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在京仙逝,享年93岁。
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锋”。
1926年,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后进入北大理学院学习,成绩名列榜首。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后来他的妻子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在“百日会战”中,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又率领团队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迈上了世界前列。
我认为,于敏的伟大不仅在于以上的光辉业绩,更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以国家利益为第一,祖国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当他在近代物理所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继续研究完全可能在理论物理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时,组织上要他转到氢弹理论方面的研究,他就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快乐转行。对此,于敏只是表示,“这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这一点是真正知识分子应具有的品格,他是以实际行动表现了这个品格。
第二,他能不屈服于条件,发挥中国人的才智,做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敏研究氢弹时不仅我国科学技术十分落后,而且国家正处于60年代的困难时期,物质条件极差。以他当时能使用的全国唯一计算机为例,其速度仅为每秒万次,而且给他上机的时间,还只有工作时间的5%。但他就是用这样的计算机算出了氢弹。这充分体现出那一代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
第三,他忘掉名利,一心报效祖国。于敏隐姓埋名28年,不仅研制出了氢弹,还提出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路线图,甚至为中国突破聚变能源的未来做好了规划。在他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极高的荣誉时,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在自家客厅高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条幅自勉。他曾说过:“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以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老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知识分子群体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可叹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知识分子中的为国为民而不为己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追求个人名利且不择手段,实在令人不齿,但这却是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表彰于敏,就是树立了一个标杆,期望我国的知识分子能牢记民族和国家的使命,能涌现出更多的于敏那样的知识分子。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曾经说过:“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