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以来,我化了较多精力,写了许多文章,对一些改革问题发表了我的看法: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包括农村改革,涉及到了经济学的一系列问题。
我把我的经济学理论称为劳权经济学理论。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基础理论,即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关于按劳分配、关于社会主义生产主体及权利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在这个基础理论基础上的基本理论,主要是以经济实体理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以经济实体理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理论等;三是这些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对具体改革问题上的运用理论,例如农村改革理论和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等。
大家在接触到我的文章时会发现,“钟建民理论之说”与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是不同的,是一种独特的理论。这种独特性的表现之一,就是我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或范畴。
有人说我是新创概念。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其实有些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际上是已经存在了,别人没有理解,没有重视,没有关注,因而没有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经济研究中来,我的做法只是对这些概念或范畴理解了,重视了,关注了,而且运用到了实际的研究中来而已。
譬如在劳动经济学理论中,我提出了“两种生产力”论,即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范畴。那这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力,是不是我的理论创新呢?
回答是: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在当今理论界没有这么两个范畴,你到经济学的辞典或辞海中查不到这两个概念。
说不是,是因为马克思在恩格斯事实上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在这里,“活的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是生产资料。那“活的劳动只是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这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动态存在方式呢;那“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不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生产力的动态存在方式呢?由此可见,在《共产党宣言》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我的作用,不过是理解了、重视了、关注了这个重要思想,并把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已。
读《共产党宣言》的人不计其数,但读过之后,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和认识千差万别,十个人有十个人理解和认识。例如,有些人认为“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这个思想最重要,而我却认为上面的这段话再加上“两个决裂”最重要。为什么?因为“消灭私有制”只是打破一个旧世界,共产党人同时还需要建设一个新世界。而上面这段话,马克思恩格斯告诉了我们两个世界的区别,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路线图。
劳权经济学理论与其它经济学理论最大的不同是提出了两种生产方式理论一一即剩余价值生产理念和消费价值生产理论。
现有的所有经济学理论,无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是那些上了教科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都没有脱离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范畴,而劳权经济学理论却认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而是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现代社会是一个两种生产方式并存的社会。正因为是两种社会生产方式,因而应有两组不同的经济范畴:例如资本和工本、产权和劳权、资产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剩余价值和消费价值、股份制和工分制等等。
在劳权经济学中的新范畴中,除了上面类似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力这种在马克思主义经营著作中已经包含了这种思想,只是我把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的范畴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我从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的实现中得到的与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概念或范畴,譬如工分制,实现实践中的按劳分配制度,它本身是客观存在。我与其它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我对这种制度理解了,它就是与股份制的按资分配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因而我重视了,并把它作为一个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范畴来对待。
还有一个概念或范畴,应该说是我的新创的吧。例如经营机制。我认为企业经营机制有按资分配机制和按劳分配机制的区别。这“按资分配机制”和“按劳分配机制”这是我独创的理论。而且对企业经营机制我的定义与学界的理解和定义也不同。再如经济实体理论,认为现代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具有资产实体和劳动实体的区别。这里的“经济实体”、“资产实体”和“劳动实体”等概念或范畴同样也是我独创的理论。当然,这种独创也离不开实践经济模式的理论认识。从本质上讲,这些概念或范畴的形成,也是实践模式的理论概括而已。
大体上,“钟建民理论之说”的概念或范畴,主要这是这三类: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已经经济思想的语言表述,也有实践经济模式的引用,还包括一些实践改革实践中的理论创新。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