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爱并非超验的神秘情感,也非抽象的人性流露,而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物质条件和阶级结构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爱的形式、内容与对象,无不被烙上时代与阶级的鲜明印记。
在阶级社会中,爱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属性。统治阶级宣扬的“普世之爱”往往掩盖着特殊利益。封建时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爱,实质是等级秩序的伦理包装;资产阶级的“博爱”口号,在资本逻辑面前显露出其虚幻性——当利润达到特定程度,资本甚至会出售绞死自己的绳索。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犀利指出,阶级社会中的婚姻往往是一种经济政治联盟,爱情常沦为财产关系的附庸。鲁迅笔下“贾府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的生动比喻,正是对爱情阶级性的深刻揭示。
爱的情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人们只能在既定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中活动,爱的意识终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农耕文明中“男耕女织”产生的相濡以沫,与工业时代流水线上异化劳动对情感的扭曲,无不印证着生产方式对情感形态的塑造。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消费主义将爱商品化、符号化,爱情被简化为鲜花、钻石与豪宅的交换,这恰恰证明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非爱的虚无主义者,而是要求揭开被神秘化的情感面纱,认识到真正人类之爱的实现条件。无产阶级的爱情观,追求的是摆脱物役、相互尊重与共同发展的同志关系。这种爱要求打破有产者的财产逻辑,在消灭阶级压迫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真诚情感的解放。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主义运动就是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其中也包括革新被旧有生产关系扭曲的情感模式。
毛主席曾说过:“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句话启示我们要以批判性眼光审视一切被自然化、永恒化的情感表述。认清爱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并非否定人类真挚情感的价值,而是为了剥去遮蔽在爱之上的意识形态迷雾,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中,为实现更广泛、更真实的人类之爱创造前提条件。唯有在消灭剥削、压迫和异化的未来社会,人类才能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经济平等,以及“自由人联合体”中情感交往的真正自由——那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人类之爱。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