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座从未结缘的城市;一座骤然间闯入心扉的城市;一座有着铿锵玫瑰的城市;一座将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的城市。
孩提时期,我知道中国有八大城市: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我有点替南京抱不平:当时的南京有150万人口,而西安是130万,为何南京榜上无名?这个悬念作为一个未解之谜保留下来。后来看到过一个资料:说是八大城市实际上是蒋介石封的,他想在六十年代反攻大陆,计划轰炸的八个城市,由于南京曾是他的老巢,怀有旧情,故而放弃。真假不论,这是我第一次对南京产生印象。
大串联时期,1966年10月18日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回来后一发而不可收,搞了一个庞大的计划,组织了几个同学先是西行,从西安折向南,沿云贵川经京广线返回。结果到西安计划即夭折——去重庆的车票已经办好,就是上不去车,十四岁的小孩,哪挤得过那些大哥大姐们,只好打道回府。
第二套计划是,沿京广线南下,从湖南折向东,经沪宁杭回来。从两次计划可以看出,本人不喜欢走回头路。车到武汉,又走不动了,在武汉停三天,随便坐上一列车,倒头大睡,早上黎明时,看到窗外是郑州。也没有出站,在站内爬上一列去上海的76次快车,路过南京时,当时的长江大桥还未建成,从浦口渡江,将火车分为三截,一截一截的推到渡轮上。这是第一次看到南京;第一次见到这么宏大的场面;第一次知道轮船可以载火车。
到了上海。此时已是11月份,天气渐冷。在上海,办的离沪车票是半月之后。在上海待了半月,看到了一则中央通知:停止串联。回程要路过南京,这么一个难逢的时机,错过?不甘心。在上海曾看到过一个雨花台遭阶级敌人破坏的传单,对,就以此为理由,到南京下车。
在接待站诉说了“理由”,很顺利。在长乐路住了三天,一个机械厂内。到了雨花台,瞻仰了烈士陵园。在接待站,发给了一幅南京交通路线图,至今还保存着。
第二次到南京,是10年之后了。1977年,我已经是位久经锻炼的车夫,开着“依发”卡车到南京送货,卸货后是空车,何不趁此机会游玩?恰巧同住旅社的两位徐州人也有此意,第二天,他俩免费乘车,长江大桥、中山陵、雨花台、梅园新村、伪总统府、玄武湖,开车转遍了南京;还专门围着市区兜了一大圈。
第三次,1992年,到黄山参加淮海经济区卫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路过南京,逗留一天。这三次代表了三个年龄时段。三次去南京,没有结识一个南京人。
时空跨越了21年,这一次,我没有去南京,却结识了南京的一群铿锵玫瑰。这是一次政治结缘,是一次志同道合的结缘,是军旗下的结缘。
2013年8月15日,在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站首发了一篇《在天堂,邓小平见到了毛泽东》,这是一篇不伦不类的文章,政论文不是政论文,电视剧不是电视剧。也难怪,这是本人写作的集大成者,将政论和文学结合成一体的四不像。就是这个四不像,竟然掀起轩然大波,在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站点击量剧增,仅次于当时轰动一时的XXX案件,位居第二。各类评论也接踵而至,在众多赞美之声的大合唱中,也夹杂着几许不和谐的、但是正常的和弦。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九集之后,一夜之间,狂风骤至,本文在红歌会上的全部灰飞烟灭;凤凰论坛、中华论坛扫荡得寸草不留;西祠胡同是残缺不全,唯有口粮田网站,九集俱在,但后来此网遭到了灭顶之灾;其他诸如搜狐、网易、新浪、和讯等等网站,未赶尽杀绝,留有活口。
风暴过去之后,翻检一片狼藉的百度,竟然还有百多条的真迹。在迷茫之中,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听到了一曲悠扬的小夜曲。那是在西祠的阅海观潮,一位纵览CQ,他挺身而出的评论,仿佛一道霹雳。我按图索骥走进他的角落,竟然发现,不是“他”,而是“她”。
在她的麾下,聚集着一群巾帼英雄。一位版友的飞语至今难忘,“百度里寻得您好苦”。这里是一个避风的港湾,我可以在这里安营扎寨。还有一位有着七色光彩的霓虹,有着一副顽皮的情调。其实对她的发现更早,当评论如潮水般涌来,全是思想性的;唯有这一篇,“不唐突,不生分,一下就和现实时空连接上了。”从艺术角度进行了分析。这是一位才女。东海是一位大姐,其她都是小妹,还有一位忠实的布尔什维克同志。
而后的五集,全是大姐的功劳。如不是这样,我可能就金盆洗手了;有了这个宁静的港湾,使我得以继续。政治上的绝对融合是不可能的。但,就是这样,大姐以宽容的态度,冒着凛冽的寒风,一步步的向着东方挺进。在无形的空间,在电波构成的网络下,黄河和扬子江,向着同一个目标奔腾。这是一个奇特的时代,那么多的人围着意识形态而纷争,而竟然有那么几位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勇敢走到第一线,投入火热的生活。我知道的,还有青花,道正,天目湖,故乡人,大海。这是一组年逾古稀、或接近古稀的中国人的缩影;她们奏响的是一曲高亢激昂的交响曲;他们是一副曾经肩扛中国的脊梁;他们是一尊刀砍斧凿般的历史群雕。
南京,永难忘记的那个形象(南京序列二)
时隔将近八载,时光虽然抹去了许多的记忆,但一位大姐的形象,却越来越深刻地、清晰的在我的脑海中显现,永难抹去。那是2013年的7月,当我的一篇拙作在网上发表,而后又有了续集,招致了一场风暴。在众多的支持者中,一位“纵览苍穹”逐步的凸现出来,成为了我有力的支持者。这就是西祠胡同阅海观澜的版主,在尔后的探讨中,我才知道她不是须眉,而是一位巾帼英雄。她的另一个网名叫做“东海之韵”。
她的家庭,是现代中国的一个缩影。现代中国虽然已经步入了经济社会,但从毛泽东时代走过来的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特别是在这个历史大转折时期,各种思想无不打上环境的烙印。大姐是一位有着包容思想,而同时也有自己独到见解的现代女性;她的妹妹,一位叫做彩虹的调皮女孩,却是一个有着激进思想的超人。而大姐的丈夫,我的那位老兄,是和我的过去一样,标准的布尔什维克。这样一个家庭,经常会发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有时会争论得不可开交。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缩影。
我和大姐谈论得很深,她的一切几乎都告诉了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她虽不是党员,却比一般党员对中国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还有其它。这一切的一切,使我对大姐,这位素昧平生的人,有了亲切的、难以忘怀的记忆。在大姐的朋友圈中,还有一位不能忘怀的“六朝青花”,虽然,她还曾经为我的一首诗闹过误会。她不仅是大姐的闺密,而且还是政治上的志同道合者;而我,则视她为红颜知己。在我那些未有公开发表出来的拙作中,她给出的评价是“篇篇是精品”,虽然有些过誉。我们甚至还有过诗歌方面的唱和往来。这些方面回忆起来,都是甜蜜的。
“蔺草”,是另一位不会忘记的老兄,也是南京人,一位老军人。
还有一位,就是钟源。北京的一位大作家,曾为拙作在网上组织过一次研讨会。也是我的领路人。
历史,虽然像潮水般的退去,却永远冲刷不掉,我对南京的美好回忆。最近,我想循着历史的足迹,找到西祠胡同,找到《阅海观潮》,却突然发现,西祠胡同早在2015年,就被以一元钱的价格,卖掉了。使我失望至极。今天,我想借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站的一角,寻亲探友,能找到她们吗?东海大姐,你好吗?你们那一帮朋友都好吗?过去的邮箱已经打不开了,13598785147,这是我的手机号同时也是微信号,请您联系。我的拙作,虽然在这里发不出来,但是,遵照钟源老师的建议,我没有停步,已经写到了二十八集。你们不知是否又开辟了新的战场?我愿参加你们火热的生活。
请大姐在评论区留言。
东方欲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