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强调: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在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深刻阐释和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
对照中央的精神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刀郎老师确实做到了坚持人民立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批判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有益的养分,并面向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于上述原因,刀郎老师的作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思想水准;刀郎老师可以说是当代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多取材于古典文学,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典文学在当代的传播、研讨和创新发展。
以《山歌寥哉》专辑为例,其主题大多源自《聊斋志异》,每首歌都依托一个文学典故,如“罗刹海市”“画皮”“画壁”等。
又如2024年创作并在家乡资中线上音乐会上首演的《虞美人·故乡》,则主要源于对屈原《九章·哀郢》的解读,并融合了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意境。
再如专为山歌巡演上海站创作的《鸿雁于飞》,则是对《诗经》的现代诠释。
再如专为山歌巡演宜昌站创作的《秭归鸟》,歌词则取材于秭归屈幺姑化鸟传说及《楚辞·招魂》。
这些古典文学的故事和形象,经过刀郎老师的重新演绎和解读,为古典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以歌曲的形式呈现给听众,让听众对古典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了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典文学在当代的传播、研讨和创新发展。
二、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不仅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创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而且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
刀郎老师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深入民间采风,汲取民族文化的养分,将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如《山歌寥哉》是一张将传统文化元素发挥到极致的专辑,专辑中的歌曲几乎都依托了《聊斋志异》中的文学典故,采用了多种民间曲调,运用了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其中《花妖》为例,采用了明清时调《孟姜女》主题音调,并且还泛采江南时调、越剧小调,具有典型的江南民歌风格;同时,江南小调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融合,既使江南小调的柔美、婉约与歌曲的主题相契合,又因现代音乐元素的加入使旋律更具时尚感和流行性,让听众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享受到现代音乐的魅力。
又以专为山歌巡演上海站创作的《鸿雁于飞》为例,歌词以《诗经·鸿雁》为骨架,融入苏州话念白、上海奉贤民歌及昆曲吟唱。在配器方面,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与现代电声交织,形成“音乐剧场”效果,层次丰富,地域文化对话感强烈。
再以专为山歌巡演重庆站创作的《我在山城唱山歌》为例,歌词充满重庆地域意象(嘉陵江、坡坡坎坎),以“山土”“山歌”为乡愁载体,质朴深情,兼具诗意与乡土味。在曲调及配器方面,以重庆巴南木洞山歌为基础,采用五声徵调式,编曲将木洞山歌采样与电吉他、合成器叠加,间奏融入川江号子,二胡、竹笛与现代舞台技术结合,传统与现代碰撞鲜明。
再以专为山歌巡演宜昌站创作的《秭归鸟》为例,歌词取材于秭归屈幺姑化鸟传说及《楚辞·招魂》,歌中“魂兮归兮”反复出现,借神话与古诗呼唤家国精神回归,文化底蕴深厚。在曲调及配器方面,融合楚地山歌苍凉感与当代说唱,以唢呐、洞箫、古琴等营造古朴氛围,结合电子音效增强叙事张力,时空交错感极强。
再以刀郎老师为电影《万桐书》创作的主题曲《命运的赛勒克》(在山歌巡演乌鲁木齐站演唱)为例,该曲以新疆木卡姆音乐为基础,旋律音区偏高,音域约八至九度,运用变化半音、四分中立音与游移活音,配器采用弹布尔、热瓦普、艾捷克等民族乐器,结合现代rap,民族风与现代感融合独特。
总之,刀郎老师既坚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又能做到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和面向世界、理性甄别、洋为中用,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手法,对传统的音乐和文化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他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元素相融合,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刀郎老师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不仅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创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而且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
在强调坚持文化自信的今天,刀郎的音乐创作及其成就无疑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他用音乐诠释文化,用创新传承传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了独特的艺术力量。他的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文化传承使命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值得更多音乐人和文化人借鉴和思考。
三、构建了“文学-音乐-哲学”的三维创作体系,既给人们提供了精神享受的音乐作品,又承载了深厚的文化考证与哲学思考的使命。
如《德令哈一夜》,歌词受海子诗歌启发,将城市雨夜与个人情感、西部意象交织,质朴而有画面感。旋律融合西北民谣与流行元素,抒情性强,音域适中,适合刀郎的沧桑嗓音。《德令哈一夜》不仅是一首关于爱情与怀念的歌曲,更是一首关于生命与存在的哲思之作。尤其是歌曲中的“你再忍一忍,你再等一等”,表达出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再如《鸿雁于飞》,既有《诗经》的古典韵味,又关照现代都市人的精神漂泊。《鸿雁于飞》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次文化探索和社会反思。它通过多层次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文化元素,引发听众对传统文化、个人情感、历史记忆和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再如《圆满》,歌词融合儒释道思想,“娑婆堪忍”“孤帆”等意象营造宏大哲学意境;通过“爱人—朋友—亲人”的人称变化和情感表达,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和对珍惜眼前人和情的呼唤。
再如《命运的赛勒克》,歌词以“黄沙”“绿浪”“琴弦”等意象营造苍茫灵动氛围,表达对命运无常、人生苦难的思考,鼓励人们积极地面对命运,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总之,刀郎创作的音乐作品,已逐渐超越常规歌曲范畴,更接近“文学-音乐”或“文学-音乐-哲学”的复合艺术形态。其价值在于打通了雅俗文化的听觉通道,在保留其音乐作品大众传播可能性的同时,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考证与哲学思考使命。
四、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有激浊扬清之效。
刀郎老师的一些作品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讴歌或对假恶丑的抨击。如《罗刹海市》,整首歌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对社会中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等不良现象和丑恶行为进行了批判,提醒人们要警惕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不要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
《颠倒歌》歌词则用夸张的表述,讽刺了那些自视过高、自我感觉优秀的人;这些人往往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和能力,却盲目地自大,这种行为是可笑且不可取的;它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不要被虚荣和自负蒙蔽了双眼。
《喀什噶尔胡杨》是一首对坚韧、执着等美好品质的赞歌。刀郎老师以喀什噶尔的胡杨为主题,歌颂了胡杨所代表的那种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坚守自我的精神。歌曲中传达出的对胡杨的赞美和敬意,也体现了对人类应该具备这种高尚品质的倡导。
《西海情歌》则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艰苦的可可西里地区坚守爱情的故事,他们不惧恶劣的环境,彼此相爱、相互牵挂,这种纯真的爱情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为了保护可可西里这片美丽而脆弱的土地,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投身到艰苦的工作中;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敬佩,歌曲通过对他们爱情故事的叙述,侧面赞美了这些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五、传递了家国情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刀郎老师创作或演唱了许多表达家国情怀的歌曲,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生动展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让听众感受到祖国边疆地区独特的魅力,唤起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去伊犁的路上》同样表达了对边疆地区的深厚情感,激发了听众对祖国广袤大地的热爱与自豪。
《一家人》(吴博文作词,刀郎、努斯莱提·瓦吉丁作曲,刀郎演唱)则表达了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强调了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家国一体、家国共兴的情怀在歌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歌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又如《永远的兄弟》、《永远的战士》是为军人而歌,《中国的孩子》则表达了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对祖国的感恩之情,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再如《路南柯》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以及英烈们的奉献和牺牲,表达了对英烈们的致敬和缅怀。
再以刀郎为印尼海啸赈灾义演创作的《爱是你我》为例,歌曲以“爱是你和我,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为核心,突破传统爱情叙事,将“爱”定义为对他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关怀,强调互助与希望。这首歌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刀郎老师与徐子尧翻唱的《绣红旗》、《珊瑚颂》等红歌更是直接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以郑重和虔诚的方式演唱,向烈士致敬,歌声中蕴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总之,刀郎老师的歌曲普遍传递出浓烈的家国情怀,能够激发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六、提升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一方面,刀郎老师的作品如《山歌寥哉》等将中国传统文学典故、民间音乐元素等深度融合,以独特且极具感染力的音乐风格呈现出来;这种带有鲜明中华文化印记的歌曲,随着网络等传播渠道在全球范围内被越来越多外国听众所知晓;尤其是《罗刹海市》据说全球播放量达到几百亿次,堪称“世界之最”。《西海情歌》、《花妖》等也是被大量外国网友翻唱。刀郎老师的作品让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传统文学、民间故事、民族音乐特色等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拓宽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面。
另一方面,刀郎老师歌曲所蕴含的中国式情感表达、人文精神等,也通过音乐这一通用语言传递给世界,让更多人对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产生兴趣,进而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综上可见,刀郎老师通过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创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而且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刀郎老师是当代中国的音乐大师和文化大师,是当代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刀郎老师不仅仅取得了以上的重要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十分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在如今这个“火了就带货,红了就变现”的时代,刀郎老师无疑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如2024年8月30日,刀郎老师举办了线上演唱会,这场演唱会时长三个半小时,他一首接一首地唱了39首歌。演唱会全程免费,除了独家冠名,没有穿插任何广告;观众打赏金额全部捐给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另外,在当今娱乐圈中,很多歌手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知名度,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风格以适应市场需求,但刀郎老师却能坚守自己的音乐信仰,不为名利所动,致力于创作出纯粹的音乐作品。还有,刀郎老师及其团队在舞台上的衣服着装、动作造型等中规中矩,简洁大方,他们不追求外在的形式和噱头,而是希望听众能够关注他们的音乐本身,这与一些追求高曝光度和过度宣传的艺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之,刀郎老师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主要是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扎根人民大众,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等。
最后,笔者倡议,让我们以刀郎老师为榜样,效刀郎老师之行!诚如古人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文/顾玉才,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