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计划地开展知青上山下乡的四川足迹

2023-03-27 09:09:39 来源: 知青问题研究公众号作者:孙成民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四川知青上山下乡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这项工作则是60年代初期开始的,本文侧重简述“有计划有组织”这一阶段的发展轨迹。

  一、城镇待业学生的安置出路

  1958年春开始在全国开展的大跃进运动中,四川“全民大办”的跃进热潮兴起。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四川也迅速宣告“失业现象已彻底消灭”,刚刚开展的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去也即刻沉寂了下来。但是,此时的全面就业没有根基,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也不能承受城镇人口增加和就业的压力。1960年底,党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四川在中央召开的7000人大会后,针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复苏,其中精简城镇人口就是贯彻中央决策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1962年,在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方针和精简政策的同时,国务院6月1日召开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该规定指出,对精简的职工,主要是安置到农村。对于精简下来无家可归和城镇无法安置、但具有下乡条件的职工,包括一些不能在城镇就业的青年学生,可以安置到农场(包括牧场、林场、渔场)。据此,四川根据中央的部署,确定了不能在城镇就业的青年学生的安置出路和方向,随即建立了国营农林渔场安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开始为安置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作准备,从而拉开了四川有计划地组织城镇知青下乡上山的序幕。

  二、先在国营农林场进行安置

  四川建立国营农林场的工作,早在1958年时达到高潮,全省各地都建有一批。虽然从建场开始就有城镇青年到场去工作,但由于这时的农林场规模不大,安置人数也不多。一直到1960年,才开始根据农林场发展的需要,在城镇招收一批青年去工作。如1960年9月至1961年6月,广阳坝、长寿湖等7个国营农场共吸收了青年学生2387人,占职工总数的28.73%。在国营农林场安置城镇青年,四川不仅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而且也有一定经验可以借鉴,同时这种安置去向在当时大规模精简城镇人口、城镇就业岗位极度萎缩的状况下,也是城镇青年容易接受的一种安置途径。

  1963年4月,四川省人委批准省国营农林渔场安置领导小组《关于我省国营农林渔场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简职员和学生计划的报告》,对国营农林渔场的安置政策作出明确规定。其安置对象包括1961年以来毕业没有升学就业而具备下放条件的青年学生,也包括1960年以前毕业未升学就业的闲散人员。按照这样的政策,四川下达了当年安置计划7500人的任务,其中青年学生3760人。该报告指出,在国营农林渔场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简职工和不能升学的青年学生的工作,是发展生产、扩大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地自始自终都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专人负责,周密安排,积极地进行安置工作,并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再多安置一些人。

  这年下半年,重庆、成都、自贡、万县、南充、内江、宜宾、泸州等8个城市动员和组织了一批知青到国营农林渔场安家落户,参加生产劳动。如成都市第一批参加茶林渔场建设的1000多名知青,于6、7、8月先后前往屏山县龙洞坪茶场、兴文县五斗坝茶场、叙永县后山茶场等地。自贡市251名知青于7月赴乐山专区的国营农林场。到11月中旬,重庆市已有2200多名知青,到本市和达县、万县、江津等专区所属的国营农林渔场安家落户。

  三、掀起城镇知青下乡的热潮

  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并明确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随后,四川省委、省人委及时研究并提出贯彻意见,对动员组织城镇知青下乡的意义目的、宣传动员、安置方式、加强领导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四川迅速掀起城镇知青下乡上山的热潮。

  是年2月1日,重庆市召开下乡上山人员代表大会,对全市知青下乡上山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在1个月时间里,全市各区、县首批就动员组织了3000多名知青到农村;到4月底,全市已有6000多名知青到市郊区和其他一些专区农村插队落户。3月19日,成都市召开全市下乡上山知青代表会议,以较大的声势进行动员宣传工作。4月7日,成都市举行3万多人的大会,欢送2000多名知青奔赴凉山州和西昌专区农村。5月17日,成都市又有600多名知青出发,前往西昌专区的冕宁、盐边两县农村。

  与此同时,全省其它地方动员组织知青下乡上山工作也抓得很紧。如4月下旬,广安县城就欢送了500多名城镇知青到农村安家落户。南充市西城街道的135名知青,于5月3日到达苍溪县农村。中江、三台、射洪、蓬溪等县首批参加山区建设的100多名城镇青年,于5月11日到平武县的桥头、豆叩、镇江等公社。泸州市首批下乡的城镇知青600多人,于 6月6日出发到珙县山区安家落户。6月上旬,300多名宜宾市知青奔赴筠连县山区农村。

  在这期间,四川知青下乡上山动员工作采取的基本方法,就是普遍动员与典型引导相结合。随着国家媒体加大对全国知青先进典型人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的宣传,四川也树立了以重庆李敏其和成都孙传琪、巫方安为代表的知青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她们的事迹,推进动员工作开展。与此同时,还通过举办知青训练班、城乡密切配合、加强“五关”教育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动员与宣传工作。

  四、插队安置与社办场安置

  在这期间,四川采取的安置形式主要是插队安置。早1957年,四川就开始把插队作为安置知青的基本形式。对于知青插队安置,重庆团市委1962年在给团中央的报告中,将其好处归纳为:耕地、住房、农具、生活等具体问题好解决;国家投资少,见效快,下乡青年容易实现自给自足;与农民—道劳动,容易掌握劳动本领;安家落户以后易于巩固。插队安置知青,既是四川的已有实践,又是中央的决策。此时的插队安置以集体成组插队为主,一部分集体插入生产队,每组3至5人或5至7人不等,还有一部分集体插入社办农林牧场;同时也有少部分安置在国营农林茶场。在1964年到农村去的全省城镇知青3.77万人中,插队安置的有3.55万人,插入国营场的有0.22万人。

  随着知青安置工作的推进,1964年春以来,达县专区把抓社办农林牧场建设与安置城市知青结合起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区社办场增加到610多个,其中有439个场接收安置城市知青7821人,取得明显成效。1965年5月,一个有中央、四川省、重庆市安置办和达县地委等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历时40天,对达县专区境内8个县22个社办场进行了系统调查总结;7月下旬,省安置领导小组在达县专区召开社办场安置城市知青现场会议;同年8月下旬,在全国安置工作座谈会上,达县专区介绍了由公社、大队举办小型林牧场安置知青的经验。11月3日,省委确定社办场作为四川今后城镇知青安置的主要形式。

  1965年,按照“总结经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全省动员与安置工作继续推进,全年实际动员城镇知青下乡1.31万人,农村集体社办场安置知青由点到面地开展。1966年,全省动员任务为2万人,到3月中旬止,这一动员安置计划就落实到16个市、专、州的105个县,且大部分县的任务已落实到基层。此后,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知青下乡上山工作受到冲击。到年底,全省实际动员城镇知青下乡上山为0.98万人。

  从1964年到1966年期间,全省动员安置城镇知青下乡上山共6.06万人。如再加上1961年的0.08万人、1962年的0.73万人、1963年的1.10万人,全省在1961年到1966年期间,共动员安置城镇下乡上山知青7.97万人。

  自有计划地开展城镇知青上山下乡一开始,党和国家就将其作为一项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加强农业基础、培养接班人、屯垦戍边的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在党和国家的召唤下,四川一批又一批城镇知青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凭着对祖国的忠诚,奔赴农村,艰苦奋斗,占领山头,开垦荒地,改良土壤,科学种田,传播文化,为大办粮食、夺取丰收、改变习俗、建设新农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