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同志留言说:
“同志,我感觉我还是好孤独。现实生活身边没有同志,比较孤独,也不知道怎样处理我的社交关系,感觉和他们没有共同话题可以聊。”
经过交流,同志的情况是这样的。
她是位初二学生,下半年初三。平时喜欢看《觉醒年代》这样的正剧,在正剧的感染下,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
但这份兴趣也使她跟同学们产生了差距。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会吵起来。
我就说,要学会包容不同的思想,我们无法要求别人与我们保持一致。并且主要问题可能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可能并没有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导致在一些现实问题上无法给出合理解释。那么还怎么要求别人信服我们呢?
所以与其将精力用在跟同学的争辩上,不如多看一些相关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后面我们又讨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不要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因为同志在做一件事之前,总会考虑别人是怎么评价她的,害怕得不到别人肯定的评价,以致于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首先,我们肯定是要在意他人的评价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评价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事业。
其次,并不是每个人的评价我们都要在意。
比如坏人和蠢人的,就不用。
荀子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意思是:“短绳不可以用来汲取深井中的泉水,知识不到家的人就不能和他论及圣人的言论。”
其三,我们要确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
之所以在乎他人的评价,某种程度在于我们无法肯定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因此来个人说两句我们就会心里犯嘀咕。事情的正确性,当然是以结果来判断的,但是在结果得出之前,个人的学识和经验也可以判断这件事大概率对不对。
所以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应具有较高的学问和经验,能够判断是非;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要具备理论自信,耳根子不能软,认定的事情,就坚决去做。
第二个问题,如何平衡个体与集体的冲突。
前阵子同志得了重感冒,不能吹风,就想把班上的风扇关掉,只开空调。但班上只有一个空调,效果不明显,不开电扇,会导致一部分同学热。班主任知情后,就不准其他同学开电扇,然后同学们就指责同志自私。
在众人的指责中,同志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我的观点是她没有做错,更谈不上自私。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生病,病人需要正常人的关爱。关怀老弱病残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集体主义确实要求个体服从集体,个人利益要让位于集体利益。但这不是单向的,集体也要承担起保护个体,关切个体合理利益的责任。
不吹电扇,无非大家热一点,但吹电扇,一个人的病情会加重。孰轻孰重,不是很明显吗?
这件事还能给我们带来两点启示。
首先,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学校经费充足,每个班级能安两个空调,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冲突。
其次,当纠纷无法解决的时候,需要一个权威站出来主持公道,定分止争。在这件事里,权威是班主任,在社会上,就是政府。如果没有权威存在,那么这件事的最终走向一定是同学们无视同志的感冒,把电扇打开,形成众暴寡。所以无政府主义要不得。
当然,解答同志的上述困惑,并无法解决她面临的最大问题——孤独。
孤独是个情感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讲再多的道理,只是调整了人面对孤独的心态,却无法解决孤独本身。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认为孤独有三个维度。
分别是亲情上的孤独,友情上的孤独和爱情上的孤独。
如果一个人不是孤儿,那就只会面对后两种孤独。
对这位同志来说,她面临的主要是友情上的孤独。
而由于理想不同于一般同学的缘故,她在现实中很难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其实就反应出一个每位共产主义者都该承担的任务——关心同志的情感生活。
甚至这个任务的对象,不仅限于同志,还包括身边的群众。
可惜的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宏大领域的纵横捭阖上,却忽视了同志乃至广大群众生活上的困难,认为这些生活问题微不足道。
然而,社会运动是人的运动,如果个体的幸福不被尊重、关心和呵护,那这个运动本身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同志们,那时候,我们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能够不能够呢?能够的,完全能够的。”
有的同志常感慨无事可做,一身才华无用武之地。这是不对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热情真诚地接待身边的同志和群众,没有重视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已。
我们没有把群众的幸福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