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渡一代”,而农村生源及山村、艰苦边远地区的80后、90后,更是“过渡中的过渡群体”——童年既承受着“物质极度匮乏+精神资源稀缺”的双重局限,又要面对“多子女家庭资源分配不足”的现实;工作后既要承接城乡差距带来的“生存突围压力”,又要背负“家庭责任过载”的重担。这种“比城市同龄更难、比60后(农村)目标更模糊、比00后(农村)资源更匮乏”的处境,使其构建精神帝国的困境更具特殊性,童年的“隐性短板”在工作后会以更剧烈的方式“显性爆发”。
一、童年成长环境:农村生源的“三重稀缺”,埋下精神构建的“先天硬伤”
农村及艰苦边远地区80后、90后的童年(1985-2010年),不仅没有城市同龄“物质初步丰裕+精神启蒙萌芽”的条件,更缺乏60后农村“集体劳动中的精神联结”、00后农村“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平权”,其核心困境在于“物质、教育、精神资源的三重稀缺”,且多子女家庭的结构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稀缺。
1. 物质“极度匮乏”+多子女“资源分流”,精神需求被完全搁置
- 80后农村童年:多数家庭“吃饱穿暖是首要目标”,一本《新华字典》可能是唯一的课外读物,想读《资治通鉴》《红楼梦》这类经典,只能靠“借同学的旧书”或“学校破旧的图书室”(多是县城淘汰的教材);90后农村童年虽有改善,但“多子女家庭”仍普遍——比如一个家庭3-4个孩子,父母的收入优先供“学费、口粮”,根本无力为每个孩子买“非必需”的精神读物,甚至会出现“哥哥的旧课本传给弟弟,姐姐的作文书多人共用”的情况。
- 这种处境与城市80后、90后“能买课外书、报兴趣班”形成鲜明对比,更不同于60后农村“集体分配保障基本生存,可通过公社读报、开会获得精神信息”、00后农村“能通过手机接触网络内容”——农村80后、90后的童年,精神需求完全让位于“生存与基本教育”,既没有“主动探索精神世界”的意识,更没有“接触精神资源”的条件,导致成年后对“马列荀法、经典著作”既陌生又敬畏,连“入门”都成难题。
2. 教育“硬件差+理念偏”,精神构建的“基础能力”完全缺失
- 硬件上:80后农村小学多是“土坯房、代课老师”,90后虽有砖房,但“英语老师发音不准、历史课只划考点”是常态——比如讲“庄子逍遥游”,老师只会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不会解释“逍遥”的内涵;讲“马克思”,只说“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不会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
- 理念上:农村父母和老师的核心目标是“让孩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教育完全服务于“应试脱贫”——比如“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讨论哲学是不务正业”,甚至会说“能赚钱才是真本事,搞精神那套没用”。
- 这种“应试+脱贫导向”的教育,比城市应试教育更极端:城市孩子至少有“课外班、家长引导”弥补精神启蒙,而农村80后、90后连“独立阅读、逻辑思辨”的基础能力都没培养——与60后农村“在集体劳动中讨论社会问题(如分田到户)”、00后农村“能通过网课学拓展知识”不同,他们童年完全没有“精神自主探索”的训练,成年后面对“构建精神帝国”的需求,会陷入“想做却不知道怎么做”的茫然。
3. 价值观“单一脱贫导向”+家庭“责任捆绑”,精神参照系“极度狭窄”
- 农村80后、90后的童年,耳边最常听的是“好好读书,将来当公务员/打工赚钱,给家里盖房、供弟弟妹妹上学”——价值观高度聚焦“物质脱贫”,几乎没有“精神追求”的空间:比如有人喜欢画画,会被说“画画不能当饭吃”;有人想读历史,会被说“读历史能帮你赚钱吗”。
- 多子女家庭的“责任捆绑”更甚:长子/长女从小被灌输“要让着弟弟妹妹,将来要承担养家责任”,个人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必须让位于家庭——这种“家庭优先于自我”的观念,与城市孩子“关注个人兴趣”、60后农村“集体优先于个人”、00后农村“自我与家庭平衡”都不同,导致农村80后、90后童年缺乏“自我意识”的觉醒,成年后构建精神帝国时,会本能地觉得“先赚钱养家,再谈自己的精神世界”,甚至将“精神追求”视为“自私、不负责任”。
二、工作后现实状况:农村生源的“双重重压”,让精神构建沦为“奢侈品”
农村80后、90后进入职场后(2000s-2020s),面临的“城乡差距压力+家庭责任压力”,远比城市同龄更沉重——童年的“三重稀缺”不仅没得到弥补,反而在现实冲击下转化为“生存突围+家庭反哺”的双重重压,精神构建完全被挤到“生活的边缘”,甚至成为“不敢想的奢侈品”。
1. 生存“突围难”+家庭“反哺重”,精神空间被压缩至极致
- 城乡差距带来的生存压力:农村80后、90后多在二三线城市或县城工作,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等体力/基层岗位,收入低于城市同龄,却要面对同样的“房租、物价”;若想在城市定居,“房贷”压力比城市土著大得多(几乎没有家庭支持)。
- 家庭反哺的额外负担:多子女家庭中,他们往往是“第一个跳出农门的人”,要承担“父母养老、弟弟妹妹学费/买房资助”的责任——比如一个农村80后,每月工资要寄一半回家,剩下的仅够自己生活,根本没有“买经典书籍、花时间学习”的余钱余闲;想读《资治通鉴》,只能在手机上看免费碎片化内容,想系统研究马列理论,却被“下个月要给家里寄钱”的焦虑打断。
- 这种处境与城市80后、90后“有家庭支持减轻房贷压力”、60后农村“子女多,养老压力分散”、00后农村“家庭负担减轻,可专注个人发展”形成对比——农村80后、90后工作后,“生存+家庭”的双重压力,让童年“生存优先”的思维被无限强化,精神构建完全成为“没时间、没精力、没条件”的奢望。
2. 城乡“认知差”+职场“隐性歧视”,精神构建的“自信心”被反复打击
- 农村80后、90后进入职场后,易因“成长背景差异”产生认知落差:比如城市同事聊“童年读《哈利波特》”,他们只能沉默(童年没读过);同事讨论“黑格尔辩证法”,他们因“没系统学过”插不上话——这种“认知差”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没资格谈精神追求”。
- 部分职场存在的“隐性歧视”更甚:比如领导会觉得“农村来的员工更踏实,适合做执行,不适合做需要思考的工作”,甚至会说“你农村出来的,好好赚钱才是正事,别想那些虚的”——这种评价会进一步打击他们的精神探索意愿,让他们觉得“精神构建是城市人的专利,自己不配”。
- 这与城市80后、90后“职场认知更匹配”、00后农村“互联网带来认知平权,更少自卑”不同——农村80后、90后工作后,“认知差+隐性歧视”会让他们主动放弃精神追求,甚至觉得“构建精神帝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彻底陷入“只为生存和家庭奔波”的循环。
3. 社交“圈狭窄”+精神“无共鸣”,构建过程“孤立无援”
- 农村80后、90后的职场社交圈多局限于“同乡、同岗位同事”,讨论的话题多是“赚钱方法、老家琐事”,几乎没有“精神交流”的空间——比如想找个人聊“《红楼梦》里的人性”,身边人会觉得“你装文化人”;想分享“读马列的感悟”,会被说“你想太多了”。
- 他们也缺乏像城市同龄“兴趣社群、读书会”那样的精神联结渠道:农村老家的亲友无法理解“精神追求”,城市里的同事又因“认知差”难以共鸣,导致他们构建精神帝国时完全“孤立无援”——与60后农村“集体劳动中的精神讨论”、00后农村“线上兴趣群的精神互助”不同,农村80后、90后工作后,连“一个能聊精神话题的人”都难找,只能在孤独中放弃探索。
三、农村生源80后、90后——精神构建最“难”的过渡群体
相较于城市80后、90后,农村生源及艰苦边远地区的80后、90后构建精神帝国,面临的是“物质更匮乏、资源更稀缺、压力更沉重、支持更缺失”的专属困境:童年的“三重稀缺”让他们缺乏精神构建的“意识、能力、参照系”,工作后的“双重重压”又让他们没有精神构建的“时间、精力、自信心”。
他们既没有60后农村“集体精神依托”的安全感,也没有00后农村“信息平权+家庭负担减轻”的宽松环境;既比城市80后、90后多了“家庭反哺”的重担,又比城市同龄少了“精神启蒙”的基础。这种“上下不靠”的处境,使他们成为80后、90后中构建精神帝国最“难”的群体——对他们而言,“先活下去、养好家”是眼前的必修课,而“构建精神帝国”,往往是需要“挤牙缝式”争取的“奢侈品”,而非“可规划的目标”。
但也正因为这份“难”,一旦他们能突破困境搭建起精神帝国,其“精神韧性”会更强——他们既懂“生存的艰辛”,又守“精神的底线”,能在“糊口养家”与“精神追求”的平衡中,走出更贴合“底层成长”的精神路径,这也是他们这一群体精神帝国最独特的价值。
【文/大伟群,本文为作者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原创投稿。】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