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就是我们的未来
——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雏形
(2022.12.22—23)
【前言】
在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永恒追寻中,共产主义始终代表着对剥削与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全面解放与公平正义的最高向往。然而,这一社会形态究竟以何种方式扎根于现实?其制度雏形是否曾在历史实践中初露端倪?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勾勒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中国毛泽东时代所推行的人民公社制度,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集体所有、共同劳动、共享资源为核心特征的共产主义早期实践形态。尽管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社会条件,人民公社存在诸多局限,但其制度设计与发展方向,体现出与共产主义理想高度契合的内在逻辑。
文章通过总结共产主义社会的十大典型特征——包括人民安居乐业、社区自给自足、生产资料公有、工分消费制度、全员劳动机制、高效农业体系、半天工作制、按需与按劳分配相结合、集体食堂生活以及廉政建设——逐一展开蓝图式论述,并以此对照人民公社的历史实践,力图在历史的回望中辨明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路径。我们希望,这篇探讨不仅是对一段重要历史经验的重新审视,更是对共产主义理想如何走向现实的一种理论回应。唯有理解过去,才能更清醒地走向未来。
人民安居乐业
共产主义时代的显著特点是:人民群众在居住地附近工作,告别外出打工;孩子绝大多数在家门口接受教育,唯有在理科等特定领域展现卓越天赋者例外;就医于社区诊所或公社卫生院,常见疾病不出公社即可诊治;日常购物、买菜多在公社商场完成,除特殊商品外,鲜有依赖网购;文体娱乐活动集中于公社或社区内部,除大型赛事外,皆在本地开展。子女成年后,基本实现就地就业,通常无需远离父母。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由上可知,共产主义社区实为“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综合体,既有工厂、商店,也配备各种公共设施,如幼儿园、中小学、大学,食堂、研究所、医院、超市、运动场、礼堂、文化娱乐设施等,功能齐备,应有尽有。山区人民公社则可涵盖农林牧副渔、农产品加工与配送。一般大学生在公社自办大学就读,文科大学生半工半读,避免死读书。因此,人民公社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大学,师资在公社内部选拔。
从生产资料公有到人民当家
共产主义公社彻底摒弃资本主义剥削,无资本家、无食利阶层、无官僚体系、无警察监狱、无法官律师,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人;教育、医疗等所有公共资源完全属于公社所有;管理者是由人民选举产生、亦可随时罢免的共产主义劳模轮值团队;所有成员皆为普通劳动者,其工资福利在原单位领取,且与劳动工分紧密挂钩——这意味着管理者必须亲身参与劳动,否则将失去工分来源。实现生产资料公有与管理者公有的统一。
人民公社实行劳动工分制
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民享有“四免”福利(通常指教育、医疗、住房、基本生活资料)。劳动价值体现为工分数量,所有消费脱离货币,持工分卡兑换。即持卡就可在公社食堂、购物中心等场所消费。这种设计杜绝了一切可能的权钱交易和投机行为。
人人参与生产劳动
共产主义时代不承认非生产性虚假劳动,劳动成为普遍义务与权利。不仅管理者,教师、艺术家等均需参与生产劳动,从前专职的演员、运动员不复存在,都要参加实际生产劳动。文艺、体育人才皆从群众中选拔涌现,彻底杜绝脱离生产、脱离人民的寄生性职业。
高效的粮食产业体系
共产主义时代的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这与毛泽东时代有很大差别。瓜果蔬菜、禽畜水产等主要由分布在山地、丘陵等不适宜大型机械区域的集体化农民负责生产。而大宗农产品生产则由自动化装备的“国家队”主导。这样,既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使农业生产体系高效运转。
从半天工作制到三小时工作日
由于社会全体成员参与劳动,加之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同时又剔除了大量无效与重复劳动,人们仅需半天工作即可满足全社会需求,并争取三小时以内。这样,半天劳动创造价值,半天时间自由支配于学习、娱乐、运动、社交、休闲——此乃共产主义的理想生活节奏。
按需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当社会主义到达高级阶段后,将逐步推行“四免”福利(即按需分配雏形和必要前提)。基本生活需求(如生活必需品)普遍实行按需分配。而个性化享受产品,则主要通过按劳分配(工分兑换)获得。工分多寡取决于劳动贡献,多劳多得,消费高度自由化,完全依据个人偏好选择享受产品。
因此,共产主义并未否定按劳分配,但其份额相较于按需分配已大幅缩减。随着生产力持续发展,享受资料按需分配的覆盖范围必将日益扩大。
充满活力的共产主义食堂。
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办好公共食堂奠定了坚实基础。相较人民公社化时期因粮食匮乏、管理粗放导致的食堂难以为继,共产主义时代的食堂条件得天独厚。它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生活,更将成为凝聚集体主义精神、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场所,食堂里将充满欢声笑语与邻里温情。
贪腐绝迹。
共产主义社会已无传统意义上的官员,唯有轮值劳模管理团队。团队成员非由国家财政供养,其工资福利在原单位领取,卸任后即返原岗位劳动,彻底铲除了贪污腐败的制度土壤。加之消费摒弃货币,代之以透明的工分估值系统(工分公开可查,无法作弊),更使贪腐无从滋生。管理者工作稍有不符民意,即可被迅速撤换。
结语:毛泽东时代人民公社——共产主义的雏形
通过梳理上述十大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的轮廓已然清晰。回望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其作为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综合体,已初步具备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要素与组织形式: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组织集体生产生活、尝试缩小城乡差距、探索群众参与管理(如“革委会”的实践)等。尽管受制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如粮食短缺导致食堂难以为继)和复杂的历史条件(如未能完全解决的官僚化问题),存在局限与不足,但其探索方向与制度框架,已经清晰地指向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形态。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正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早期实践与雏形。它虽不完美,却为未来指明了方向——一个以集体共有、共同劳动、公平分配、人民自治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模式。人民公社的实践及其蕴含的理想,无疑代表了人类追求解放与公平的一种重要探索方向。
【文/郭传志,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