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非石达开”——纪念聂荣臻元帅逝世20周年
李安葆
中央红军第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在长征途中戎马倥偬,军事繁忙,很少见他写诗作文,舒情述怀。然而,当他率领红军先遣队抢渡大渡河时,却诗情激荡,特作了两首五言绝句,其一为《吾非石达开》,其二为《渡大渡河》:
(一)
大渡河流险,
吾非石达开。
飞兵天际至,
历史不重来!
(二)
安顺急抢渡,
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
泸定决分晓。
第一首诗是写红军准备强渡大渡河的决心,揭露了蒋介石散布红军将重蹈石达开覆辙的梦呓;第二首诗是写红军抢夺大渡河泸定桥的战斗历程。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会合红四方面军。为渡大渡河,中革军委任命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军先遣队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迅速赶赴大渡河边的渡口安顺场。安顺场位于大渡河南岸,是一个险峻难越的渡口。这里曾是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地方。1863年5月,石达开同洪秀全在南京分裂后,率领一支大军长途转战,由滇入川,到了安顺场,企图渡大渡河进入四川腹地,建立根据地。只因河水暴涨,欲渡不能。他令将士们编筏造船,准备抢渡。当时清兵蜂拥而至。太平军将士虽奋力抵抗,强渡突围,但终未成功。后决定西渡松林河,冀由泸定桥直趋天全,因遭土司王应元等部阻击,西进计划又告落空。嗣后,清军四面逼攻,石部弹尽粮绝,陷入绝境。8月6日,石达开在成都被清军杀死。
“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马克思语)72年后的1935年5月,数万红军经长征由滇入川,来到安顺场。当年围攻太平军的是骆秉章、唐友耕、王应元,如今围攻红军的则是薛岳、杨森、刘文辉。同样的季节,同样的路线,同样的渡口,同样严重的敌情,历史的悲剧会不会在这里重演?国内许多进步人士都不禁为之担心。5月中旬,蒋介石任命四川军阀杨森为大渡河守备指挥,要他效法在大渡河边生擒石达开的四川总督骆秉章。蒋介石还给同为四川军阀的刘文辉打电报:大渡河天险,共军断难飞渡,薛岳总指挥率领10万大军跟追于后,望兄督励所部,严密防守,务将共军彻底消灭于大渡河以南。
但是历史的悲剧并没有重演。诚如马克思所说:“极其相似的事件,如果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情况下,会导向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个历史悲剧不会重演,红军先遣队政委聂荣臻在向红一师第一团前卫营营长孙继先布署抢渡大渡河任务时讲得很具体,他说:“前几天看到敌人飞机扔下的传单,说我们毛主席要成为石达开第二了。但是,我们不是石达开,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我们一定要渡过河去!”事实正是如此,红军先遣队在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下,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精神,翻山越岭,日夜兼程,不顾雨淋路滑,一昼夜走了140多里路,于5月24日夜赶到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打垮了安顺场守敌,控制了渡口,夺得一只渡船,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找来10多位船工,次日清晨立即进行强渡。17位勇士乘一只小船,“他们致生死之度外,不怕敌人火力猛烈,不顾水急的危险,至高地表现出阶级战士可敬可爱的铁一般的意志,火一般的热情,猛虎一般的勇猛。”(《战士报》评论)终于在波涛汹涌、弹雨纷飞中越过了大渡河,控制了对岸渡口,红军部队陆续从此渡过河去。实现了聂荣臻“飞兵天际至,历史不重来”的壮志豪情。红军先遣队渡过大渡河到达对岸后,在渡口附近又找得两只小船。在当地船工的大力协助下,小船不断地把红军从西岸送上东岸。由于大渡河两岸高山夹峙,河床倾斜,水势异常湍急,小船往返一次,须一小时左右。若以这样的速度,估计须一个月时间才能渡完全部红军,而当时,敌中央军薛岳部及川康边防军刘元璋部正由南向北追击红军,敌大渡河守备指挥杨森部已到乐山、雅安,不日即到大渡河畔。在敌人重兵日益逼近的紧急情况下,这样的渡河速度是绝对不允许的。红军先遣队工兵连曾设法在河上架桥,但风急浪高,这个办法也失败了,刘伯承、聂荣臻为此甚为焦虑。26日中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来到安顺场先遣队司令部。大家经过讨论,决定红军兵分两路,循大渡河西岸溯河而上,夺取泸定桥,后续部队从泸定桥过河北进。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战略性措施,只有夺取泸定桥,红军大部队才能迅速渡过大渡河,避免石达开的命运,才能转到川西会合红四方面军。
聂荣臻诗谓:“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中央红军立即兵分左右两路纵队沿大渡河向泸定桥进发。当时,已渡过河的第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在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下,从东岸北上赶向泸定桥;第一军团军团部、第二师和红五军团在林彪率领下,由大渡河西岸赶向泸定桥。东岸北上红军是为策应西岸准备攻占泸定桥的部队而配合作战。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有320里的行程,沿途不但道路崎岖,且有驻敌阻击,红军先遣队要在两三天内赶到,任务十分艰巨。当时,敌闻讯红军分途北上赶赴泸定桥,立即派兵增援和防守。担任泸定一线阻击红军的袁国瑞旅日夜兼程,于5月27日到达泸定桥南60里处的龙八铺附近,命杨开诚率十一团在海子山阻击右路红军,李全山率三十八团火速向泸定桥前进,以加强那里的防守,阻击左路红军。然而,两支英勇的红军部队,夹着大渡河急速向泸定方向挺进,他们密切配合,互相支援,彼此不断地向对岸红军喊话或打手势,向对方告知沿路的敌情。虽然大渡河喧腾的涛声不能使对方听得清晰,但相互间热忱的关怀却鼓舞着战士们加快向泸定桥前进的步伐。两支红军部队夹河而上,不断消灭和驱散沿途的敌人,打破敌人企图封锁红军前进的道路,并彼此保障了对岸红军的安全,这是这次红军隔河行动的一个显著特征。
担任红军左路先遣队的第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5月27日从安顺场出发,向泸定桥急进。一边急行军,一边消灭路上抵抗的敌人,经叶大坪、菩萨岗等地,在什月坪宿营。次日清晨,接到军团部命令,鉴于敌人正调兵向泸定桥快速增援,限红四团务必于29日夺取泸定桥。为完成这一紧急任务,必须同赶赴泸定桥之敌争分夺秒,全团红军战士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加快赶路的速度,力争在29日6点钟之前赶到泸定桥。28日下午,天色渐晚,天下大雨,雷电交加,战士们一天未曾进食,衣服全被雨水浇湿,道路泥泞不堪,赶路极为困难,但全体红军战士顽强拼搏,互相激励,冒着大雨继续急进。当红四团到达杵坭时,忽见对岸山坳上亮出一连串火光,原来,这是敌第三十八团团长李全山派向泸定桥增援的部队。当下,红军同敌人正在大渡河的东西两岸,进行着速度和毅力的竞赛。摸黑走路速度慢,红四团领导决定红军也点起火把,轻装前进。当对岸敌人向红军发出联络号音时,红军司号员用被歼敌军的联络号音进行回答,敌人信以为真。两岸举着火把的部队齐头并进。夜更深,雨更大,对岸火把终于熄灭,敌人宿营了。红军先遣队认为这正是克敌制胜的大好时机,红军战士以超常的急行军速度向泸定桥飞步突进。此情此景,正如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后来在《长征组歌》诗中所描写的:“无边风雨夜,大渡天堑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英勇的红四团一昼夜急行军240里,终于在29日凌晨赶到了泸定桥。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长约100米,宽约3米,桥用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两边各有两根铁索作桥栏,桥面木板下并排着9根铁索。铁索桥高悬空中,桥下河水奔腾咆哮,惊险异常。这时,桥上木板大多已被敌人抽去,只剩下光溜溜的铁索,敌人并在桥头筑好防御工事,敌人凭着这一天险,认为红军插翅也难飞越,因而气焰十分嚣张,疯狂地向红军叫喊:“你们飞过来吧,我们交枪啦!”
为了迅速夺下这座桥,红军先遣队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向红军干部们说明夺桥的任务后,指定第二连为这次夺桥的突击队。下午4时,二连的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炮火,手抓摇晃的铁索,匍匐着身体向对岸射击前进。霎时间,大渡河上,军号声、枪炮声、呐喊声、波涛声,汇成一片,震天动地。22名勇士,奋力搏击,勇往直前。正当勇士们冲到对岸桥头的紧要时刻,突然敌人放火焚烧桥头的城门,这时突击队员们个个发扬了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浓烟烈火中猛冲过去,他们冒着弹雨前进,踏着火焰前进,他们这种排山倒海、压倒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终于威慑、震服了敌人。勇士们胜利地占领了东桥头,并立即杀上街头,同敌人展开巷战。经两小时激战,敌人大部被歼。黄昏,左路军先遣队胜利地控制了泸定桥和泸定城。
红军右路先遣队第一师和干部团,在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下,27日沿大渡河东岸北上,向泸定桥挺进。他们沿着河边险道,日夜兼程,打垮了铁丝沟、龙八布、冷碛等地的阻敌,及时赶到泸定城郊,策应了红四团夺取泸定桥的战斗任务。在泸定桥南的兴隆,右路纵队同左路纵队胜利会师了。当刘伯承、聂荣臻到达泸定桥的时候,已是30日的凌晨2时。他们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在杨成武的陪同下,提着马灯,从泸定桥东走到桥西,俯视桥下奔腾的急流,细看桥上的铁索,刘伯承在桥上连跺三脚,激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聂荣臻也激动地说:“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的确,这个胜利来之非常不易。沿着大渡河,敌我双方在军事上展开的一场行军速度、智慧、毅力、勇气的大决赛、大决斗。红军以气震山河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人体极限难以置信的严峻挑战,以超高速的顽强耐力赶赴泸定桥,以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在高悬空中的13根铁索上决出了胜负,见证了胜利,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聂荣臻的“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的诗句,唱响了红军泸定桥之战胜利的凯歌,为大渡河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12期,摘自2012年第5期《党史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