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黄汉权: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2024-06-04 10:29:58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黄汉权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jpg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核心标志、核心要素、形成规律以及实现路径等重要问题,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发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机发明和电气应用,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突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肇始于划时代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人类社会由此从农业社会递次步入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从历史经验看,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四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应,五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和应用为重要标志,以包括算力、算法、网络通信在内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和核心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具有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交叉融合以及技术迭代加快、创新周期缩短等特征。伴随群体性技术的整体性突破,势必引起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给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进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通过“技术—要素—产业”链条传导,最终形成新的生产力质态。

2.jpg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正在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2024年5月24日,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开幕。图为当日峰会现场体验区的超仿生人形机器人“小柒”在向观众致意。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中,引起它们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作用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分析框架,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劳动者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创新型人才、战略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就是一句空话。从劳动资料看,由颠覆性技术带来的生产工具变革往往是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更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工具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劳动对象看,数字资源、虚拟空间、生物基因、微观粒子等都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大大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源头创新、跨界融合、多点突破的新趋势,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新技术赋能和催化下,实现优化组合和更高效率的配置,进而为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必要条件。

  从实践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大力推动生产力迭代发展和质的跃升。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技术新突破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要素新组合方面,在我国,技术、资金、人才、劳动力、数据、土地、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日益实现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特别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极大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在产业新形态方面,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具有时代标志和时代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熟。在培育新型劳动者方面,我们致力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优化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全球人才高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全面看待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条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历史性交汇,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我国推动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根本就在于我们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宝贵的经验,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具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可靠保障。我们显著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正是依靠这一优势,我们一次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突破,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当前,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效协同攻关,亟须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有力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显著提升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不断提升的科技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创新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2.64%,超过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在建和运行57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79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0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376家。科技创新在众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深空探测项目成功实施,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5G网络运用全球领先。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载体。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的新产业持续壮大。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5%提高到13%以上。同时,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体系完整,既为孕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配套支撑。比如,围绕锂离子蓄电池,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电解液、隔膜、电芯,再到下游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储能电站应用,上中下游集群共生、联动发展,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彰显,也正是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才更具竞争力。

3.jpg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出实招,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为2024年5月11日,内蒙古包头市一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摄】

  海量数据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撑。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们每日的生产生活消费活动都会产生大量数据,消费电子、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直接催生社交媒体、移动出行、数字医疗等产业爆发式增长。我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机器设备台(套)数存量也是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占世界1/3,有力支撑了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兴起。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超32ZB。这些场景形成的海量数据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供给。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需求空间。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营主体超过1.8亿户,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在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市场销售上形成良性互动,庞大国内市场成为“新三样”技术迭代、产品升级、走向国际的关键支撑,2023年“新三样”产品出口值合计超过万亿元。同时,中国巨量市场需求持续吸引全球的新技术新产品,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强大引力场。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是依托庞大的中国市场,快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有效降低成本,加速技术迭代,成为其全球最大的智能工厂。

  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主动性的因素。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提高到635万人年,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过发达国家理工科毕业生总和。2023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球首位,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人才队伍。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大力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效整合科技资源协同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制造、脑科学、深空深海等前沿领域,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实现新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跨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4.jpg

  【近年来,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2024年4月12日,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特种玻璃企业的工人在展示一款用于航天领域的玻璃产品。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各异,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种模式。传统产业同样蕴含新质生产力,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抛弃传统产业,要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达地区的科研机构密集、人才数量多、科技实力雄厚,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供给能力。其他地区要突出优势特色,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放在应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使之脱胎换骨,焕发新活力。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关键靠科技。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健全有利于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如何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发展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造就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求是网”,原刊于《求是》2024年第11期)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