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当代市场化婚恋观对传统的撕裂

2025-11-13 16:40:23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作者:仇进忠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不知从何时起,“恐婚”、“不育”、“彩礼贷”、“离婚冷静期”这些词汇频繁闯入我们的视野,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议焦点。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体选择,而是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观念变迁。当代中国的爱情与婚姻观,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市场力量冲击、考验并重塑着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范式。这既是一场关于个体自由的解放,也是一次关于家庭责任、社会稳定的严峻考题。以下,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这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与重构。

  感情依托:从“家族契约”到“个体自由”

  爱情,究其根源,起始于男女之间基于性别差异的自然吸引,这是人类对感情的本能需求。《诗经》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生动展现了这种自然吸引下对爱情的向往。

  在旧时中国,封建礼教森严,婚姻是彻头彻尾的“家族契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导一切,男女“授受不亲”,婚前鲜少了解,感情依托完全捆绑在家族利益、社会舆论与礼教框架内——婚姻的本质是家族联姻的工具,而非个体情感的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由、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爱情与婚姻终于回归“个体情感”本质。那时的人们结婚,不看重门第与物质,只要情投意合,一张床、一个木箱便能组建家庭,这种以纯粹感情为依托的婚姻,藏着一代人对爱情最质朴的向往。

  然而,市场化推进后,感情基础却在“自由”中逐渐被稀释。一方面,思想解放让人们能更自由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部分人却把“自由”曲解为“放纵”,将“性自由”等同于“性随意”。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潘绥铭教授的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到2015年间,我国18-25岁青年中,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从约50%上升到70%左右。这本是观念开放的体现,但若引导不当,亲密关系的“快餐化”也可能让“忠诚”从婚姻的“底线”变成需要更多努力维系的“高线”,婚后感情不忠的风险随之增加。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代未婚群体还呈现出鲜明的城乡反差:城市里,不少女性因追求事业独立、婚恋标准提升成为“大龄剩女”——她们摆脱了“到年龄就结婚”的传统束缚,却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择偶困境;农村地区,大量男性因经济条件有限、彩礼压力沦为“大龄剩男”——他们仍被“传宗接代”的传统期待裹挟,却因现实条件难以达到婚姻门槛。这种“城市挑选择、农村难匹配”的反差,正是现代婚恋自由与传统婚姻压力、在市场化背景下与城乡发展不均衡碰撞的结果,也是当代婚姻观撕裂传统文化的典型缩影。

  日常陪伴:“朝夕相守”变“虚拟联结”

  在传统观念里,陪伴是夫妻间“朝夕相守”的实在温暖。受限于交通与通讯,人们生活圈子固定,夫妻在同一屋檐下,共耕田间、共做家务、共养子女,夜晚围坐灯前聊家常——这种近距离、长时间的陪伴,是家庭的“粘合剂”,也是感情最踏实的依托。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便捷让人们的活动范围大幅扩展,许多夫妻为了生计不得不异地分居;而科技又带来了“虚拟陪伴”,电话、视频通话成了异地夫妻沟通的桥梁。

  但虚拟联结终究替代不了真实陪伴:屏幕里的嘘寒问暖,抵不过生病时的一杯热水;线上的甜言蜜语,比不过疲惫时的一个拥抱。长时间依赖线上交流,夫妻间容易生出“熟悉的陌生感”;即便同处一室,也常因忙碌工作、沉迷电子设备,陷入“同住不同心”的尴尬。

  更严峻的是,由市场化资源配置导致的人口大规模流动,使得分居带来的情感空缺,成了婚姻的“隐形杀手”。有调查表明,长期异地的夫妻中,因情感隔阂导致婚姻出现危机的比例高达40%; 在南方部分工厂,甚至出现“临时夫妻”现象——打工者因长期离家,用这种方式填补情感与生活空缺,既违背了传统婚姻的“忠诚”底线,也让原生家庭陷入破碎,是陪伴缺失下最刺眼的悲剧。

  生儿育女:从“传宗接代”到“成本焦虑”

  自古以来,“生儿育女”是家庭的核心使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根深蒂固,生育不仅是“延续香火”,更是家族文化传承的纽带。旧时即便生活贫苦,如戏曲里“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的场景,人们也对新生命充满期待,看重的是夫妻情谊与家庭完整。

  新中国成立后,新婚姻法带来婚姻自由,结婚热潮带动生育高峰,人们秉持朴素的感情,即便生活俭朴,也愿为孩子付出——那时的生育,是“自然且充满希望”的事。

  但市场化深入后,生育从“使命”变成了“负担”。尽管生育政策放宽,生育意愿却持续走低,核心症结是“成本大山”:其一,房价飙升让“安居”成难题,过去单位分房的保障消失,年轻人为买房背负巨额房贷,连自己都难以立足,更不敢谈生育;其二,教育与医疗成本居高不下,以北京为例,相关统计显示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平均成本达276万元,教育费用占比约30%,医疗费用占比约15%; 其三,男性家庭还得面对彩礼重压——传统“纳征”本是心意象征,如今却成硬性门槛,部分地区彩礼从十几万涨至几十万,“无彩礼不结婚”的潜规则,让普通家庭雪上加霜。

  这些成本叠加,让“生儿育女”彻底变了味:传统“盼男孩”的期待,变成了“怕生男孩”的焦虑,不少家庭只求“有个孩子就好”,甚至干脆选择“不生”。这种转变,不仅是生育观念的变化,更是市场化带来的现实压力,对传统文化中“家族延续”理念最直接的撕裂。

  开创新生活:自由背后的“现实枷锁”

  过去的婚姻,往往和“家族生存”绑定:旧时年轻人难脱离家族规划,创业、生活都得依附家族;集体化时代虽有集体支撑,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但个体选择空间有限。

  市场化拉开序幕后,年轻人看似拥有了“自主创业、组建小家庭”的自由,却被现实牢牢困住。农业分田单干、工业私企林立,集体奋斗的氛围消失,个体要独自面对生存压力:高房价让组建家庭的成本翻倍,年轻人为买房耗尽积蓄;就业市场上,智联招聘2024年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6507元, 在一线城市,房租、饮食等基本开支就占去大半,想创业更是难如登天——富家子弟能靠父辈资本试错,普通青年却只能做送外卖、打零工等高强度低薪工作,“阶级固化”让婚姻带来的“新生活期待”沦为泡影。

  这种困境下,80后、90后乃至00后即便组建家庭,也难有“开创新生活”的底气,只能在生存压力中挣扎,与传统婚姻“组建家庭即开启新生”的期待形成鲜明反差。

  家族和文化传承:美德与审美的“断层”

  传统婚姻中,家族传承承载着厚重的价值观:“男尊女卑”虽不可取,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勤劳持家”的担当,是维系家庭与社会的精神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观念冲击了“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提升,这是进步;但封建残余仍在,如计划生育初期,不少人因“重男轻女”抗拒政策,可见传统生育观的顽固。

  到了现代,家族传承的“美德断层”愈发明显:一方面,节俭美德被“浪费即消费”的风气侵蚀,超过50%的家庭存在随意丢弃可用物品的现象, 社会上“公路刚修好就挖开、新树刚栽就刨掉”的浪费屡见不鲜,传统文化中“惜物”的理念荡然无存;另一方面,子女数量减少催生溺爱,90后、00后中,部分人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二十几岁仍依赖父母,“独立勤劳”的品质逐渐流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审美断层”对传承的破坏:当下部分“柔化审美”异化为“娘炮文化”,偶像刻意追求阴柔,缺失男子汉的阳刚与担当。婚姻需要双方共担风雨,家族传承需要坚韧品格,这种文化传递的软弱气质,与婚姻家庭所需的担当精神背道而驰,是对传统“勇敢坚韧”民族精神的隐性消解。而过度内卷又让不少青年疲惫不堪,甚至选择“躺平”,进一步削弱了家族传承的精神内核。

  婚姻家庭,社会稳定的基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的稳固是家庭稳定的核心,更是社会安宁的基石。

  封建社会的婚姻看似“稳定”,实则是礼教捆绑的“伪稳定”——“从一而终”只困住女性,男子掌握绝对离婚权,这种“稳定”以压抑个体情感、剥夺女性自由为代价,虽维系了封建秩序,却禁锢了人性。

  新中国成立后,新婚姻法打破封建枷锁,女性获得结婚与离婚自由,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现平等,经历初期的结婚潮与离婚潮后,社会迎来家庭稳固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离婚率仅为0.18‰, 那时的婚姻,多以感情为基础,稳定性强。

  但市场化深入后,社会结构从“集体化”转向“分散化”,人们自由度提升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破坏婚姻的因素:网络聊天、网恋让感情变得“廉价”,一夜情、卖淫嫖娼等陋习死灰复燃,冲击着社会公序良俗。婚姻稳定性急转直下,2019年离婚登记达470.1万对,离婚率升至3.4‰,创近年新高。

  值得肯定的是,“离婚冷静期”的出台精准切中“冲动离婚”痛点——它不是阻碍自由,而是用“缓冲”避免夫妻因一时意气撕碎家庭,既守住了婚姻“慎重”的底线,也为家庭稳定提供了制度支撑。2024年离婚率降至2.5‰, 虽较1978年仍增长近14倍,但这一变化证明,政策引导能在“现代自由”与“传统稳定”间找到平衡。

  说到底,婚姻不仅是个人选择,更关乎社会根基。当代爱情婚姻观对传统文化的撕裂,本质是时代转型中“自由与责任”“个体与集体”的碰撞。唯有在尊重个体自由的同时,重拾传统婚姻中的“忠诚”“担当”,辅以合理的政策引导,才能让婚姻既保有现代温度,又扎根文化根基,最终实现家庭与社会的双重稳定。

  【文/仇进忠,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