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GDP、福祉这三者间,GDP是用来指示经济增长的,这好理解,GDP与福祉之间存在三种关系或模式:
第一种关系:GDP增长但是社会总福祉是减少的,并且引起福祉在不同个体间的重新分配,比如战争。战争可以促进军工业的发展、GDP的增长,但是战争非但不能增长社会总福祉而是减少,战争带来了破坏,造成了人口的死亡以及福祉在不同人群个体间的重新分配。
第二种关系:GDP增长,社会总福祉不增不减,只是在不同个体间重新分配。对不起!我这里只能举个匪夷所思有点荒谬的例子:有两个人甲和乙,其中甲在地球上打洞挖坑,乙将甲挖的坑填埋。如此不停的循环往复,甲不停的打洞挖坑,乙不停的填坑,甲和乙都有工作做,GDP增长了,但是社会总福祉增长了吗?肯定没有,当然也不曾减少――当然有一种情况必须考虑,他俩打洞填坑是否动用了机械比如挖土机,动用的话那就减少了福祉,因为你至少白白的要供应他燃油。当然这种情况不考虑,举个例子容易理解么,这可是读书时课堂教学的经典举例呦,甚是荒谬但又出奇的容易理解。这种情况下总福祉不增不减,但是GDP增长了,甲和乙提供了贡献,那必然要总福祉在不同个体间重新分配――至少甲和乙要获取他该拿的拿一份。
第三种关系:GDP增长,社会总福祉也增长,个体间福祉增长快慢不同而已。比如建造房屋而GDP增长,没房住的人有房住了也就福祉增长了,再比如农民种粮食而GDP增长,饿肚子的人可以吃饱也就福祉增长了。
GDP与福祉的关系只有这三种模式,没有第四种了,GDP与福祉关系的具体表现千千万,都可归类到三种之一。当然他们是理想模式或理论模式,真实存在的模式是理想模式的投射――既不是第一种,也不是第二、第三种,而是三者的位置投射。
――【理想模式与实际模式的关系,我们可以空间笛卡尔坐标系来说明。空间笛卡尔坐标系的三根互相垂直坐标轴X、Y、Z相当于三个理想模式,空间任意一点a都是这三根轴的投射。
为叙事简捷,我们把坐标轴X、Y、Z称作理想模式或理论模式吧,空间任意一点称作实际模式或真实模式,用小写字母a、b、c、d、e、f、g…表示,显然可以无穷多个。】
×××××××××××××××××××××××××××××××××××××××
刚才论坛读了明德先生的《如是专家:急呼呼为房地产松绑,火燎燎把年轻人逼上绝路!》,虽然轱辘来轱辘去,这个话题不知写过多少遍,我以为不经一次社会运动夺取决策权(比如“为资产税立法”),这个问题是没法解决的,而是愈演愈烈,直至脱缰的野马摔下悬崖,但我还是更愿意理性上谈这个问题。
某官员呼吁为了拼经济而松绑楼市。拼经济就是促进GDP增长,那么通过松绑楼市而增长的GDP是否增长了福祉呢?
松绑楼市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激活了楼市,激活的楼市又带动了房地产业,由房地产业级联带动其他相关经济,这一切是谓GDP的增长。房子是用来住的,但是三十年事实证明,这个目标没有达到,或者说:由楼市房地产业激活增长的GDP并未同步增进住房福祉――社会反响强烈的“刚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结婚率持续下降”、“生育率下降”,甚至“青年人婚育意愿下降”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他的直接反应,都是住房福祉未达满足的反应,当然应该还有其他原因,但是这个原因不能排除并且是相当重要的原因。
住房福祉为什么没能同步增进呢?原因可能很多:
比如一部分增量房“金融化”,也即房地产建筑行为恰似“印钞机印钞行为”――他比真正的印钞机印钞成本更高而已,房产不再是一项实际有用的“资产”,而是一种符号,一种“货币符号”――正如金银原本是有实际用途的,比如工艺铸件、酒器、面具、配件装饰等,后来退出实际使用,专职成“货币符号”;正因这个原因,中央一再重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再比如,一部分增量房空关,没有实际投入使用,也就没有增进住房福祉。
………………………………………………………………………………………………
等等,这些原因不胜枚举,都使得楼市房地产业GDP的巨大增长,而住房福祉增长缓慢。这些原因在放大镜下被无数次解剖研究过,但三十年来毫无进展,中央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也已十多年,也只是感冒来了吃一回药,一阵来了一阵去,无法根治。
当初设计楼市房地产相关制度,他是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组成或环节,也即他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增进人民的住房福祉,不是用来增长GDP的,或者说增长GDP只是他的副产品;当初设计以市场化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目的是解决“公平”问题――福利分房年代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如今看来这俩设计目标全落空,一个都没达到:竟然会有“甭管住房福祉是否增长,只要楼市房地产业去激活增长GDP”混账逻辑,这可不是“某知名经济官员的徒弟到前任中财办副主任”突发奇想,而是相当庞大官僚系统的一致共识,他今天用嘴巴公然说出口,利令智昏,更多人遮遮掩掩而已;福利分房的“公平”问题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但是市场化操作带来了一个新的“公平”问题,而且更严重――比如“四杆机死点”问题:居民为筹钱购房将辛苦钱存入银行,银行将这部分储蓄转移(贷出)给房地产商,但是利息增长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新存入的钱总是被上涨的房价抵消掉,居民永远筹不齐购房款,于是房地产商生产出的房子只能用于空关,没被最后回归到当初的储蓄居民。这个问题恰似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四连杆装置,由于某些设计偏差,这个装置旋转到某个角位就转不过去了――我把他命之为“四杆机死点”。
传说“这个世界有两个最具忧患意识,最善于谋划未来的民族――德意志民族和汉民族”,“四杆机死点”证明这纯粹是个笑话,他的发生比当初福利分房产生的“不公平”严重千万倍。当初两个设计目标为什么全落空?这个分析太高深了,咱不玩这,就回忆不久前一件事,再理论敷衍几句来说明。
王主任带队“打老虎”,这五年间我们发现一个现象:被打之虎大都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大都有情妇甚至多个情妇,二是大都有数套、十几套、几十套甚至数百套房产。就这第二个特征,按大数法则可以推知,这种情况在中国非常普遍:一方面人们的刚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以不合理甚至腐败的方式拥有天量资产,一遇微澜就会掀起滔天巨浪,“打老虎”期间房产价格暴跌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也即非正常(包括贪腐)存量严重推高了房产价格――坊间传说,正是这个原因致使打老虎没法继续下去了,继续下去的话有可能整个房地产市场崩盘,使得打老虎得不偿失。
这个传说真假不论,我放这里只是说明一个问题:社会的存在和运行,他背后有多重因素支撑,需要相应的多重制度配合,当初俩设计时只考虑经济因素并且美其名曰“市场经济”;政治因素你要考虑吗?文化因素你要考虑吗?民俗因素你要考虑吗?人民有说话的权力你要考虑吗?人民有指指点点的权力你要考虑吗?这“种种的需要”都不在当时的考虑内,并且脸皮之厚竟然美其名曰“市场经济”,无数邪恶“意志”操纵着竟然称作“看不见的手”。
天不绝华,报应来的如此之快,“楼市房地产业激活增长的GDP并未同步增进住房福祉”就是一种天启,就是天不绝华的证明,我们从天启中悟出点什么,拯救还来得及。
×××××××××××××××××××××××××××××××××××××××
回到我们本文逻辑。
GDP与福祉之间存在三种模式X、Y、Z――那是理想模式,我们当下实际模式a更趋近X、Y、Z之中哪一种,或者这三者在a中的成份比哪个更重呢?
X模式最恶毒,GDP增长带来的是福祉减损,通过暴力和死亡来重新分配利益,这是上帝最诅咒的模式;传说美国有“三大恶”――犹太集团、金融集团、军工集团,军工之恶占三分之一,我们华人肯定比美国人善良,该模式之恶不会超过美国吧?有一说一、实事求是,我是这么看的。
Z模式是最受上帝恩宠的,GDP增减真正反应了人民福祉的增减,人民不用恐惧GDP的增加反而带来了死亡或财富的剥夺,只是福祉增长在个体间快慢不同而已。我们今天GDP与福祉之间的关系多大程度上达到这个理想模式呢?
我看差远哩,上面大段分析就是用来说明这的:楼市房地产业持续三十年的增长,三十年GDP增长耀眼亮瞎眼,然而倒是“刚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结婚率持续下降”、“生育率下降”,甚至“青年人婚育意愿下降”这等咄咄怪事、天理不饶,这咄咄怪事当然还有其他众原因,但我们轻轻的说一下“GDP增长模式不符合Z理想模式”总可以的吧?
排斥法,排除掉X和Z模式,那么我们当下GDP增长模式更接近Y模式,没错吧?用我们读书时课堂用例就是:地球上打个洞,然后再用土把洞填埋,如此循环往复,不停的打洞再填,挖呀挖!GDP确实增长了,可人民福利福祉在哪儿?
是吧?
这几天儿歌《挖呀挖!》传疯了,小王老师真漂亮,嗓音真甜美,俩孙孙每天缠着要陪唱,他俩站前面,我那老死脸后面晃荡晃荡,也算挖呀挖!
【文/道一人,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