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传来印巴冲突中我国在巴基斯坦防空系统大显神威,以少胜多屡次击落印度战机。消息传来,无不振奋两国铁杆友谊的情绪。也让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保护升级的希望。这条连接中国西部与阿拉伯海的经济大动脉,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上,更在于它正在重塑地区安全格局,成为实践亚洲整体安全观的重要平台。中巴经济走廊安全的深化保障,需要从防空系统的物理防护,延伸到政治互信、社会基础、地区协调等多维度的综合防护网。为此建议:
一,应继续加大向巴方提供信息支持,增强打赢战争的底气。中国向巴方提供的信息支持,包括雷达数据、预警分析和指挥系统协同,实质上是在帮助巴基斯坦构建一套“数字防空体系”。这种战略支援巳经不是第一次了。2019年印巴空战后,巴基斯坦军方曾表示中国的数据支持对其有效应对危机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战略支援是审慎的,说到底我们是卖武器,而非拱火生乱。通过技术共享提升伙伴国自主防御能力,只有打赢,才有安全法砝。
然而,将视野从双边扩展到地区层面,中巴安全合作必须放在更广阔的亚洲安全架构中考量。中国近年来倡导的亚洲整体安全观,其核心要义在于“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这与某些国家在地区内制造分而治之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二,应加大宣传亚洲整体安全观,积极对印巴冲突劝和促谈。成门失火,殃及池鱼。在印巴关系这一南亚最敏感的问题上,中国的角色既不是选边站队,也不是简单中立,而应是积极劝和促谈的建设性第三方。这种立场基于一个深刻认知:中巴经济走廊的长期安全不可能建立在全依托巴铁帮忙。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跨越冲突地带的经济走廊,若无周边关系的适度缓和,其安全性都将大打折扣。中国在坚持中巴特殊友谊的同时保持与印度的正常交往,正是亚洲整体安全观的务实实践,体现了对复杂地缘现实的精准把握。
三,加强与巴铁各党派政治互动,凝聚民族团结和战略自主力量。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生态的复杂性要求中国必须发展与巴各党派的全方位互动。近年来,巴基斯坦政坛呈现出从“一家独大”到“多党竞争”的转变趋势,不同政党对华态度虽总体友好,但在具体合作重点上存在差异。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政党交流机制需要超越传统的精英外交,建立涵盖执政党、反对党、地方政党的多层次对话机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青年政治力量的崛起带来新的政治诉求,他们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期待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建设,更关注技术转移、就业创造等务实利益。曾经,巴基斯坦政局变动期间,中国与各派政治力量保持均衡接触,确保了走廊项目的连续性,这一经验值得总结深化。真正的“铁杆友谊”不应依赖于特定领导人或政党,而应根植于两国民众尤其是新生代的政治认同。中国需要支持巴基斯坦维护战略自主性的努力,因为一个不受外部势力过度干涉、内部团结的巴基斯坦,才是经济走廊最可靠的安全屏障。
四,向巴铁传递中国基层政权及社区建设经验,将反恐安全线扎到百姓之间。实践表明,最有效的安全防线往往建立在基层社区之中。巴基斯坦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具有本土化、分散化新特点,单纯依靠军事手段难以根治。中国在新疆等地积累的“去极端化”经验,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社区防控网络,对巴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安全治理与社会治理相结合,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加强教育来消除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中国可协助巴基斯坦在走廊沿线建立“安全社区”示范点,培训当地安全干部,推广“联防联控”机制,植入中国社区一线反恐防暴经验,大大压宿恐怖组织的活动空间。中国企业在巴项目推行的本地化雇佣、技能培训等措施初建成效。当经济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普通民众时,他们自然成为保护项目安全的最坚定力量。
中国在支持巴基斯坦防空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技术自信与战略克制,为更大范围的安全合作树立了典范。未来经济走廊建设应进一步强化“发展导向的安全观”,即通过共同发展实现持久安全。这要求中国在继续提供必要安全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帮助巴基斯坦提升工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治理。安全不是发展的前提,而是发展的结果。当两国人民从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福利时,中巴经济走廊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命运共同体”示范工程,其安全基础也将因此坚如磐石。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安全合作,才是关乎两国利益,区域利益乃至全球利益的优等战略选择。
2025.5.9于黄石团城山
欧阳高光(网名正谐主仁),男,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欧家港村人。中共党员,黄石市作家协会会员,黄石市散文杂文学会会员。曾任大冶市中学教师,黄石市市级机关政协工作者,历任多届黄石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