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院士大名鼎鼎,不用我赘言多说,那么什么叫“一包破碎布”呢?我先摘录一段文字,然后解释一下其中概念。
――【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
――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
――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首选中国的品牌?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他们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教育不鼓励创新,不鼓励独立自由的思维。
――政商关系。这看起来和教育不相关,实际上有着很深刻的关系。我们应该真正培养起一种平等的意识,让我们的孩子不再追求高高在上的做官的感觉,使孩子知道不是有钱就高人一等。
――我们的孩子从小最愿意当班长、中队长、大队长,而且为了当中队长、大队长不惜让家长跟老师搞好关系,甚至采取一些不正常的办法。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平等意识深入人心。很多年前我到新西兰访问,新西兰的大使到机场接我,他说:“很抱歉,您再等一下,我还要接我们的副总理”。等了一会儿,新西兰副总理自己一个人背着包,和大家一起走出通道。大使走上去迎接,副总理说:“还要麻烦你给我看着包,我要去取行李!”拿到大行李准备乘车,外面只有一个司机等着他】
以上摘自龙永图的《从我送外孙女去美国谈谈中国的教育》。文如其人,一如他惯常的杂碎风格,宏大背景包装下抖出的却是絮絮叨叨破杂碎,本想表达中美教育的深层结构差异并如何影响中国文化,他却一连串什么孩子当班长,年轻人看什么电影,总理自己亲自背包来堆砌,简直“一包破碎布”。
这当然没错,教育体制的差异当然会通过各种“象”表现出来,可是因果关系通过哪种形式表达?因果之间通过哪条“链”到达?却是万万不能简单的,有时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手指敲击桌子,桌子就发出响声;有时却以复杂的方式呈现,亚马逊雨林的蝴蝶扇动翅膀与太平洋西岸的台风存在关联,可是你能张口就来“翅膀一扇台风就来”吗?
当然不能,这连五岁男孩都知道,可是这位将普通民众称作“刁民”的龙大人却是张口就来。我这里当然不会在他的文本中没有上下文的刻意挑出一段,这种絮絮叨叨表达在他的演说、谈话、公务活动、私人表达以至各类文本都是随处可见;
事实上,他的“刁民”口头禅、饕餮般的相貌以及絮絮叨叨的语言风格,这三者构成了他独特标志,我这里仅就他的语言风格来解释一下何谓“一包破碎布”。
絮絮叨叨的表达风格就我们普通大众不必大惊小怪,这与他们的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和影响所及是相称的,但对龙永图就不能如此低就,他曾任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以及多个国际机构官员,并且还是中国复关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首席代表――我曾在一篇文章慨叹,以他这种絮絮叨叨的表达风格和思维特质,不知为中国复关、入世谈判埋了多少颗雷,还不知哪时哪刻引爆。
是的,这种絮絮叨叨风格就我们普通大众不必大惊小怪,而他这种动辄代表国家的精英就不能低就――而这却是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普遍现象。近日论坛读了几篇关于何祚庥的文章,关于他中医看法的几篇评述,我一下就联想到“一包破碎布”。
何祚庥与龙永图一样,都属于社会精英,他头顶粒子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头衔,名头大的压死人,可他絮絮叨叨的语言与龙永图却是如出一辙,我一下就联想到“一包破碎布”。特别他关于中医的看法,不仅絮絮叨叨、婆婆妈妈的“一包破碎布”,而且透出一丝丝冷光和强烈的意志,犹如龙永图的“刁民”。此前我也曾写过他几篇,主要看法是:他嘴巴的“中医”,其实本意不在“中医”而在彰显“精英意志”,今天论坛再读几篇,也再谈谈。
无论他意识到还是不曾意识到,这是个客观,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们嘴巴里谈论什么不重要,只是借个由头彰显“精英意志”;何祚庥真要评价中医,本该做许多功课而不是张口就来,这是一般自然科学工作者该有的基本品质,何况还是院士。他会就“‘是药三分毒’与‘中药无任何副作用’到底哪个对?”来质疑甚至脚踩中医,这在他贬损中医言论中比比皆是。
×××××××××××××××××××××××××××××××××××××××
1840年后西方文化强势而突然的进入中国社会,再有中国社会固有的“周期律”交互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频繁爆发社会思潮、社会运动和社会革命,其中有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比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些则好坏参半,比如汉字的改革从“废除汉字”到“汉字拉丁化”再到“简化汉字”,从开始到现在,大致经历这三个阶段――要知道,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汉字改革”仍在提,方针策略、口号标语依然还是“汉字拉丁化”、“汉字拼音化”、“走世界各民族文字发展共同之路”等等,那时国务院还有专设机构领导这项工作,朝着既定方向迈步――“简化字”只是其中的中间过渡形式。
“汉字改革”的最后命运还算幸运,但要明白一个事实,汉字的被保全并非全都来自理性的必然,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偶然原因所致,越南就放弃了汉字,他们与中国一样在“汉字改革”声浪中最终放弃的,中国几个长期使用汉字的少数民族也放弃了汉字,以拉丁字母注音他们的语言,今天他们也都越用越习惯。因此汉字的保全并非必然,而是许多至今说不清的偶然原因,与之相比更多的可能不象“汉字改革”这么幸运了,至今依然以社会思潮、社会运动或社会革命诸形式展现。
“废除中医”曾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或者一个巨大社会运动的一个组成,社会精英准备以国家或政府的名义废除中医,由于一些偶然因素或更大事件(比如国共内战、抵御外敌)的转移而没有继续进行,今天不再以“社会运动”的形式而是“社会思潮”的形式存在着。今天人手一机,伴随着技术的巨大支持,这个社会思潮影响日益巨大――我“快手”上每天能看到几个主播就“支持中医”或“反对中医”打口水仗。
无论社会思潮还是社会运动或社会革命,总会各股势力参与,一些人看似一件事而意图另一件事――在政治运动或革命事业中,这些人可能有个专门术语称“投机者”,而社会思潮期间这类人群我更愿用“搅局者”命名他们。这是一股非理性势力,但是莫小看他们,力量可能很强大,我今天再举例何祚庥这个人,也意在强调这个看法,他看似絮絮叨叨“一包破碎布”但却打着“院士”的头衔,影响几万、几十万、上百万人的思维,这不是不可能的。
关于中医的争论我永远支持,无论反对还是支持,真理越辩越明,但是搅局者应该剔除――因为他们“看似一件事而意图另一件事”,不提供任何智慧支持,除了情绪化语言再没半点智慧,为反对而反对,为支持而支持。中西医哪优哪劣之争涉及巨大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智慧,上升到中西文明之争,更是一场理性思辨,更需要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各项事业加持,为反对而反对或者为支持而支持,都达不到真正效果。
前次撰文《建议将<中医学概论>列入本科,从选修到必修慢慢来》也在这个意图,只有巨大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提升,那样的争论才有意义,也更能有效阻遏精英意志垄断话语。
【文/道一人,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