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9月1日电 题: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记新华社《红色追寻·重走井冈路》系列网络直播
新华社记者
今年,是八一南昌起义90周年、秋收起义9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三个“90”,叠加起一段峥嵘的岁月,沉淀下一段红色的记忆。
在这个值得追忆和纪念的时刻,一位国防大学教官和三名“80后”“90后”年轻人,踏上当年先辈走过的漫漫征程。
“英雄城”南昌,当年起义策划、指挥的地方今天何样?
第一面军旗当年是在哪里制作出来的?
缘何瑞金无愧于“共和国摇篮”的光荣称谓?
……
从8月27日至9月1日,短短6天,辗转6地;聆听八一起义的战斗故事,追寻秋收起义的第一声枪响,感受安源路矿工人的斗争生活,走进三湾改编的历史故地,回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历程,感受瑞金红色苏区的如火热情……
在这片人民军队锻造成型、人民共和国孕育发轫的红土地上,四位重走者通过网络,与亿万网民一起,重温当年烽火硝烟的激荡岁月,亲历如今换了人间的沧桑巨变。
重走红色路,重上井冈山
“对军人而言,这里就是朝圣之地,”作为一名老兵,国防大学教授房兵每到南昌都会别有一番感慨。
多次去八一起义指挥部江西大旅社,这次重访,他又参观了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朱德故居、贺龙指挥部……
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现在已隐身于城市高楼大厦间。但贺龙指挥部旧址墙壁上,仍清晰可见的弹痕,提醒着每一位到访者,这座城市“英雄城”称谓得来多么不易。
8月27日开始,房兵和井冈山青年女干部张艳华、女大学生夏靓从南昌出发,经修水、安源、永新三湾,上井冈山,直至瑞金。红军后代杨益民慕名而来,加入到重访队伍。
在南昌,盛夏已过,暑热仍炙。张艳华和夏靓汗流浃背。房兵告诉两个“新兵”,起义后部队随即南下,天气比现在更热,战士们是全副武装背着武器弹药出发。比酷暑更严峻的考验是,这是一支没有任何外援的孤军,能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只有坚定的信念。
在修水,紫薇花开得正艳。90年前的9月9日,这里打响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第一枪,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工农武装。县城内,紫花墩,如今是书声琅琅的中学学堂。修水县党史办主任龚九森介绍说:“秋收起义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当天还召开了誓师大会,举行了授旗仪式。”
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内,有个黑黢黢、没有任何可握之处的矿灯。“当年的矿工,有不少就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是用嘴衔着油灯,在窄狭的坑道背着沉重的煤筐,手脚并用爬着前行的……”听到讲解员的介绍,张艳华双眼噙满泪水。
在三湾,人民军队成立的第一个士兵委员会旧址,他们与当地武警官兵举行了一次特殊班会,问答互动,让所有参与者都更直观感受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奠基于三湾改编。
在井冈山,黄洋界上,晨雾弥漫。战壕犹存,烽烟不再。房兵向主播们讲解黄洋界保卫战“对湘敌取守势、对赣敌取攻势”的战史故事。年龄最小的主播夏靓往下探探头,感叹地势的险峻。
在瑞金,参观完第一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主播们像当年播发大会成功召开的新闻界前辈一样,化身红中社特约记者,在叶坪一苏大旧址发出此次重走井冈路的电讯稿。当年的阅兵广场上,伴随着《苏区干部好作风》嘹亮的歌声,650余名瑞金群众身着红军服装演出了一场快闪,现场红绸定格成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
一路追寻,嘉宾和主播们看着、听着、想着,一个个旧址、一处处纪念馆、一件件文物,都将他们带回到近一个世纪前那段浸透着血、燃烧着火、淬炼着信念的岁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用划粉在白布上精心描画,不时抬头瞄下墙上挂着的军旗,五角星、镰刀斧头一点点成型……修水县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驻地旧址,经第一面军旗制作者后人梁如朋的指点,张艳华、夏靓现场缝制出了一面军旗。
作为“95后”,夏靓对军事了解不多,但军旗见过不少,孰料真正动手才发现不那么容易。90年前,制作者冒着坐牢甚至杀头的危险制作了军旗。起义过后,一位制作过军旗的裁缝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监牢多年。梁如朋的伯父梁幼陶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对家人说出自己制作军旗的经过。
“曾经,我只从历史书上知道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这次自己动手缝了一面军旗,才真正体会到这面旗帜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站在自己缝制的军旗前,夏靓说。突然,她有了想马上看一次升旗的冲动。
行程中,山歌妹子张艳华被一首首革命歌曲所吸引。《秋收起义歌》《劳工歌》《工农联盟歌》等90多年前的旋律传唱至今,所到之处学生、游客张口即来,歌曲中所蕴含的力量经久不衰。
“……世界兮我们当创造,压迫兮我们须解除,造世界兮,除压迫,团结我劳工。”在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讲解员带领三位主播唱起了这首《劳工歌》。房兵说:“当年工人们唱《劳工歌》,既是为凝聚力量,同时也是身份认同的纽带。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还记得我们在海外撤侨中,如果不慎丢失了护照,会唱国歌一样能被识别出,踏上回家的路。”
在井冈山黄洋界那条著名的挑粮小道,山路崎岖。挑粮的杨益民和夏靓气喘吁吁,张艳华用一曲井冈山歌为他们鼓劲,两个小年轻一鼓作气爬上了山。“不亲自走一回,根本体会不到当年红军战士的艰辛。”杨益民说。
80多年前,杨益民的曾祖父与弟兄几个一起参加红军,只有曾祖父中途负伤辗转回乡坚持革命,其他几个兄弟全部牺牲。“我这次重走,就是想找一个答案,曾祖父他们当年参加的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无论经历任何艰难也绝不溃散。”他说,“一次重走不能让我找到所有答案,但这样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奋勇前行奔小康,更加众志成城
初秋的赣鄱大地,满眼苍翠。
重走井冈路的主播和嘉宾们驱车千里,双目所及,这片红土地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的每个角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奋力前行。
历经90年岁月磨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土地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路矿工人“昔日背炭”,网络主播“今日搬砖”。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大门口,三位主播背起装着砖头的竹篓,体验过去矿工的艰辛。主播们竹篓里装的不是普通的砖,而是海绵城市建设专用透水砖。直播镜头前,水浇透水砖迅速渗漏干透的黑科技让安源成了“网红”。
作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萍乡自2015年以来在全域范围内生态治水,缓解城市内涝和缺水困局,为老工矿城市“试”出一条转型之路。“这里今年汛期无内涝”,萍乡市海绵办副主任刘民自豪地宣称,如今的萍乡不再只是一座百年煤城,而是主动适应新形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态宜居城市。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这是当年红军生活的写照。主播们走进永新三湾改编旧址旁的远山闲居农家乐,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内干净整洁,脱贫产业丝瓜络制作的洗脸神器、舒适鞋垫更是让镜头前的网友瞪大了眼。
“以前三湾日子过得很难,如今日子越来越好。”农家乐的主人李新明在镜头前高兴地说。丝瓜络深加工产品,现在已经漂洋过海,远销到阿联酋迪拜。
三湾改编旧址烈士纪念碑旁,三湾乡党委书记邢镭的话掷地有声,全县划分成4个战区,每个战区定期上报战况,以作战的状态、机制和效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有面“笑脸墙”。8月31日下午,主播和嘉宾来到井冈山神山村,见证这个昔日贫困村的可喜变化。“笑脸墙”上27张满脸笑容的人像照片组成一个爱心的形状,引起主播们的注意。
村支书黄承志说,村里的精准扶贫工作紧紧围绕“四个一”来开展,“一户一亩茶竹果、一户一栋安居房、一户一个农家乐、一户一张保障网”已取得积极成效。
下井冈山,挺进赣南,在本次重走的终点站瑞金,与五年前满街只见遗址、旧居相比,展现在主播和嘉宾们眼前的是一个充满振兴发展活力的新城。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土坯房变成了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楼。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5年来,国家层面出台支持政策文件144个,赣南老区步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时期。
“你们一定要再回来看看。”每到一地,热情的乡亲们像欢迎红军那样欢迎来宾们。“我们一定会再回来,看看红土地发生的新变化。”所有走完这段难忘历程的人都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