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188bet体育网址 > 

付欣宇| 我死不足惜:一位理想主义者的生死书——纪念杨开慧烈士牺牲95周年

2025-11-14 11:22:24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付欣宇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历史的尘埃,掩不住某些瞬间的永恒光芒。1930年11月14日,湖南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的一声枪响,残忍地切断了一位29岁女性的生命轨迹。然而,这声枪响,却也以其极致的残酷,将她——“开慧同志”——永远地镌刻进了中国革命的肌理与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之中。九十五个春秋轮回,足以让孩童步入暮年,让山川变换容颜,但杨开慧那句“我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成功”的临终遗言,却穿越了时间的重重帷幕,愈发清晰地回响在我们耳畔,如同一部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关于理想与信仰的生死宣言。

  一、板仓孕育的星火:超越时代的“霞姑娘”

  要理解杨开慧在生命终点所展现的惊人力量,我们必须回到她的起点——长沙县板仓冲。1901年深秋,她出生于此,父亲杨昌济为她取名“开慧”,号“霞”,字“云锦”,名字中寄托着一位开明知识分子对女儿智慧、光明与锦绣前程的期许。杨昌济先生,这位曾留学日本、英国,学贯中西的教育家,其思想深处并非简单的西学拥趸,而是怀着“欲栽大木柱长天”的宏愿,致力于培养匡时济世之才。他所倡导的“肯替别人着想,是为天下第一学问”,以及“凡事要有自己的眼光,要有远大的理想”,如同精神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少女杨开慧的心田。

  因此,杨开慧的“不作俗人之举”,其来有自。在“女子无才便是德”仍为社会主流观念的年代,她不仅自己进入长沙福湘女中读书,更是鼓励并带领母亲向振熙一同进入实业班学习,母女同校,这在当时的长沙传为美谈,更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与宣言。她是学校里唯一拒绝剪短发的学生,这并非出于守旧,而是对个体自由与独立判断的坚持。她阅读《新青年》,讨论时事,在《湖南通俗报》上发表文章,犀利抨击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她的世界,早已超越了板仓的田园屋舍,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与家国。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毛泽东——这位被杨昌济赞誉为“资质俊秀,殊为难得”、“将来定能成为国家栋梁”的湖南第一师范学生,走进了杨开慧的视野。她并非通过媒妁之言认识他,而是先“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灵魂先于容貌产生了共鸣。在父亲的书房里,在共同的理想探讨中,那个“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青年形象,逐渐在她心中清晰、高大起来。

  二、同行与坚守:革命洪流中的伴侣与战友

  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主席在长沙结为连理。他们的婚礼,是对旧式婚俗的彻底颠覆:“不作俗人之举”,不坐花轿,不办聘礼,不收嫁妆,仅以一顿简单的聚餐宣告结合。这标志着她主动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险却意义非凡的人生道路——不仅是作为毛主席的生活伴侣,更是作为他革命事业的忠诚战友。

  婚后的生活,是颠沛流离与危险相伴的。从长沙清水塘畔协助毛主席创办湖南青年图书馆、参与文化书社工作,到跟随他深入湘潭、湘乡等地考察农民运动,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诞生整理资料、誊写文稿;从在韶山冲的农民夜校里,向贫苦农民讲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在武汉、上海等地担负党的机要交通和联络工作……

  杨开慧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毛主席身边,活跃在革命工作的第一线。她不仅是毛主席的妻子,更是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那个存放着党内机密文件和毛主席手稿的“枕头箱”,白天被她妥善隐藏,夜晚则成为她的枕头,象征着她对革命事业高于生命的守护。

  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根据组织安排,毛主席前往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探索武装斗争的道路,而杨开慧则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岸英、岸青、岸龙)和年迈的母亲,回到板仓老家坚持地下斗争。这一别,竟成永诀。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三年里,杨开慧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独立在长沙、平江、湘阴边界地带发展组织,坚持斗争。她身处险境,既要躲避敌人的搜捕,又要抚养教育孩子,同时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远在井冈山、生死未卜的爱人。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晚,油灯下,她将无尽的思念与忧虑化作诗篇,其《偶感》一诗中“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等句,道尽了牵挂与坚韧。

  三、铁窗与刑场,是理想最后的讲坛

  1930年10月,红军两次攻打长沙,使得湖南军阀何键惊恐万分,加紧了对其产党人的搜捕与镇压。10月24日,杨开慧不幸因叛徒出卖被捕。敌人如获至宝,认为“捉不到毛泽东,捉了他的妻子也是一样”,企图从她身上打开缺口。

  在狱中,面对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展现出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审讯者问她:“你为何要做共产党?你犯了法晓得么?”她凛然回答:“我没有犯法,是何键犯了法。”敌人以“悔过自新即可活命”相诱,她斩钉截铁:“我誓不屈服。关于政治,各有己是,我的生命早不计较,不成功便成仁!”当敌人使出最卑劣的手段——以孩子为要挟,逼迫她宣布与毛主席脱离夫妻关系时,她的回答更是撼天动地:“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这句话,既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更是对革命信仰的至死不悔。她深知,个人的生死已与整个革命事业的尊严紧密相连,任何的妥协都是对无数牺牲者的背叛。

  在意识到死亡临近时,她从容托付亲人:“屋里有块青布料子,给我做一套衣服,上路时穿的。年少时,家父有训戒:我杨家死了人,不作俗人之举!”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她依然保持着精神的独立与人格的尊严。

  1930年11月14日,寒风萧瑟,杨开慧被押往识字岭刑场。关于她就义的细节,直到1970年才由直接参与者姚楚忠的供述而彻底清晰:第一轮行刑后,她并未立即死去,而是匍匐在冰冷的荒草地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双手深深抠入泥土,留下了两个显眼的土坑。这一细节,无比残酷,也无比真实地映照出她对生命的眷恋——对年幼孩子的牵挂,对未竟事业的遗憾。然而,当刽子手返回补枪时,她留下的最后姿态,依然是沉默的、不屈的傲然。这份刚烈,让历史为之动容。

  四、跨越九十五年的回响:理想之光照耀当下

  杨开慧牺牲的噩耗传到江西苏区时,毛主席悲痛万分,慨然长叹:“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多年后,他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以“我失骄杨”的深情怀念,将这位曾经的伴侣、永远的战友,托付给了万里长空、九天明月。

  (在识字岭所拍,照片和食物由李同志、飞姐、张姐提供)

  九十五年过去,中国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板仓的故居和纪念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瞻仰者;识字岭上,车水马龙,早已寻不见当年的荒凉。我们纪念杨开慧,绝不仅仅是为了重温一段悲壮的历史,或者歌颂一段革命的爱情。

  我们纪念她,是为了重新审视“理想”二字的千钧之重。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她以纤弱之躯,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用最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何为信仰、何为担当。她的选择,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人,究竟为何而活,又为何而死?

  我们纪念她,是为了汲取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力量。在物质日益丰裕、选择愈发多元的今天,杨开慧所代表的那种为了崇高目标而甘愿放弃小我、承受苦难的纯粹理想主义,那种“不作俗人之举”的独立人格与高贵气节,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浮躁与彷徨。

  杨开慧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二十九年,但其精神的光华,却足以烛照千秋。她如同一颗划破暗夜的流星,以最炽烈的燃烧,换取了永恒的光明。这部用青春、爱情和生命写就的“生死书”,标题叫“我死不足惜”,而其内容,则是对理想最深沉、最壮阔的礼赞。九十五年后,我们依然在阅读,在思考,并在这阅读与思考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她的霞光,从未褪色,永驻人间。

  棉花坡下,镂刻着二十九朵葵花的汉白玉花环,告诉人们,二十九岁的生命,虽然短暂,但这短暂的生命,却因骄杨品质,而跨越百年、千年。

  活在毛泽东同志的事业中,开慧烈士永垂不朽!!

    【文/付欣宇,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红旗守卫者”公众号,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