钢铁。

  第一,防民反,大于天。宋太祖时已经立定此国策。不重视缓解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矛盾。对民就是真牙。狠恨十劲,仁慈大不足。宋太祖灭后蜀,不但没有给中下层民众带来好处,却受到 宋兵的掠夺。还立新名目增加徭役、和赋税。让本来就难以负重的蜀民众重上加重。蜀民、蜀兵九六五年起义;九六五、九六六年阆州、渝州起义;九七三年李仙起义;九九三年王小波、李顺起义,王、李起义长达两年之久。面对蜀地起义,宋太祖,宋太宗,对底层民众的要求不那么理采,重兵真牙,呈武扬威镇天地。张显我要谁好谁就好,我让谁糟谁就糟,不好你也得受着;就是没法活了、死你也不能起义那一套。后来宋朝诸皇帝,无不满嘴儒理,仁义道德,对底层民众不但不施仁义慈心,却连仁义之味也极少。

  第二,防武军,古今罕见。宋太祖始,宋太宗更,后来各皇帝继。这个问题说宋朝是走入极端也不为过。防武军,也不能说都不好。宋太祖此作防割据势力,为国家统一,是理直气壮的进行。确实好作用很大。后来由于军兵太弱,导致大国、强国、富国弱外交,反而走向了反面。防武军大于天,主要作法有:

  其一,过度的、长久的消弱地方军事势力。强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军权军力。地方军兵当时叫厢兵,宋太祖时厢兵主要是老弱病残;地方武官连选几名优秀兵卒当亲兵也不行。厢兵只能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中央禁军一旦战斗力弱化,整个国防就弱化。

  其二,禁军一部分派驻各地,叫屯驻;有的派驻边关,叫驻泊;按期轮换,家属留住京师,让其不敢轻易造反。

  其三,禁军提升的军官,不得留原单位,调离外单位;屯驻、驻泊的军官,由朝庭任命,也不固定。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不使上下人情习熟;形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有专其兵。各地驻军间都是只能与皇帝联系,都成孤军,只要没有皇帝令,也不能协作、协同作战。

  其四,中央禁军管理、训练由三司负责,但三司无权调遣;只有皇帝才能派遣禁军。当然,此策不能说成都不好。

  其五,中央禁军外出作战,由皇帝派遣将帅,并由皇帝亲自制定作战方略,指示将领,甚至授予阵图。诸将领兵作战,需按皇帝的部署行动,不得擅改。当年蒋介石除了嫡系外,也有点搞这一套味道,多吃败仗;比起宋朝,仍然是学生不如先师,小巫见大巫。

  其六,废地方文武官权集于一人,及废子继父职制度(此是社会进步之举),改为文臣代替武将。宋太祖言“文臣比武将为害百不及一”,军中多用文臣。这其中子继父业当永久废,其它的只对消除割据势力功效大呀。走入极端,国防虚而垮。

  其七,宦官领兵,或充监军,挟制武将。

  上述在宋太祖、宋太宗时期,特别是宋太祖,他还能处理好,既能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又能防止地方集团势力成巨,作到二者相加取最优。但是从宋太宗开始走向不惜弱化军队的战斗力。这个问题,以后的皇帝越来越严重。把皇家怕武将,说成“惧猫如鼠”不一定为过。这相当程度也是篡权后遣症,甚至是最大的后遣症。

  这一套办法在无外敌入侵时,只为对付百姓尚可。在外来强敌的战事中,就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少数民族掳掠抢杀为主又无度;土地能霸占也要,不能霸占就跑;其军人就是为掳掠而冲锋陷阵;宋朝这个大国、富国反而成了软棉团。这个软棉团到死也不大能改变。

  如是,在官民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就配套以对外屈辱求和、畏敌投降的国策;国内滋生出汉奸气盛、能内部作恶的势力等条件;大宋的样子就是:国窝囊,民遭殃,少数内应(外国外族的)却吃香。

  第三,防官僚权重,办法用全。这一方面,前面已经说了许多,不再重说了。

  (2)御外应付苟且。

  宋太宗开始,就开始一点一点放弃了强国外交与国家安全的治国理念,卖国、汉奸文化开始滋生起来。

  本来征辽,收复国土是国人的愿望,却因太宗篡权事变,让兵将畏首畏尾,战斗力降低;且军队各路军内,各路军间协调、配合性减弱;再加上太宗想扭转自己处境的被动局面,急功近利,准备不足,出兵征辽。导致两次征辽战争都打了大败仗 。宋太宗虽然嘴说还要收复国土,但再也不行动了。宋朝官员中也兴起了强大的主和派,甚至投降派势力。这些人几乎都是高官、大官;他们不去认真的总结对辽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却提出了一些屈辱求和,甚至投降的口号与建议。屈辱求和甚至投降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成是走向相当程度的理论化、系统化。

  如,“邪谄蒙蔽皇帝,致兴不急之兵,颇涉无名之议”。人们看啊!收复国土怎么竟成如此了呢?

  如,劝太宗要“忍一朝之忿”;叫喊“悔既往而难追”。人们看吧如果完全让这些人说算,他们一定会去追究收回国土者的责任的。

  如,鼓励太宗“姑务息民,何嫌于屈己”;竟有不知羞耻的、遣臭后世的、汉奸语言“屈于一人(辽帝)之下,伸于万人之上”。人们看吧,他们要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哪里有为民的味儿?

  如, 有人劝太宗“有能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建议太宗装大屁眼子 “降礼于突厥”。有人不分战争的正当性,与不正当性曰,他“粗习儒道之教,稍知损益之方,兵者凶器,战者危事”,应该“永息征战”。这些人只对外敌如此,对内民不管怎么武,他们都不会手软。

  太宗虽然没表示赞成这些人对侵略者屈辱投降的玩艺,却再也没有听主战派的意见。实际上从此之后,一直陷入惧拒敌,偏安投降之中。这也成为宋朝大国、强国,弱外交的开端。宋太宗为宋朝走向屈辱求和,汉奸卖国者们开了一扇门。

  也可以看出,宋太祖集中兵权防止割据复辟为国策,当时是好的。但是,到了宋太宗,对外作战与对内抑制武将的政策发生矛盾,那是对外要服从对内的。他起了先师转承后崽的作用。中国后来,一切对立于人民、人民群众的人儿们,在处理国内斗争与国外斗争时,好多人行这一法则。他们都是最怕民众,而不那么怕侵略者。

  3、外交道德滑坡,开始走向无耻,争夺皇权、官权、物质享乐权是有耻就吃。这可不是单纯一个皇帝,那应该是朝朝精英的流弊。就是这,导致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畸形社会。经济、文化世界顶峰;军事由虎能走向狗熊,外交变成狗熊的屎尿熊。

  其它的也有几点,宋太祖、宋太宗,特别是宋太宗只是开始迈步,还没酿成大病。

  如,迈起了官本位的步子。

  如,迈起了奴众隶民,对民的驯化工作的步子,等等。

  这里不展开说了。

  在这里我要问的是,呼号英明公主,与君臣共治的人们,宋太祖、宋太宗加上宋真宗那些好的东西,宋仁宗给保住了吗?三位先祖的不足宋仁宗做了改进吗?我的回答是没有!

  北宋不太长时间就衰败,甚至灭亡,这是事实。畸形政治、政策,必然书写畸形怪胎的历史。历史不能任由歪嘴斜屁股谝与甩。

  【文/闵子彥,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