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林总指挥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第21旅一部。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场大胜仗,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提振了抗日军民的信心。
平型关大捷
在取得胜利的同时,部队中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出现了。开赴前线的一些部队,竟然出现了逃兵,纪律松弛,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时有发生。部队政工人员的地位下降,工作积极性受挫。虽然没有发生大的问题,但长此以往,后果会很严重。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一些争执有所关系。
七七事变后,红军整编为八路军。在双方谈判时,蒋氏妄图完全控制八路军,要求取消八路军中的政委和政治机关,由蒋氏向红军派出政训人员、辅助人员。
在与红军的交战中,蒋氏非常清楚,红军之所以战无不胜,一个重要原因是红军中的政工做得非常扎实。在蒋氏看来,以改编为契机,取消红军的政工制度,就能“釜底抽薪”。蒋氏的这一险恶意图,自然在延安的掌握之中。针对蒋氏图谋,我方代表在谈判中,坚持政工人员配置不变,而且必须设置政工机关。双方就此争论不下,最后为了联合抗战,延安从抗战大局出发,作了策略性的让步,同意不在八路军部队设置政委和政工机关,但坚决拒绝蒋氏派政训人员到八路军来。虽然双方合作抗战,但在阵营上泾渭分明,蒋氏企图从组织上控制八路军的图谋没有得逞。
八路军接受改编后,指战员取下红五星帽徽,戴上了国民革命军帽徽,同时佩戴18GA臂章
根据谈判结果,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总政改为第八路军政治部。八路军下辖各个师旅团均不设置政委一职,师以下改为政训处。在第115师,罗荣桓、萧华任政训处正副主任;在第120师,关向应、甘泗淇任政训处正副主任;第129师,张浩、宋任穷任政训处正副主任。
虽然取消了政委制度,但依然在八路军中坚持组织的领导。师团两级及总部、师直属队,设立相关组织,连队建支部。同时成立前委,对八路军实施统一领导。
政委的取消,加之斗争环境的变化,果然导致一些问题的发生。时任八路军组织部部长的黄克诚见微知著,向有关部门反映了自己的担忧。
黄克诚
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找到黄克诚谈话。任弼时认为,当下工作重心是争取胜利打胜仗,但改编后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非常值得重视。鉴于黄克诚是老政工,经验丰富,任弼时决定派他去第115师检查工作,要求黄克诚下部队后多听多看,回去后提交一份报告。
任弼时
黄克诚带工作组来到在五台山地区休整的第115师。他深入部队,与干部战士座谈,探讨在合作抗战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部队思想工作。半个月的时间,黄克诚跑遍了第115师师部和所属的两个团。这两个团都是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军老部队。他通过调查发现,就是这样一支在平型关大战中名扬天下的部队,与改编前相比,也发生了令人不安的问题。
由于政委制度取消了,部队政治工作很难开展,政工人员的地位一落千丈。而副官却非常吃香,这个岗位向上对首长负责,向下连着部队,很多时候副官说了算。部队没有正儿八经开展思想工作的专职人员,作风明显变得松垮,不好的习气开始滋长蔓延,甚至把江湖上的一些习气也带进了部队。有些基层干部甚至不愿再叫“同志”,开口就是“弟兄们”,有的以蒋氏的委任为荣。
黄克诚将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后,向115师部分首长谈了自己的观点,并明确提出恢复我军的政委制度,建议在部队中要反对旧军阀的做法。聂荣臻、罗荣桓等表示赞同,认为应该制止目前出现的不良问题,保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黄克诚回到政治部后,向任弼时做了详细汇报,再次提出恢复部队政工机关和政委制度的建议。任弼时听后,认为这项工作刻不容缓,立即让黄克诚把此次调查的情况和建议写出来。报告写完后,任弼时又详细看了一遍,经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审定签署后上报。
主席对黄克诚的报告大加赞赏。在全面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他尤其需要的是一支完全不同于旧军阀、不同于蒋军的新式军队。当年三湾改编时做出的努力不能白费。他完全赞成黄克诚提出的建议,对黄克诚有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曾多次称其有“将帅之才”。
很快,主席复电八路军总部,下令恢复我军原有的政委和政工机关制度,政训处升级为政治部,部队重设政委。10月,八路军总部下达了三个师政委的命令:聂荣臻为第115师政委,关向应为第120师政委,张浩为第129师政委。在第115师,罗荣桓由政训处主任升为政治部主任。同时,八路军总部还任命了各旅、团的政委。
黄克诚
政委和政工机关制度的恢复,是我军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黄克诚以他特有的敏锐性,首先提出恢复政委的建议,被迅速采纳并推广全军,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不久,黄克诚奉命到344旅任政委,旅长是日后同为大将的徐海东。
作者:帆潜来源:战旗红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