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网络上的一个热点话题,某作家批判《沁园春·雪》放在两宋时期根本不入流!属于下下品。
不禁哑然失笑。这又是典型的莫言学风:不学无术却张口就来。完全是出于个人泄私愤的攻击、诽谤而不是文艺批判。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但凡批判,必定要基于一定的标准。没有标准你凭什么批判?
宋代有不少诗歌理论的著作,著名的有严羽的《沧浪诗话》,张炎的《词源》,晁补之的《评本朝乐章》,欧阳修的《六一词话》等,都提出了对于诗歌评价的标准。
《沧浪诗话》沧浪诗话强调诗歌要有“气象”,追求崇高宏大,反对过于细致的辞藻堆砌,这也是对盛唐诗歌风格的一种推崇。《沧浪诗话》还对诗人的人格精神提出了要求,认为诗人应该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独特的文化品格,这些内在的品质会影响诗歌的内容和风格。
《词源》对诗歌品质的要求主要是“清空”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这里的“清空”与“质实”是对立的两种词学理念。他认为“清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而“质实”则会导致作品的凝涩晦昧。《词源》认为词作应该既能表达欢乐之情,也能抒发愁苦之感,而不应过于浮艳或过于沉闷。
除此之外还有晁补之的《评本朝乐章》,要求诗歌的语言需要精确、形象、精炼而优美。
在宋代以前,著名的诗论著作主要有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也都提出了诗歌的评价标准。《诗品》把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
综合古代的关于诗歌的批判标准,大致可以归纳为
一、 艺术性的标准:神韵、气象、格局、文辞。
二、 思想性的标准:家国情怀,有补于世。
三、 社会影响力的标准:可以善民心,感人至深,移风易俗。
三条具备即为上品。其中第一条是关于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要说明的是有人把“神韵”解释为“空灵”、“禅意”,其实是不准确的。好像“神韵”的内涵变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其实神韵是有着明确概念的,神指的是变化。韵指的是形式。在一定的形式内富于变化,气象万千,形成了超出形式的感染力。就是神韵。神韵与气象和格局密切相关,出于意境而超越意境。
下面颂明试将《沁园春·雪》与被评家列为宋词豪放派首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做以比较,文质高低一目了然: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
下片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像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樽”,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酹[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像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诗歌展现的却是一个郁郁不得志而顾影自怜的诗人形象。
我们再看《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山河的壮丽;
意境开阔,画面宏伟,气魄宏大。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气象万千。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后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评论历史人物。“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 总括上片的写景, 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 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全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展示的是一个高瞻远瞩、吞吐风云的巨人形象,而这个巨人就是中国人民。
无论从艺术性、思想性还是影响力,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管放在任何时代,都可以说是豪放派诗歌的巅峰之作。
反观莫言的“诗作”,什么“鲸海红叶歌”“同心筑卫城”“竖子嘲我不爱国,我爱国时句句火”,缺乏常识、文理不通、材朽行秽却自吹自擂,实在让人倒胃口。
2024年9月14日星期日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投稿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