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的人生及从军经历不尽相同,比如有5名元帅、3名大将、7名上将、9名中将、32名少将,曾分别在法国、苏联、日本、英国留学;还有归国华侨,分别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所以,不要再说什么“土八路”了。
鲜为人知的是,在开国将帅中有多名“外籍”将领。
1、归国的双重国籍少将——徐介藩、唐铎
徐介藩在1924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随后考入黄埔三期步兵科,又考入广东航空学校;1926年奉派到苏联,先后在红军航空理论学校、第二飞行学校、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毕业后,徐介藩被分配到苏联保卫部门,先后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乌苏里斯克从事反特工作,其间转为苏共党员,于1936年加入苏联籍。
“七·七事变”爆发后,徐介藩辞职回到莫斯科,向中共代表团提出回国参战的请求,但被安排到共产国际干部部工作。在此期间,他受到王明支持者的批判,甚至被关了禁闭。在1943年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后,他被调入苏共中央联络部国际部从事秘密工作,后担任中国问题主任参谋。
1948年3月,经苏联方面批准,徐介藩回到阔别22年的祖国,同行的有苏籍妻子和3个女儿。此后,奉派回到苏联赤塔筹建中国总领事馆,又奉派赴朝鲜战场,出任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翻译。
1952年11月,徐介藩奉命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建院工作,原拟任空军工程系主任,恰逢唐铎回国,便改任装甲工程系任主任;1956年,他与黄埔军校学弟林彪的前妻张梅结成伉俪,并将继女视为己出。
1955年,徐介藩获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1983年4月16日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唐铎15岁时赴法勤工俭学,因参与革命活动被遣送回国,于1924年考入国民革命军军事飞行学校。
1925年,唐铎奉派赴苏联第二飞行学校留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在苏联空军第6旅第18航空飞行大队任中尉飞行员;1934年,考入苏联空军最高学府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其间,由于中共旅欧支部被取消,他转为苏共党员。
1938年,唐铎竟然遭到逮捕,并被开除党籍、军籍、学籍,只因他曾为苏联同学翻译了一份日文药品说明,结果被举报为日本特务。其实,在日文中有许多汉字,中国留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并不稀奇,但那时正值“大清洗”的激烈时期。直至一年后,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的干预下,他才获释重返军校。
在二战期间,唐铎参加了白俄罗斯战役、波罗的海战役、东普鲁士战役,同机战友先后有5人伤亡,他却毫发未损,也未损失飞机,并创下了一天出战6次的纪录,荣获苏联卫国战争勋章、红旗勋章、列宁勋章,直至升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第1空军集团军第74团实习副团长。战后,他被调任苏联彼尔姆空军技术学校中校教官。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访苏期间,唐铎向其提出回国请求,刘亚楼为此知会苏方,但后者以唐铎已加入苏联籍予以拒绝。
1953年,经中方反复交涉,唐铎终于返回阔别28年的祖国,同行的有苏籍妻子和2个孩子。此后,他奉命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建院工作,任党委委员、空军工程系主任。
1955年,唐铎获授少将军衔。1983年11月20日因病去世,享年80岁。
2、出国的双重国籍少将——祖农、马尔果夫
1955年,祖农·太也夫(维吾尔族)、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哈萨克族)均获授少将军衔。当时,马尔果夫年仅32岁,所以,“最年轻开国将帅”并非33岁的吴忠少将。
两人的主要战绩是参加1944年的“三区革命”,即在新疆伊犁、塔城、 阿山(今阿勒泰)地区的军事斗争。
起因是新疆军阀盛世才投靠蒋介石后,不仅驱逐苏联有关人员,还杀害了毛泽民、陈潭秋等中共党员。1944年,盛世才以抗日为由推行“献马运动”,其强制手段激发了社会及民族矛盾,最终导致武装反抗。
当时,苏联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不仅驻伊犁领事馆积极推动,其内务人民委员部(克格勃前身)也派人进行指导训练,并将各地武装(含苏联侨民)合编为“民族军”,祖农任副总指挥,马尔果夫任步兵第1旅政委。
在行动中,苏联军事顾问带头打冲锋,苏联官兵或身着苏军军服,或换穿“民族军”服装参战,乃至调来大炮、飞机。此后,又派500名军官、2000名士兵进驻“三区”。
1951年1月,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祖农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马尔果夫任伊犁军区司令员。
在中苏关系恶化的1962年4月,有6.7万名边民(另有苏联侨民)从伊犁、塔城口岸越境到苏联,史称“伊塔事件”,祖农、马尔果夫被指策划了此事。不仅如此,二人明确提出去苏联的申请,另有40余名校尉军官。据称,领袖对此表示:究竟谁是谁非,现在讲不清楚,过二十年,也许三十年,大家会明白的。
按照中央指示,新疆军区为祖农、马尔果夫等人举办了送行会。恰在三十年后的1992年,因苏联解体引发社会动荡,当年的越境人员又集体寻求重归故里,不过他们已属外籍,只被允许探亲而不能移民定居。
1988年,祖农·太也夫病逝于阿拉木图(今哈萨克斯坦),终年69岁;1993年,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病逝于土耳其,终年70岁。
3、唯一的外籍双料少将——洪水
洪水,越南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条令局副局长,少将军衔;还曾获授首批越南人民军少将军衔,堪称“双料开国将军”。
洪水出生在越南河内的一个富裕家庭,早年赴法留学,并结识后来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
1926年,洪水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第二年,在参加广州起义后避居泰国;1928年,洪水再次来到中国,先后在红11军(东江游击队)、红12军(闽西根据地)任职,又奉调到瑞金任红军学校宣传科长,并创办我军第一个剧社“工农剧社”;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洪水以少数民族代表身份出席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洪水曾三度被开除党籍,第一次是在长征前,只因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意见相左,至遵义会议召开才恢复党籍;在懋功会师后,因反对张国焘另立中央,第二次被开除党籍,他在愤懑之下只身北上,历经三爬雪山、三过草地,抵达延安后恢复党籍;在抗战期间,洪水出任山西五台县四区(东冶)动委会主任,那里是阎锡山的老家,为顾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他第三次被开除党籍,后调任晋察冀军区《抗敌报》总编辑。
抗战胜利后,洪水返回越南,取名阮山,出任越南南方抗战委员会主席,兼任第五、第六战区司令员兼政委;1948年1月,获授越南人民军少将军衔。后因工作受到莫名阻力,他于1950年第三次来到中国,出任中央统战部二处越南科负责人,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条令局副局长、《战斗训练》杂志社(今解放军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1955年,洪水获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唯一的外籍开国将军,并且是中越双料少将。据称,原本准备授予中将军衔,但越南方面表示,“与越南人民军授予他的军衔级别一致最好”,最终才定为少将,但行政级别为正军,这在我军历史上也堪称特例了。
1956年10月21日,洪水在越南河内因病去世,享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