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人们不理解中国古代因时事晦暗、礼乐崩坏、世道混乱而逃避现实、退隐山林的人。认为他们思想消极,不勇于面对现实,尽己所能,荡平戾气,正本清源,而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其实,自古以来,有个不争事实怕是谁都明白。绝大多数读书人因受儒释道文化濡染和影响,无可选择地都要经过几次不可避免的人生跨越。
年少时,全身心投入到儒学的四书五经之中,志存高远,发奋苦读,渴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跃身龙庭,获取官位,得到重用。然后,主政一方,一展宏图,不负自己的鸿鹄之志。
中年时,沉稳练达,处事果敢,虽频遭坎坷,备尝艰辛,依然怀揣“道义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之豪情,不惧雷打,不惧狂风,即便万丈深渊,也无所惧怯,昂然前行。
甫一越过中年台阶,一些人渐渐失去踔厉风发之气,转而迷上老庄学说。依照官场所需,对其进行实用性解读。消极地顺其自然,圆滑地无为而治。藏锋匿颖,随波逐流,世故超脱,惯打太极。此时刻,他们不再面对严酷现实,不再直面淋漓鲜血,不再坦对惨淡人生,不再思虑再立新功。
及至老境,宦海泛舟大半生的诸多官员,一个个历经人生跌宕,饱尝酸甜苦辣,心智完全趋平,逐渐皈依虚无。此时刻,佛教虚空思想漫入心灵,并与之和谐共振,悠然作声。此时刻,年少时的志在天下,荡然无存;中年的奋发有为,已作云烟;唯有老年时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占据主位,空寂淡泊,乐享清静,随遇而安,与世无争。
读书人中,代代都有清流,带带都有异类,代代都有视功名如粪土者。
惟其如此,有人毕生清正刚直,一尘不染,为捍卫天道人情,宁可丢官舍家,也要据理抗争。他们在朝廷之上,无所顾忌,快意口舌,犯颜批鳞,甚至为此招来杀身之祸。
有人为捍卫道义,不受高权胁迫,不入专权窠臼。不因高压而徇情枉法,不因受恩而顾念私情。宁可一再遭贬遭压,绝不丧失道德操守。
有人过早看破红尘,由衷厌恶俗世丑恶,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为洁身自好,不染俗尘,他们远离世俗喧嚣,隐蔽幽深山林,与清风唱和,同日月交心。寂寂无声里自我存在,悄然不知中羽化升天。如此高雅隐者,后人虽不知道他们姓名,但作为独树一帜的美好文化现象,无论如何品味,都觉意味无穷,都让人感慨不已,甚或心向往之。
儒释道三家中,儒家骨子里要立志入世。他们认为,读书人唯有入世,才能治世;唯有治世,才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夙愿。
然而,入世后的儒家学者,绝非丝毫不顾客观事实,一味盲目随意地胡乱治世。很重要一点就是,必要看时世是否具备自己治世的条件。
用儒家老祖宗孔子的话说就是: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隐。
就是说,国家或国君在治理国家上依遵仁义道德治理国家了,就积极入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干一番,借以实现治国安邦之志。国家或国君不按照仁义道德治理国家甚至反向治理了,就要衡量一下凭一己之力能不能扭转现实局面。如果能,那就发奋作为,大展宏图。如果不能,那就偃旗息鼓,退隐一边,以待时机。
儒家时刻倡导知识分子要以天下为己任,希望人人有所作为,希望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敬老爱幼、彼此和谐。
为此,一代又一代儒家知识分子,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实实在在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发挥了无可替代作用,做出了彪炳青史贡献。
仅此一点,我们理当向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历代知识分子表示应有的敬重与爱戴。同时,我们更要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发扬他们的伟大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本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我们不可多得的民族精神,为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025.11.13
【文/伏牛石,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