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讨论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也就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问题。
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一、持久战战略思想和理论的版权归属;
二、国共两党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异同
三、国共两党不同的持久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结论
持久战为什么会成为抗日战争的一个议题?那是因为它不仅是中国抗战的战略方针,也是因为在抗战胜利N多年后的今天,有人忽然对它的出处和发明权产生了兴趣,挑起了争端。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算起,中国的全面抗战打了8年,相当持久。毛泽东在1938年5月写了一篇文章《论持久战》,非常有名,曾经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可。大概就因为这篇文章的影响,今天就有人提出了所谓持久战的版权问题,意思是说,持久战不是共产党,不是毛泽东发明的,早在毛泽东写持久战之前,就有国民党人士,如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先生,提出了持久战。既然人家提出在先,持久战也不是你共产党毛泽东的发明,那你就谈不上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有什么贡献。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早在毛泽东写《论持久战》之前,就写进了国民政府的国防大纲。
历史的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开篇第一段就有这样一段话:“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
——毛泽东本来就没说过这个版权是我的。
持久战,大家搞清楚,是一个名词,一个术语,这个名词这个军事术语,很早就有了!26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孙子就说过: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那就是持久战。孙子这话的意思是:听说过笨拙的速决战,没见说过巧妙的持久战——在古代军事家那里,持久战最初是作为一种负面的概念而提出的。
持久战这个术语由来已久,但是在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之前,它一直没有形成理论。作为一种战法,持久战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被动被迫的选择。一种战略方针,从一个军事术语上升到军事理论,尤其是指导全国军事行动的理论,是需要条件的。不是说只要一提持久二字,就是战略理论战略方针了。
军事理论是什么?是关于战争和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和知识体系——其内涵得具备两个要素:理性认识,知识体系。是要以军事实践为基础的!一个术语是包含不了这两个要素的。而作为一定时期内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纲领和原则的战略方针,那也是需要诠释理由、内涵,以及达成和实现这个方针所需要的条件、方式和形式等等——这也不是一个术语所能承载的。
这也需要军事实践作为基础。
就拿被有些人炒成最早提出抗日持久战理论的民国著名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先生来说,他在【19××年(上个世纪20年代)发表的】《国防论》被说成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总战略,但把《国防论》找来一读,却通篇找不到“抗日”二字,也找不到“持久战”仨字儿。这篇文章的开篇说: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书中的确说了:邻近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这是持久战的理论吗?显然不是。因为你没道出条件和办法。你说,我持之以久使敌人疲弊,难道持久了你就不疲弊么?你的疲弊速度高于人家咋办?
至于“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这是一种近乎于负气的口号,并没有实际指导意义(负气的话是难以称之为为“理性认识”的)。因为,打胜了,讲不讲和得看你的本钱和能耐;打败了,讲不讲和也由不得你!这样的口号,能视为“总战略”和战略方针么?
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之前,国民政府的国防大纲中也写下了“持久消耗战”作为作战方针的选择之一,但是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不是战略方针,遑论“总战略”。持久消耗指的也是单纯的以阵地防御的方针逐次消耗敌人,以空间换取时间,并没有解决如何在整个战争中多消耗敌人而少消耗自己的问题。
比如《论持久战》之前,国民党政府就以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长陈诚名义印发了一本叫做《陈诚将军论抗日持久战》的小册子,其中陈诚的言论只占三分之一,那实际也只是对以阵地战方式持久防御的宣传鼓动文字,充满空洞的口号,什么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什么我们挺个两三年,英美就会帮助我们。基本的精神就是以战役和战术上的持久,来达成战略上的持久——还是阵地战。守备战要守得越久越好。
那么国共两党的持久战理论各自的源头何在,有可异同,实施效果如何呢?
我们一个一个来讨论。

【《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是个典型的标题党作品,骗了无数世人——标题是金玉在外,内容是败絮其中——裹在金玉之内。】
一、先说源头
共产党的持久战理论和实践,源自国共两党在抗战前的十年内战,是由敌强我弱这个大环境大需求决定的。总的来说,持久战是弱势一方无奈和被动的选择,但弱势一方就有人从中寻找积极的、有希望促成强弱相互易位的因素,去引导之,去扩大之;反之,将那些被动的因素缩小之规避之。比如: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思想……,都在萌芽中得以发生和发展。这实际上就是持久战战略的雏形。
但那个时期,这个思想还没有成为共产党人的普遍共识,共产党的领导层,还曾有过多次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左”倾盲动,造成了革命的巨大损失。但毛泽东始终坚持对这个思想这个战略的探索和实践。在内战后期,这种战略思想日渐成熟,但共产党一方除了毛泽东等人的探索实践外,并没有在全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思想和理论,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在内战的大部分时间内,还自觉或不自觉在追求速战速决。
在而内战中国民党是强势一方,追求的是速战速决,没有对持久战的需求。
所以,十年内战,国共双方都是被动和被迫接受持久战的既成事实的。
但在内战后期毛泽东开始进入中共领导决策层以后,持久战的理论和实践,就逐渐开始在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全党共识而且上升到了主导地位。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的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在这个会议上,中共中央除了决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外,军事上也明确提出了对日战争的持久战战略。这就是毛泽东为会议起草的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议中已经明确提出,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是战略上的持久战,战役战术上的速决战。
在抗战暴发前的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更加清晣明确勾划了未来抗日战争的进程和轮廓,明确表达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12月,毛泽东在红军大学的演讲《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就已经明确了“持久战”是未来抗日战争中红军的战略方针:“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
到抗日战争爆发时,共产党人对于持久抗战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思路和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有效办法: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强调歼灭战,避免阵地战。以战役战术上的速决战,来达成战略上的持久战!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基本上原封不动地变成抗日根据地的战略。
那么国民党持久抗战理论的源头又在哪里呢?
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的持久战概念,是“持久消耗”战略。这一战略是随着中日关系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直至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才逐渐形成、确立的;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似乎早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就有了基本的战略构想。蒋介石明确地说过:“自从九一八经过一·二八以至于长城战役,中正苦心焦虑,都不能定出一个妥当的方案来执行抗日之战。关于如何使国家转败为胜、转危为安,我个人总想不出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只有忍辱待时。”
1935年上半年,国民党政府军追击红军入川。蒋介石到四川,认为“找到了真正可以持久抗战的后方”,这时国民党才“致力于实行抗战的准备”,才产生了抗日战略的初步构想。当时蒋介石设想的对日政策指导方针是:“一面呼吁和平,期求集体安全,一面整备国防,充实军备,至和平绝望时期,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
至于如何达到持久战的目的,则尚无明确的设想。
1936年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秉承蒋介石的意图,在拟制的《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中将作战指导要领写为:抗日战争“虽守势作战,而随时应发挥攻击精神,挫折敌之企图,以达成国军之目的;于不得已,实行持久战,逐次消耗敌军战斗力,乘机转移攻势。”这是第一次将持久战写入国防作战计划。但很显然,这个计划中的持久战还不是战略方针,仅是作战指导方针,其基本内涵是依托多道阵地进行逐次抵抗,以阵地战战役战术上的持久,来达成战略上的持久。
“七七”事变爆发后1个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有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等参加的国防会议,经研究、讨论,最后决议“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至此,持久战成为中国全面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在8月20日颁发的《国军作战指导计划》的“方略”中规定“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基本主旨”。国共双方在持久战的形式和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方针上达成了共识。但双方持久战战略的内涵、作用和实现方式上,却有着极大的差异,因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二、国共双方的持久战理论有什么异同?
前头说了,抗战开始后,国共双方在持久抗战方针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但如何去达到这个目的,双方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解决的就是这个“如何”的问题。
论持久战这本书很长,但集中阐示了持久抗战的基本规律和办法。
简要归纳一下,主要解决了这样几个认识问题:
抗日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毛泽东特别强调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这个战略地位表现在抗战三阶段的第二阶段相持阶段中。毛泽东指出: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方针,以战役战术上的速决战歼灭战,来达成战略上的持久战,不断消耗敌人,改变力量态势,最后造成决战。游击战争不是单纯的铺助地位,而是赋予了向正规战争转换的战略地位,游击兵团在部分或全部完成向正规兵团的转变后,至少要部分地承担战略总决战的任务。简言之,游击战争在战争中要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要完成游击战争向正规战争过渡,“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中,主要的是运动战,其次就要算游击战了。我们说,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说的是解决战争的命运,主要是依靠正规战,尤其是其中的运动战,游击战不能担负这种解决战争命运的主要的责任”。
以小割据完成大包围——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化保卫国家的战争为保卫家园的战争。完成现代社会的底层构建。在一个一个小的割据的中,壮大和发展自己的力量,如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制等等。
国民党的持久消耗战略中,没有相持阶段的位置,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中,在付出以换取时间的空间中,没有积极的战略部署,而这样的空间,却是共产党非常看重的地区——共产党称之为“敌后”,从战争一开始就有积极的部署——到鬼子的屁股底下去找饭吃,从而创造出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敌后战场”。既或确立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但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实践上,仍然认识不足。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本人奉行的“两阶段论”,即不承认抗日持久战的“相持阶段”。(曾于1939年末1940年初,轻率发起冬季攻势,最后遭致失败)。
直到1944年2月,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才承认共产党人早在抗战之初就提出的“三阶段”论。但直到抗战结束,国民党军队在国内战场上始终没有进入“反攻”阶段,而且还遭致了豫湘桂这样的大失败。
积小胜为大胜:以小的歼灭战速决战的汇聚,达成战略上整体上的持久战。
兵民是胜利之本,“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要胜利又忽视政治动员,叫做“南其辕而北其辙”,结果必然取消了胜利。”在这样的宗旨下,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整体战。游击战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战争手段,如果不能不断地有效地完成向正规武装力量建设和正规战争形式的转变以对对手形成决战之势,是不能最后赢得战争的!
并不是人民参与的战争就可以称为人民战争,人民参与战争可能是自发的,被动的,分散而无组织无配合的——如义和团、义勇军。人民战争是人民群众自主地、自觉地、有组织地普遍参与相互配合的全民战争,进行人民战争最重要的前提一是战争的正义性,二是具有坚强的政治核心的领导政治组织地有效实施,有战略指导和计划。将保卫国家的战争与保卫家园的战争融为一体的战争,才真正称得上是人民战争!实现人民战争的前提,是要对当时被人称作一盘散沙的中国底层群众完成现代意义上的组织构建,而时任北平特务机关长的松室孝良对此表示严重怀疑,他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人爱国只有五分钟。
弱势者对打败强势者有着近乎本能强烈愿望和需求,他们对持久战理论有着与生俱来的亲缘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说弱势者中一定就能产生持久战的理论,但他们一旦接受了这种理论,就会有着在强烈的需求下产生的领悟力,创造力,以千百成万人的热情投入,把持久战的理论和实践推到高潮。而这种与人民一致的政治动员,国民党始终是负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以水代兵,黄河花园口炸堤淹亡百姓89万;以火代兵,火烧长沙烧亡百姓3万,30万人流离失所;抓丁拉伕,虐亡壮丁约以百万计……
这笔账始终是欠债。
在国内战争常处强势地位的国民党政府,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持久战的战役战术思想认识是滞后于历史进程的!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基本上没有形成成熟而有效的套路——这也是他们在抗战后迅速败于共产党之手的缘由之一。
⒈、以战役上阵地防御的持久消耗战作为达到战略上持久消耗战的主要手段——基本没有运动战的作战方式,均为单纯的阵地防御,消耗敌人的同时也大量消耗自己。国内战场的20余次大型会战,除1939年冬季攻势,均为阵地防御作战,会战的最差效果丧师失地,最好的结果是“恢复战前态势”。
|
毛氏持久战 |
蒋氏持久战 |
|
三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
两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 |
|
人民战争,全民抗战。 |
政府片面抗战。 |
|
游击战为主,阵地战为辅,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以战役、战术的速决来达成战略持久的目的。 |
阵地防御战为主,很少运动战,基本没有游击战,企图以战役战术上的持久消耗来达成战略持久的目的。 |
|
积极防御,手段多样。乡村包围城市。 |
消极防御,手段单一。线式防御。 |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希望外援但不乞灵于外援 |
乞灵于外援的政略制约战略,甚至发展到坐等国际局势变化 |
2、单纯的政府抗战,与人民群众严重对立——靠抓壮丁维系的战争系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专制和腐败。运动战很少,游击战更是失败。
⒊、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执行的是消极防御的路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战反而更趋消极。
⒋、阵地作战的最高目标就是阵地不失,与日军对拼消耗,因而造成军队损耗过大、人员伤亡过多,始终未能改变被动地位。
⒌、坐等胜利,小胜不多更难成大胜,有了外援装备和兵员素质有了改善作战效率反而不见提高,战略反攻始终停留在纸上!
而让人民和军队为错误的指导和决策付出重大牺牲,是国民政府的问题,并不是国民政府的功劳。用于教育人民认识侵略战争的戗害,警示和告诫侵略者认清罪责,可以理解。而用于炫耀自己的功劳,那就只能叫做无羞无耻!
|
毛氏持久战 |
蒋氏持久战 |
|
三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
两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 |
|
人民战争,全民抗战。 |
政府片面抗战。 |
|
游击战为主,阵地战为辅,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以战役、战术的速决来达成战略持久的目的。 |
阵地防御战为主,很少运动战,基本没有游击战,企图以战役战术上的持久消耗来达成战略持久的目的。 |
|
积极防御,手段多样。乡村包围城市。 |
消极防御,手段单一。线式防御。 |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希望外援但不乞灵于外援 |
乞灵于外援的政略制约战略,甚至发展到坐等国际局势变化 |
三、国共两党不同的持久战战略的实施效果
国共两党抗战效果的比较
注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共产党军队的兵力包括八路军4.5万余人,新四军1.5万余人和东北抗日联军3万人。
注二:上表未计入东北抗日联军歼灭的10万以上的日军和伪满军(日方资料:1931的九一八事变后到1937年,在满洲境内损失兵员17万余人)。1931年九一八到1933年10月,为义勇军时期;1933年10月到1936年2月,为东北人民革命军时期;1936年2月到抗战胜利,为东北抗日联军时期。
|
|
共产党军队 |
国民党军队 |
|
|
兵力 |
战争爆发时10万,战争结束时100万 |
战争爆发时200万,战争结束时600万 |
|
|
作战次数 |
12万余次(逐年递增,从第1年638次,递增到最后1年3.2万余次),其中日伪军顽军1万人以上的扫荡、清乡和摩擦67次以上(其中2万人以上的37次)。 |
4万余次(其中大会战24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1次,重要战斗1117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345次),其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7万余次。 |
|
|
抗击日军 |
33万~79万(占关内日军总数58~75%) |
15万~33万(占关内日军总数25~42%) |
|
|
抗击伪军 |
7.5万~95万(95~100%) |
5万~8万(5~10%) |
|
|
收复/丧失土地 |
收复失地共95万平方公里(占沦陷国土68%以上,人口38%以上) |
年年失土,共失土136万平方公里 |
|
|
歼敌 |
日军 |
52万 |
53万 |
|
伪军 |
118万 |
无(另有58万军队投敌) |
|
|
损失兵员 |
58万余人 |
320余万(另有数百万壮丁) |
|
从作战效率和持久战消耗战的目标来看——多消耗敌人,少消耗自己,一目了然。
请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不是中流砥柱,又是神马?
还有,真要比较的话,国民党至少有一点是先天不足,无法与共产党相提并论:自九一八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就在白山黑水与日本鬼子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先参义勇军的股,义勇军一年后就失败了,于是共产党人就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控股了!关内红军反“围剿”失败长征到陕北时,关外的东北抗日联军正值鼎盛——这个时候,共产党已然成为东北抗战的领导力量了!他们的抗日战争是结结实实的14年。
果府么?没法提,这前6年里,国民党军最高统帅还在“攘外必先安内”,“奢言抗日者杀无赦”。甚至全面抗战已然开始了,国民党的报纸连“日军”都不敢提,还是说“×军”,对倭国仍然继续赔付庚款和借款,宁愿冒“资敌”之嫌,也要“以全债信”。
四、中国共产党想不是中流砥柱也不成!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个历史地位是勿庸置疑的!这个历史地位也是由国民党政府抗战无力的现实所促成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抗战战略方针的设计也是:“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中,主要的是运动战,其次就要算游击战了。我们说,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说的是解决战争的命运,主要是依靠正规战,尤其是其中的运动战,游击战不能担负这种解决战争命运的主要的责任。”也就是说,如果国民党政府抗战有力,实施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方针,共产党人的游击战争是甘居于次要地位的!但国民党政府的抗战从头致尾,都罕有运动战,阵地防御节节败退,何言为主?于是,共产党军队的本来就被赋予的“向运动战发展将自己提高到运动战”使命的游击战争,自然而然就上升到了“砥柱中流”的历史地位了!
这个问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已经有过预示:
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中,主要的是运动战,其次就要算游击战了。我们说,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说的是解决战争的命运,主要是依靠正规战,尤其是其中的运动战,游击战不能担负这种解决战争命运的主要的责任。但这不是说: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不重要。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仅次于运动战,因为没有游击战的辅助,也就不能战胜敌人。这样说,是包括了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这一个战略任务在内的。长期的残酷的战争中间,游击战不停止于原来地位,它将把自己提高到运动战。这样,游击战的战略作用就有两方面: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也变为正规战。至于就游击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空前广大和空前持久的意义说来,它的战略地位是更加不能轻视的了。因此,在中国,游击战的本身,不只有战术问题,还有它的特殊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我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里面已经说到了。前面说过,抗日战争三个战略阶段的作战形式,第一阶段,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是辅助的。第二阶段,则游击战将升到主要地位,而以运动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运动战再升为主要形式,而辅之以阵地战和游击战。但这个第三阶段的运动战,已不全是由原来的正规军负担,而将由原来的游击军从游击战提高到运动战去担负其一部分,也许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从三个阶段来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为此缘故,在全国的数百万正规军中间,至少指定数十万人,分散于所有一切敌占地区,发动和配合民众武装,从事游击战争,是完全必要的。被指定的军队,要自觉地负担这种神圣任务,不要以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资格,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并且正规军分散作游击战,集合起来又可作运动战,八路军就是这样做的。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反对这个方针的人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毛泽东言中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的抗日游击战争,把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化为全民族亿万群众保卫自己家园自己土地的战争,从而积小胜为大胜,把成千上万的歼灭战速决战汇聚成了持久消耗和摧残敌寇战争能力的全民战争。
这种辨证思维指导下的人民战争,在国民党统帅部那里是找不到由头的!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也投入了一百万军队用于敌后作战?最后哪里去?一部分站不住脚,跑回来了(如山东的于学忠部);一部分降日附伪了(如台儿庄会战有不错表演的庞炳勋部);还有一部分,自生自灭了——噢,其中不少跟共产党军民搞摩擦,被弄没了,根本没有形成啥气候!为神马?
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最初设计中,国民党军队是被视为主力的,顺理成章就该是“担负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责任”滴——也就是:“中流砥柱”,毛先生对此也是寄予了厚望滴!
问题是,国民党军队有过运动战么?担负起了这个“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作用么”?
杀敌没有投敌的多,半壁河山沦入敌手——失土比复土多!消耗自己比消耗敌人多——有人把这个当功劳,好笑嘛!你是军队,名义上的一国正规军,你的功劳竟然是自已军队死得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在摧枯拉巧摧残轴心国的时候,你竟然上演了豫湘桂千里大溃败——还是在装备美式武器和中美联合军的制空权保障之下,丢了多少地方?把多少P民百姓送到了敌寇铁蹄之下?
其他就不用说了吧?要一一罗列起来,你那“党国”还有神马面子?——比如花园口以水代兵淹P民?
好在毛泽东对此早有预案:你不敢担负或担负不起这个责任,我们来担负!我党的游击战争的任务“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也变为正规战”,你丢土,我复土,在60%以上的沦陷区遍插青天白日旗,积小胜为大胜。瞅准时机就开始局部反攻。
有不服不忿的请看图——

瞅明白没?红色标记是共产党军队,绿色(友军)标记是国民党军队。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一目了然哈。嘿嘿嘿嘿,各位边瞅边琢磨,就凭共产党军队的那些位置,他们就是想不“中流砥柱”,成么?
噢,这儿还有表——


说明:不算九一八开始的旧账,只说抗战后期的1944年,国民党战场豫湘桂大溃败,丧失了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6000万人口——同时期中共军队在收复失地和人口始终是进账。整个抗日战争的总账盘下来,国民党军始终是欠账。
为公平计,把武汉会战前丢失的土地视为合理付出。此后丢失的土地即为欠账。
即便如此,国民党军仍然始终是欠账。
得,点到为止吧。
今儿个一起看大阅兵吧。那气场、那气派、那气势,妥妥地就是“中流砥柱”的传承——那可不是偷来滴,而是几代人拼死拼活挣来滴!
说明一哈:这里的评判,针对的是政党政府行为以及军队的行动,不涉及英勇抗战的国民党军广大爱国官兵。对于在国破家亡之际拿起武器拼死抗争的先辈们,我们只会始终保持敬意——不是也诚邀了他们和他们的后人来观礼了么?
(作者系知名历史学者;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双石茶社”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