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调整防疫政策?真的要躺平吗?

2022-12-08 09:51:32 来源: 网络 作者:华山穹剑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转贴下面的一篇文章,让人们充分认识中国目前的疫情和国家为什么调整防疫政策。

  最近一段时间,相信大家都嗅到了防疫政策变化的风声。

  今天,国家《新十条》又公布了,对《20条》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优化。总的来说,清零要求正式进入历史,放得幅度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预期,比我们原来想象得放得快。

  一时间,这次防疫政策调整,引发了舆论的撕裂:

一些一直吹捧西方躺平的人仿佛得到了尚方宝剑,各路自媒体纷至沓来,内容无非是:

  早知道如此,当初坚持动态清零干什么呢?

  谁来为清零中的悲剧负责?

  你看,还是西方的路线是对的,早就应该学西方!

  而一些受益于清零政策的人则开始担忧:

  说不管就不管了,人命怎么办?

  现在的政策好好的,就这样下去呗?

  我还要去医院看病呢,放开了我还怎么去医院啊!

  两派谁也不认输,矛盾骤然激化,直接导致了最近的舆论乱象。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政策调整?调整真的像有些人担心的躺平吗?

一、国家面临空前压力

  稍微懂一点辩证法的人,都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

一项政策,在一个时期是有效的,但在另一个已经变化的时期,可能已经未必适合了,必须调整。

  防疫政策也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在做一件说起来十分简单、做起来却无比困难的事:

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

  但是很多人奇怪,为什么2020年到2021年,国家的防疫做的这么好,有的人一年一次核酸也没做过,大部分人还能去旅旅游,也基本没听说哪哪动不动就封城?

  为什么到了2022年,越来越觉得防控很难了呢?

  原因很简单,奥密克戎的出现,传染能力的成倍提高,带来的是中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已经让原有政策难以为继。

首先就是财政压力。

  钱是一切的基础,无论干什么事,都缺不了钱。

  我们都还记得,2020年春天那场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国政府面对紧急形势,抽调了大批医护人员援助武汉,同时宣布新冠肺炎患者免费治疗,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彻底控制住了疫情。

  那么,这场防疫行动花了多少钱呢?

  2020年年初的免费治疗,全国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医保总费用超10.39亿元,全国确诊患者结算人数44189人,涉及总费用超7.5亿元。

  说实话,这笔钱并不多。

  但是2022年呢?没有确切数字,但是我们能从一些城市防疫行动的开支中窥得一斑。

第一,核酸。

  我们都记得,在2020年的时候,做核酸大概要一两百元,后来到2021年才降到了几十元,现在混管已经降到了几元。

  但是,这几元并不是核酸的真实成本。

  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做一次核酸,要5000-7000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000多,美国也差不多,做一次100美元,也有小1000人民币。

  那为啥中国的核酸能降到几元?一方面是国家医保局为了减少做核酸成本,开展了核酸检测试剂和配套耗材集中大量采购,相关检测试剂和耗材平均价格降幅达78%;另一方面国家动用行政力量,安排干部下沉,为核酸提供人力支持。

  不要低估这个人力成本,如果全部由核酸公司来干的话,人力成本要达到30%-40%,如果核酸公司仅仅是提供试剂和核酸检测服务的话,成本无疑就降低了很多。

  尽管如此,大规模常态化核酸所消耗的费用仍然是个天文数字。

  比如北京今年春天的疫情,光核酸检测就做了近4.65亿次!就算中间把核酸价格从5.9元调整到了3.4元,按照检测的数量来看,总费用仍达到了十几亿。

  但这显然还不是所有的核酸成本,每天上千万人的检测量,核酸公司是做不到的,政府必须提供相应人力。

  北京动员了3万志愿者,这些志愿者虽然人力是志愿的,但是人家来帮你干活,最起码,食物要保障吧?饮水要保障吧?口罩和防护服要保障吧?交通费要保障吧?

  如果按一天100元的价格算下来,2个月就是18个亿。

  还有上海疫情期间发的抗原,目前京东的抗原价格在25元左右,当然某宝也有便宜的8.3元,按照上海疫情期间每人15次抗原的保守估算,也有31.13亿元。

  你看,人多的时候,再小的消耗都是一笔不少的钱。

第二,方舱。

  哪怕不是火神山雷神山这样的方舱医院,仅仅用体育馆、场馆、学校这类场所的改建,把通风设施、电缆铺设、隔离设施、卫生间改造等等成本折算下来,一个床位也要上万元。

  上海建了16万张床位,那么建设费用就是16亿。

  当然,建设方舱不贵,贵的是方舱运转。

  方舱每日的流水开销都是国家买单的,别的不说,每天伙食费60元不算多吧?那这16万张床位每天光吃饭就是小1000万,方舱的人来来去去,两个月的时间就是6个亿。

  这样一来,20多个亿又出去了。

第三,减少的收入。

  以上这还只是花出去的,减少的更多。

  为了缓解企业因为疫情的经营困难,国家今年3月已发令各省市开展退税及减税,共计2.5万亿元,目的就是为企业减负。

  虽然财政负担极大,但是对于覆盖众多就业人群的中小微企业,的确最需要的就是真金白银的支持。

  除了减税,北京市还推出了“中小微企业纾困18条”,对承租京内国有房租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6个月租金。

  也就是说,只要你租用的是国有房屋,那么半年房租减免,仅这一项,北京市就付出42亿元。上海也差不多,减免房租共涉及超过8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租总金额超过100亿元。

  也就是说,政府不仅仅要增加核酸、抗原、方舱等等抗疫成本,收入同时也大幅度减少了,这一进一出,带来的是财政紧张程度面临空前的压力。

  根据东吴证券的测算,仅就核酸检测费用,计算出所有二线以上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一年的成本上限约为1.7万亿元,该数字占2021年中国名义GDP的1.3%、公共财政收入的7.2%。

这笔钱,已经比2021年的军费1.37万亿人民币要多了。

  这些核酸,99%都是对公众免费的,对财政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

  国家为了应对财政困难,已经提取央行多年利润(1.1万亿),又把多年积累未用的专项债额度几千亿投进去了,这本来是应急的钱,现在来看,已经把箱子底都刮干净了。

  地方财政也不好过,今年上半年只有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江西五个省份正增长;26个省市负增长。如果看财政盈余的话,31个省市更是无一为正。

  过去是穷省紧张、富省宽裕,现在是富省因为疫情导致财政大收入幅度下降,财政紧张程度又飙升,很多穷地方更是困难到连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

  比如河南郸城因连续多月无法发放驾驶员工资,全市公交车停运;四川乐山还一次性17亿卖断未来三十年乐山大佛景区主营收益权;四川阆中更是一次性拍卖公办学校、行政机关等175家单位的三十年食堂经营权;西部某城市,40个辖区区县,22个区县财政已经被地区财政托管,不托管不行,你总不能让政府破产吧?

  就连中国少有的富市深圳,都发布了《深圳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的通知》。

  为什么中央高调喊话,六经济大省要勇挑经济大梁,不就是其他省市指望不上了么?

其次是经济压力。

  如果说疫情带来的财政紧张,还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那么更困难的,是经济也不行了。

  都说投资、进出口和消费是经济三驾马车,但现在三驾马车哪匹马都很难跑动了。

  首先看看投资,中国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四万亿投资,可是如今财政紧张,哪来的钱去做投资?

  再看看进出口,中国是个制造业立国的国家,制造业需要组织性和连续性,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冒出来的疫情,会突如其来地打断整个产业链。

  要知道,中国经济虽然经过近些年的改革,两头在外的中国经济模式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调整,外贸依赖度已经降低,但外贸仍然是助力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

从当前情况看,前两年强劲的出口势头已经在下降。

  上半年以来,外贸大省广东、上海、浙江等地不断受到疫情冲击。广东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6.1万亿元,仅增长1.3%。10月中国外贸增速继续下滑,从7月的16.6%一路跌到不足7%。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趋势,当前,受俄乌战争、通货膨胀高企等因素影响,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需求正在走弱。

  美国制造业增长已接近停滞,欧洲制造业PMI已连续3个月在50%以下,且降至48%以下的较低水平。作为中国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美市场不景气对中国外贸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而且短时间内也看不到好转的迹象。

  如果说今年外贸根据惯性,还能勉强稳得住,明年会如何?

消费同样过得很艰难,基本陷入冰冻的旅游业和餐饮业就不说了,就连零售业也直线下滑。2022年4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3月份的-3.5%骤然扩大至-11.1%。以至于2022年的双十一,根本没敢公布销售额。

  为啥没人消费了?大家没钱了。

  2022年4月份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达到了6.1%,截止4月份,16-24岁人口失业率为18.2%,今年失业的人真的不少。

  据统计,截止4月30号,有1697家上市企业进行了裁员,总共有90万名上市公司员工被裁,上市企业代表各个行业规模和营收最顶尖的公司,如果这样的公司都扛不住要裁员,那么说明大家对未来的预期普遍感到悲观。

  这样经济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

员工下岗失去收入降低消费购买意愿工厂库存积压破产工厂裁员员工下岗失去收入消费购买意愿降低。

  很多人担忧中国会陷入滞胀危机,经济不增长,物价增长,失业率上升的同时,伴随着钱包里的钱持续贬值。

  中国过去的高速发展,其实掩盖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但如果经济停滞了,那么这些被掩盖的雷可能就会一个接一个地爆掉。

第三是防疫压力。

  我们曾经非常自豪于2020年的防疫模式,原始毒株虽然致死率高,但传染性远远不如德尔塔和奥密克戎,针对这一特点,中国选择“控制传播链”策略。

  简单来说,通过筛查密接者,进而追踪传播链,第一时间控制病毒传播范围,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这个策略一度十分有效,只要发现发热病人,测一个核酸就能测出来,然后流调,大家也都是十分配合,有利于快速筛查密接者,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凭借着中国惊人的社会组织程度和居民配合度,中国成为原始毒株时期的抗疫模范生。

  但是到了奥密克戎时代,这个策略不灵了。

  奥密克戎R0飙升至9.5,来势汹汹的新变种BA.5的R0值高达18.6,是人类有史以来传播力最强的病毒。也就是说在不做防备的情况下,一个阳性病例可以传染18.6个人!

  而且很多感染者不发烧了,变成无症状感染者,但又具备传播能力,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感染的人大批流动,就会导致大面积传播。

  这就导致无论流调人员如何加班加点,筛查密接人员的速度都赶不上新冠传播的速度。

  当传播链中出现大量感染者的时候,基本上是追查不下去的,所以我们看到2022年,没有哪个城市像2020年那样能流调找出0号病人。

  既然流调不灵了,那就只能大面积封城+核酸,所以从2022年开始,很多城市开始了“常态化核酸”。

  这种常态化核酸的好处就是能用大海捞针的方法把感染者找出来隔离,虽然有效,但也有不少问题。

  第一就是太浪费钱,这个前面已经说了,次密接的检出率也就十万分之三,何况那种全城检测呢?从经济上来说得不偿失。

  第二是采用咽拭子的情况下,因为检测人员操作不够规范或者病毒感染初期,往往会造成感染者未被检出的情况。

  结果这些未检出的感染者继续拿着核酸阴性证明四处乱逛,造成更大传播。而且很难要求排队的人真的坚持一米距离,如果防护措施做的不好,核酸点反而可能成为传染路径。

  第三是容易引发居民反感。全员核酸这种穷举法的确能找出感染者,但一年以来,大家都已经受够了隔三差五的核酸和草木皆兵的病例,情绪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再加上一些地区,无论是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基层执行能力都偏弱,为了封控疫情,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封城和静默。

  这样虽然能降低疫情传播速度,但却会给民众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近年舆论曝出的就医难、买菜难等舆论事件,甚至孕妇流产、防控人员被刺死等悲剧事件,都是与此有关。

  最关键的是,哪怕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在奥密克戎BA5和BA7的攻击下,疫情仍然没有像2020年那样被很快管控住,以至于新疆封了三个月,仍然没有实现清零目标,这就让人开始怀疑这种策略的正确性:动态清零到底是不是对的?

  所以现在很多城市都陷入了一种无所适从的情况,想防,但如果封控,惹得天怒人怨,可能也防不住,而不封控,又无法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弄不好还会被追责。

这种防疫压力,是中国抗疫三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所以防疫政策调整,到了不调不行的地步了。

二、防疫人员疲于奔命

  国家疾控中心流行病学的首席科学家、公共卫生专家曾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听说有些地方,新冠病人没有死,我们的人(指防疫工作人员),累死了。

  曾光说的,防疫工作人员是我们在关于疫情防控策略的汹汹舆情中,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的一群人,也是很难发出声音的一群人,甚至发一句声音就会遭遇舆论攻击的一些人。

  曾经在2020年,他们还被亲切的称呼为“大白”,上门防疫,有人给送热水,有人给送水果,甚至有人帮忙介绍对象。

  但是到了2022年,大白们成了民众发泄怒气的渠道,动不动就发生殴打、辱骂防疫人员的事件发生。

  但很少人意识到,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父母儿女,他们希望有正常的休息和生活,而且他们已经超负荷运行了两年。

  防疫人员来源很杂,有招募、有自愿、有委派、有抽调等;构成也复杂,有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物业人员、保安、警察、司法人员等。

  但你问这些人的感受,恐怕所有人都会回答一个字:累。

  最近,浙江宣传公众号发了一篇《“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一天之内阅读量达到1528万,有32463条读者留言,其中不乏来自防疫一线的真实声音。在知乎的防疫人员的话题下,也有很多人留言。

  有人说:我是疫情防控定点医院一线抗疫医务工作者的家属,抗疫三年来,抗疫医务人员及其家庭承受的心酸和硬抗下来的苦,可能我们是最清楚的,真的很难,真的很苦。

  近期看到社会上对医务工作者的付出产生了质疑的声音,真的特别心酸,我爱人哭了一天,她一度怀疑抛下家庭幼儿的三年,没日没夜戴着N95穿着隔离衣穿梭在医院的三年,值不值得。

  有人说:作为一名社工,我感触颇深,数据重复核查,没有问题的人员也要核查,不仅造成基层工作量大,还严重影响群众出行,有时半夜打电话还会打扰他人休息,碰到理解的还好,不理解的一顿骂挂电话,很无奈。

  有人说:四五月份我在上海为公寓里282个住客做防疫工作,吃喝统计订餐搬饭发饭,热饭,烧开水送热水,消毒,组织做核酸,发抗原,统计抗原结果,抗着20L的消毒箱消毒。

  做事的工作人员差不多就我一个人,我消耗我的体力精力,凭借着责任心和爱心去认真做这些事,得来的却是质疑谩骂撒气。

  可以看得出来,两年多来,防疫人员已经疲惫不堪,事实上,已经有很多防疫人员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2021年11月12日夜里,辽宁省大连民警刘秋利因突发疾病牺牲。从2020年初开始,刘秋利就冲在抗疫最前线,核查流调信息,他最多一天打了近300个电话,还要参与人员转移、维持秩序、录入信息、配送物资等工作,经常一天下来累到虚脱。

  2022年4月12日,54岁的上海市防疫救护队队员曹金生突然倒地,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死于繁重的工作和过度疲劳

  边境防疫压力最大的云南,有41位民辅警因公牺牲。

更残酷的是,我们不知道在疫情无休止的情况下,这种牺牲还会持续多久,下一个倒下的是谁?

  防疫人员不是圣人,以往我们还可以用行政命令去强制、用党性去感化,但以后随着防疫压力的增大和后勤保障的弱化(财政没钱了),这些防疫人员不计报酬的超负荷劳动,又能坚持多久?

政策再好,当基层没有执行力量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三、老百姓难以为继

  幸福总是相似的,但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防疫人员很辛苦,同样老百姓的生活也很难保障。

  曾经网上有一个视频,重庆一个80多岁的老大爷,大冬天还要出来卖糖葫芦。

  他说:“一个人生活,不出来赚钱吃什么呢?一天能赚一二十元,晚上十一点才回家,下个面条,煮个粥,就是晚饭了。”

  现在重庆疫情,这位老大爷可能也无法出来卖糖葫芦了,也许社区能给他发点米面粮油,但能一直给他发下去吗?

  前不久爆火的一个外卖小哥张军,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跑了16个小时,中途只吃了1顿饭,一天送了65单,一单3.5元,除掉就餐吃饭的钱,一天工作16个小时,不到200块钱。

  还有个单亲妈妈说,以前她会出去夜市街摆摊,做点小买卖,赚点生活费之类,现在,她和孩子只能待在出租房里。真的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出去工作赚点生活费,否则要活不下去。

  这个老人、这个外卖员、这个单亲妈妈,其实都是中国底层艰难谋生的一个缩影,如果没有每天挣的一点钱,可能连房租水电都无法交。

  封控后,商场关门、饭馆歇业、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老百姓居家,人可以不动,但房租、水电、煤气、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都没法暂停。

事实上,不仅是底层,中产的日子也不好过。

  空姐,以往我们认知中的高收入群体,因为航空业普遍不景气,每月也就基本工资,两三千块钱。

  大厂员工,在前几年可能非常风光,但眼下也只能拼命内卷,避免被裁员。

更严重的是中国家庭的负债率。

  中国老一辈的理财观念是爱存款、怕欠债,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让借贷变得容易,年轻一代普遍愿意用花呗、白条之类的贷款工具,再加上2016年那波房价大上涨,无数人为了不管是自住也好、投资也好,纷纷贷款买房,这就带来中国家庭负债率大大增加。

1996年的时候,国内家庭负债率仅为3%,然而在2019年的时候,已经高达了55%不难看出,我国的家庭负债率连年走高,甚至超越了一众经济发达的国家。有资料显示,国内有近90%的90后身背债务,人均负债达到12.7万元。

  如果是经济上行的时候,这种负债是好事,但一旦出现经济下行,这些负债就会成为炸弹。

  毕竟城市可以静默,社会可以停摆,但房贷停不下来。

有没有人想过,如果这些人因为疫情无法还款,会带来什么后果?

  为了偿还贷款,只能卖房还款,但卖房的人多了,房价自然要跌,而当前的形势下,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不好,担心收入不稳定,所以不敢借钱买房,就算现在各地都出台了稳楼市的政策,但楼市并没有太明显的起色。

  毕竟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是没有多少“刚需”的。

  贷款还不起,卖又卖不掉,结果就是系统性风险,截至目前,我国断供房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万套,要知道该数据在2017年时,还只有9千套,2018年也才2万套。在短短几年之内,“断供房”增加了上百倍。

  更惨的是哪怕断供后被法拍,资不抵债的话还是要偿还银行贷款,那么这些悲惨的人,又做错了什么呢?

所以对他们而言,染病不可怕,但封控后没有收入的日子最可怕,你再跟他们讲防疫大局,是有利于全民健康的,他们完全可以理解,但理解又有什么用呢?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么?

  这个时候,只要境外势力稍微煽风点火,舆论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造成政府和民众双输的局面。

四、躺平会好吗?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现在的防疫工作,已经走到了面临空前的压力与考验的时刻,财政承受不了,经济承受不了,防疫人员承受不了,民众更承受不了。

  所以,国家一直在进行防疫政策调整,从2022年第9版到20条,其实一直在对防疫政策进行优化,希望一边逐步放开与世界接轨,一边防疫,尽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这是一条最符合中国实际的最稳妥的道路,但偏偏有人等不及,在最近闹出这么多事情来。

  他们最诱人的画饼就是:如果把防疫改为彻底躺平,一切就会回归正常,就会岁月静好!

  画饼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事实上,如果从当前模式切换到激进躺平,只会进入一个更加困难的模式。

如果躺平,第一个受冲击的,肯定会是医疗系统。

  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的医疗资源是远远高于中国的,今年中国每千人口的医疗床位数6.7张,而2020年,韩国12.65张,日本12.63张,德国7.82张;2020年,我国每10万人ICU床位4.5张,德国28.2张,美国21.6张,法国16.4张,日本13.8张,全球平均10张。

  尽管如此,西方国家的医疗资源仍然被新冠带来的病患潮给挤兑了,今年年初,新冠重症患者占用了美国ICU总容量的32.7%,每10万人ICU床位约7张被新冠重症患者挤占,已超过我国每10万人ICU床位数总量。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显示,美国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较上一年缩短1.5岁,而少数族裔美国人2021年人均预期寿命缩短了3岁。

  如果中国选择躺平,那么按照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老人和小孩肯定首当其冲。

  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少儿人口超过2.5亿,而中国60-69、70-79、80岁以上的老人未接种过疫苗的,有2264万、1616万、1400万。

  有人说新冠是大号流感,但如果是一个老人得了,在有并发症和基础病的情况下,还会是大号流感吗?所以必然要到医院就医。

  这样就麻烦了,中国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需要,在医疗体系被击穿的情况下,想象一下那是什么场景吧,医院爆满,医护短缺、氧气瓶和呼吸机以及ICU全部用光,重症患者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

  当年的武汉,是靠全国抽调医护人员才挺过来,而当这种情况在全国发生时,又能从哪抽调医护人员呢?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石家庄被很多舆论吹捧成了“躺平先行者”,我们只需要搜索关键词“石家庄医院”,不少网友都在反映近日石家庄就医困难的情况。

  就算医疗资源够,那么也会面临第二个问题,治疗过程中,会不会发生院内感染?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医务人员几乎肯定是第一波被大规模感染的,不仅仅是呼吸科,而是所有科室的医生都逃不掉感染一遍。

  那么医生感染后,是上班还是不上班?

  上班的话,肿瘤科、老年病科、透析室那些非新冠的重症病员,被医生传染后,会不会病情恶化而死亡?

  如果你的父母被阳性的医生传染后去世了,你会不会要求医院负责?

  如果你的孩子本来看个眼睛,结果被医生感染新冠了,你会不会索要赔偿?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医院一般不会让感染的医生上班,可全国的医生就那么多,医护人员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培养出来,培养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当医院发生医生大规模感染的情况,关停有些科室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但这样的话,本来就不充足的医疗资源就会更加紧张,造成更严重的医疗挤兑,出现大批人到医院但看不上病的情况。

  到时候,会有多少人抱着孩子在医院大喊大叫?会有多少人跪下求医院?会有多少人愤而拿刀砍向已经精疲力尽的医生?

  医院能怎么办?医院也很为难啊!

  很多人总是拿新加坡和香港的数据说事,但新加坡和香港是什么地方?医院数量,医护人员数量都相对比较好,但是如果全面躺平后,请问全国有多少个像香港和新加坡这样的医疗条件?

  医疗条件不足的二线、三线、四线城镇,可能要在新加坡香港数据的基础上要升几倍,也许才是真正的死亡率。

  如果全国突然躺平,结果会如何?医院会一家一家发生院感,重症病人(不仅仅是新冠重症病人)在反复感染或者医院停摆后全部去世,大批人员看不上病,也只能在家里默默死去。

其次受冲击的是经济。

  很多人把当前的经济困难,归咎于疫情的防控,事实上,现在全球的经济都不太好,经济不好并不是防控造成的。

  我们可以看看最早躺平的英国,2022年以来,英国CPI持续上涨,7月达到10.1%,创1982年2月以来新高,随后约翰逊下台换了特拉斯上台,但干了几十天又被赶下台,又换了一个首相。

  据预测,明年1月英国通胀率或将达到18.6%。通货膨胀难以遏制,英国经济或面临长期衰退。

  再看美国,当前美国CPI同比已经见顶回落,但风险仍未解除,经济衰退,需求快速回落,商品价格和通胀预期下滑更快,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企业破产潮出现,美国CPI同比快速下滑。2023年美国通胀走势更可能是深度衰退模式下的超预期路径,下半年或将面临通缩风险。

  那么中国呢?

  先看第一产业。

  中国农业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因为农民很少发声,不会天天写小作文,所以他们才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农村唯一一点医疗力量,可能就是村里的卫生所了,基本不具备中重症救护能力。

  如果农村爆发大规模感染,庄稼谁来种?谁来施肥和浇水?谁来收割?中国一夜之间就会面临无饭可吃的局面。

  现在嚷嚷躺平的是在吃饱了基础上嚷嚷的,如果有一天吃不上饭了,还有没有力气嚷嚷?

  再看第二产业。

  中国是世界工厂,国民经济基本上都依附在这个世界工厂之上,而制造业有个特点,人员密集、空间密闭,无法居家办公。

  所以,只要感染,就会大面积传播,造成群体感染,到时候会怎么样?按照躺平派的想象,工人们会一边发烧咳嗽一边坚持工作,继续努力生产。

  但现实并不是,富士康就是个例子。

  当富士康开始大规模感染时,无数工人哪怕用脚投票,也要拎着行李箱步行上百公里回家。

  毕竟,没人愿意得病,更没人愿意为了这几千块钱的工资,而冒着感染新冠后遗症的风险。

  就算工厂管得好,后勤保障好,不让感染者上班,而是给予带薪假,那工人也要休息1周以上才能上班,这样的话生产效率就会直线下降。

  毕竟制造业是依赖产业链的,当产业链此起彼伏闹病假的时候,人始终凑不齐,又该如何?

  中国制造业本来整体利润率并不高,为的就是压低价格获取竞争力,但当生产效率降低的时候,这种竞争力还能不能保持?

  制造业可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如果搞不好,可是要动摇国运的。

  再看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大户,的确受封控影响很大,但在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下,贸然躺平,第三产业并不会变好。

  我们可以看看美国数据,2022年,美国城市内公共交通只恢复了50%,演唱会、电影院只恢复了40%,写真拍摄、游乐园恢复了50-60%,跨境旅行只有疫情前的54%。

  再看看英国,根据咨询公司 Mazars 的一项研究,英国餐饮行业的倒闭数量增加了 60%,在 2021-22 年间有 1,567 家企业破产,高于 2020-21 年的 984 家。结论是“与新冠疫情期间相比,现在餐饮企业破产的速度要快得多。”

  为啥美国和英国都躺平这么久了,服务业还是没恢复呢?

  主要还是他们的老百姓都已经很清楚了,新冠绝对不是大号流感,新冠后遗症更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能不得就不得,能少得几次就少得几次。

  这就促使他们在外出活动的时候,会主动规避一些人员密集场所。

  中国也是一样,如果说在清零时期,大家觉得堂食风险小,还敢偶尔去堂食和逛街的话,那么一躺平,感染风险大大增加,谁还敢去堂食和逛街?

  所以结局很可能就是躺平了,没人管了,但也没人上门的情况。

第三受冲击的自然是国家安全。

  我们发现,拜登上任以来,相比特朗普,对抗中国的措施不是那么激烈了,但更加阴险。

  也许,现在美国打贸易牌、科技牌、芯片牌哪怕台湾牌,都无法收到预期效果,但如果中国真的上了美国的当选择躺平,那么美国有一万种方法来在中国内部制造矛盾。

  动态清零清到现在,全国死了几个人?已经闹得沸反盈天,群情汹涌。

  一旦中国躺平,面对超量死亡的时候,信不信那些写小作文抨击动态清零策略的人,会立马制造出更多的小作文,抨击中国漠视人命?

  不要低估这种危险性,当前喊躺平的,也不过是一少部分人,尚且能被美国煽动起如此大声浪,如果一旦躺平,社会秩序混乱、制造业停摆、老年人大量死亡的时候,这些势力就能裹挟起民意,掀起足以颠覆社会稳定的滔天巨浪。

  想想如今的躺平与清零之争,从一个学术问题发展到今天的造成社会撕裂的问题,不就是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吗?

一个处心积虑遏制中国发展的国家,会那么好心去劝中国躺平吗?

  一旦中国被民意所逼,躺平后又应对不利,那么美国通过贸易战、经济战甚至军事威胁都无法达到的遏制中国的目标,就可以轻松实现了,彻底断送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进程。

  所以,之所以有人感觉躺平后一切都会好起来,完全是没有经历过躺平后的毒打。

五、优化,不是躺平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防疫政策已经到了不改变不行的地步了,而国家近期也的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政策进行优化,而且优化速度逐渐加快。

  但是要注意,这是优化,是小步快走,不是躺平。

  因为中国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会做西方国家那种漠视人命的撒手不管的事。

  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仔细研究一下二十条和最近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发现核心并不是很多人炒作的“不封控不核酸”,而是后面那些真正在为疫情冲击做准备的工作。

  在国家20条发布之后,国家又发了4个文件,我们看看名字就会发现,涉及核酸检测、风险区划定及管控、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居家健康监测四个方面,要求更细化,这也是防疫在目前病毒特征下在经济与民生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思路体现。

  总的来说,国家是想通过小步快走的方法,逐渐改变防疫策略,用空间来换时间,为中国争取多一点准备的时间,避免“发卡弯”带来的冲击。

  国家的认知很清楚,当前的防控策略从国家整体上看,是利大于弊的,否则中国何苦花着钱、费着人、挨着骂去搞疫情防控呢?

  而如果病毒的致死率下降到像流感那样可以承受的地步,那么中国选择放开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躺平,而是有序、可控地放开,中国要控制住放开的节奏,尽量拉平感染量和致死量的曲线,避免因为放开造成各种次生灾害,尽可能的少死一点人。

  而这个少死的人,可能是你的父母,可能是你的孩子,也可能是你自己。

  国家都做到这个地步了,为什么有人一刻也等不了,反而希望中国在最危险的冬天躺平,让中国几年的努力功亏一篑呢?!

浙江宣传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光羡慕西方国家的自在与狂欢,却忽视了他们付出的惨痛代价,是选择性遗忘;脱离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谈疫情的“控”与“放”,都是空想性命题。

  如果把疫情比作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为了抵达对岸,有的国家选择赤膊下水、优胜劣汰,默许一些人成为牺牲品;而中国选择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尽可能用一艘大船让所有人获得求生机会。

  当大船正艰难而逐渐靠向对岸驶去时,如果盲目羡慕那些已经登陆上岸的游泳过河者,不再齐心协力划船而选择冒然跳船,之前许多付出就有可能功亏一篑。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时刻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向左向右与向后都是阻力重重都是刀山火海.

作为普通人,最重要的就是相信国家,支持国家的决策不添乱,同时做好自身防疫措施,与国家同舟共济,一起把最难闯但又不得不闯的难关,一起闯过去!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