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初夏,在当年刘玄德“三顾茅庐”的所在地湖北省襄樊市采访,听说该市“再就业工程”搞得有声有色,且又成绩显著: 3年来,累计对4.5万名失业、下岗职工进行了转行、转岗培训,使52372名失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85%。
记者捷足先蹬。当问起他们的“秘诀”时,市再就业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劳动局副局长陶礼璠说:“‘秘诀’谈不上,但为失业、下岗职工着想,这是我们份内的事。”说完,闭拢了嘴唇,从他那有些严峻的表情中,分明觉察到,这个市也经历了这样的阵痛——
下岗没商量
襄樊市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靠科技崛起的明星城市。拥有轻纺、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医药、建材等60个门类,180多个行业。尤其是万人以上的军工企业,就有12家。中国第三座汽车城,已在这里建成投成。全市共有150多个科研机构,10万余人的科技队伍。现有企业2814户,职工总数为500329人。其中国有企业1504户,职工人数为319697人;集体企业1208户,职工人数为126571 人。1978 年以来,全市共创“省优、部优、国优"产品达800多个。这些产品,有的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科技精英,还是产业大军,他们凭着对事业的执著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及凭着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以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在“振兴襄樊,鼎足湖北”的战略中,释放出了自己的热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
随着经济体制转移,经济结构调整,有效需求增长趋缓,国企改革深化和科技发展等因素,国企职工不断有人下岗,已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风暴。襄樊市也不例外。1995年,全市共有失业下岗职工32830人,其中市属企业10693人; 1996年,增加利40808人,其中市属企业12708 人; 1997 年,进一步增加到8614人,其中市属企业27078人。
面对这痛苦而富有挑战性的转折,襄樊市委、市政府没有乱了阵脚。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先后8次主持召开了四大家领导联席会和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再就业工程;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由劳动、工商、税务、财政、总工会,财委、经委、银行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具体研究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再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托管下岗、失业人员。
“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吃上草。”鉴于这一点,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优惠政策和措施。比如,失业、下岗职工持市政府颁发的《优惠证》,从事个体经营,可缓缴一年增值税和减免两年其他税收;凭《优惠证》,可在劳动部门领取救济金;愿意到外地打工的,凭《优惠证》,可在劳动部门领取务工补助金等等。由于政府重视,各职能部门配合,襄樊市失业、下岗职工的情绪,已由最初的痛苦、浮躁,逐渐趋于冷静平稳了。
对此,襄樊市政府并没有松口气,他们针对失业、下岗职工年龄偏大,女工较多,文化素质差,技术单- -等实际情况,瞄准第三产业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决定免费为失业、下岗职工“充电”。因而,市区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市政府这一重大举措,同担负全市失业、下岗职工培训任务的襄樊市一、二、三技校想法合拍。在这之前,市直三所技校认为,教育部门应主动服务经济建设。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大力发展教育,广大群众全力支持教育,现在,群众困难,政府有压力,我们应主动为政府分忧,替失业、下岗职工着想,这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4月4日是个双休日,市一、二、三技校分别在市区繁华地带:鼓楼商场、襄江商场,开展为失业、下岗职工免费培训宣传活动,并把他们开设的“家用电器维修”、“摩托车维修”、“计算机应用”、“服装裁剪”等10个热门专业张榜公布。
免费培训,受到失业、下岗职工极大欢迎。三所技校都突破了原计划招生,只好许诺,分期分批培训。市二技校原计划招生60人,竟有300多人争相报名。
开课了,针对失业、下岗职工文化程度低且差距大的实际,各校挑选任课教师十分慎重,既考虑深入浅出,讲解生动,又要求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以达到快速传授的最佳效果。市二技校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了2000多元钱,购置了电饭锅、电风扇等供学员实习使用。《家用电器维修》一书,洋洋数十万字,是技校生一个学年的课程,失业、下岗职工要在一个月内熟练地掌握,困难很大,倒不是他们接受能力差,主要是时间不允许。担任执教的二技校教师邱静文,连续苦战了三个夜晚,把其中最精髓的部分摘出,编写了4万字的“乡土教材”,打印成册,免费发给每位学员。
每当旭日临窗,这支奇异的“学员队伍”,骑着单车,三三两两,按时涌进技校大门,坐在教室里一边认真听讲,一边作笔记,那阵势“真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那么专心致志,那么刻苦投入。理论知识,技能“充电”和技校教师的奉献精神,为失业、下岗职工树立了重新创业的信心。原市五金公司女工涂智传,今年已42岁,她在公司里干的是杂活,下岗前,因没一技之长,一直找不到工作。在市二技校参加了一个月的培训后,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女工基本掌握了电风扇、电饭锅、热水器等家用电器的维修方法。现在,她正准备开一个家电维修门市部。下岗职工张海荣,当初他为寻找工作,几乎跑遍了市区所有企业,不是这个单位这个借口,就是那个单位那个理由,就业之梦一直难圆。最后他求爹爹、托奶奶,被市传动设备厂录用。哪知,上班满打满算,只有两个月就下岗了。通过一个月的计算机专业培训,结业考试,他的成绩为优秀。市区三家用人单位闻讯,前来“挖”他,当他手捧着由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统一印制的“襄樊市就业训练结业证书”时,不无自信地说:“过去我找工作,总是人家挑我,现在我可以自己挑人家了。”
初战告捷,襄樊市政府没有陶醉,又实施“分进合击”的战略。于是,荆楚大地上,掀起了新的浪潮——
“上山下乡”又兴起
襄樊市于1983 年地市合并,实行了新的经济运行体制,管辖4县2市(县级) 4个城区。全国第四大河流一汉江,穿城而过。城区四周,群山连绵,丘陵成片,“水泡子”星罗棋布,是发展多种经营最佳去处,也是失业、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的理想选择。
“不在城里等安排,面向山区去练摊。”“不给政府添麻烦,自行创业奔小康。”这是全市失业、下岗职工共同的心声。在市政府大力疏导下,从1996年起,全市共有50000多名失业、下岗职工,跨出城门,涌向山区,开始了创业生涯。夫妻承包山林,父子挖塘养鳖,妯娌种植药材,兄妹拓荒种地,已成为美谈。
1998年10月下旬,年仅30岁的市丝绸厂职工彭勇下岗了。他下岗不失志,决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拓展-一个新的用武之地。他信奉“条条大路通罗马”。
哪搞什么呢?他苦苦思索着。
一天晚上,他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捕捉到一条信息: 家养狐狸可以致富。激动地半宿没有睡着。为慎重起见,翌晨,他就搭上东去的列车,先后到武汉、黄石等地,进行市场调查,认为此“门路”在湖北省还属空白。他马不停蹄,趁热打铁,于1999年1月,与下岗职工常世清、陈芳、曾元顺一起,自筹资金30万元,在襄城区磨基山,租用了5亩丘陵山地,从山东省德州市购回银狐、蓝狐等6个品种150只狐狸,办起了狐狸养殖场。日前,50只小狐狸已经出世,100 只雌狐狸即将分娩,预计年底可发展到800只。仅此一项,就可以获纯利80万元。彭勇等“胃口”很大,他们计划今年投资200万元,租用30亩荒山,增加铂金狐、葡萄狐、大理石狐等品种,同时,引进梅花鹿、山羊等野生动物,形成一一个高山树林养鹿,山坡平地养羊,低洼水塘养鱼,水塘埂上养狐的自然养殖园。
1996年岁末,这对南漳县棉花公司职工方遵宏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日子,夫妻双双下岗了。今后生活咋办?是等政府重新安排就业,还是自谋出路?前思后想,认为还是重返“农门”创大业为上策。九集镇仙观村有个30亩的“水泡子”,3年前,本村回乡知识青年梁思勇拿出全部的积蓄,在这里投放了2000元的鱼苗,原认为到时能抱个“金娃娃”,哪料道,收获季节到了,网网落空。小梁垂头丧气地走了。打这以后,这个“水泡子”一直无人问律。方遵宏看准了这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他自信:只要有科技作保证,就有成功的希望。夫妻俩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筹措36万元资金,于1997年初,买下“水泡子”30年租期,办起了“九仙实验养殖场”。“大兴土木”,新盖了15间猪栏,购进10头猪崽,另购进母猪15头,开发水面20亩,其中鱼苗池5亩,水塘5亩,葡萄园4亩。在养鱼过程中,夫妻俩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投喂,定期化验水质,严格把握鱼儿各个生长环节。春华秋实。19年岁末,光鱼塘这笔收人,纯利就达5万元。今年可望达到10万元。夫妻俩腰包鼓了,不忘同伴的苦衷。今年5月,就吸收了16名下岗职工为他们的“员工”。
带着鏖战的硝烟,襄樊市政府组织专班,对全市国有企业职工岗位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大胆地提出这个口号——
就业,让临时工走开
据初步统计,襄樊市国有企业中,使用的长期临时工和季节临时工达1.2万人,这些临时工月平均工资为500多元。如果把他们清退出去,就可以腾出1.2万个就业岗位。清退临时工,这是襄樊市再就业工程的一场攻坚战。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长期临时工和季节临时工中,要么是市里头头脑脑和各部委局负责人介绍来的,要么是关系单位的“关系人”,要么是本厂“掌刀”的“皇亲国戚”。社会关系十分复杂。而所从事的职业,除少数站岗放哨,收收发发,工作比较轻松外,而大多数人干的是脏、累、苦的活计。具体点说,是正式工不愿干的活。1997 年4月,经市政府圈阅,襄樊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关于清退临时工的通知下发了。
然而,形势并不乐观。全市绝大多数企业的“法人代表,斩断亲情、乡情、友情,不怕丢“乌纱帽”,不怕“穿小鞋”,动了真格,陆续将一些临时工清退,使他们踏上了返乡的路途。但仍有少数企业的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按兵不动”,或由于他们的“婆婆”们说情,拉不下面子,致使清退工作一度受阻。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的同志四处奔波,他们先后到近百家“老大难"单位,现身说教,大道理、小道理讲了几大卡车,终于使清退工作如期结束,再就业工程上空,出现了蔚蓝的天空。襄钢集团公司下岗职工朱开红,重新上岗于冶炼车间。世上流行的-句话:男不进钢厂,女不进纱厂。这钢厂指的就是冶炼车间。活重,一年四季都是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季节度过,8个小时工作下来,浑身上下像水淋一样。在冶炼车间,当问他有什么感受时,他直率地说:“要在以前,这活,打死我都不干。我下岗半年了,倍尝下岗后,生活的艰辛和由此带来的失落感。我现在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只要月月有工资发,再苦再累,心里甜哪!”
陶副局长介绍到这里,美美地吸了一口气,自豪地说,通过我们努力,全市失业、下岗职工,终于实现了战略转移——
走出择业的误区
“饭碗比爱情更重要。”可以说是襄樊市目前许多失业、下岗职工的共识。
往昔,按照旧的择业观念,在第三产业里做活,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掉味”、“掉底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陈旧的就业观念,襄樊市失业、下岗职工,已跟它举行了告别仪式了。1998年3月5日,102 建筑集团公司家政服务中心的一份广告,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广告的题目为:为在岗女工分忧。内容如下:
我们是下岗女工(原在单位做管理工作,并具有中级职称),下岗后,想为在岗姐妹们分担照顾老人、接送孩子、做家务等等,把在岗女工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凡在襄城区居住需要接送孩子的(幼儿园、学前班、残疾儿童),均接到家门口,送进学校门,保证孩子安全,并代办双休日家庭幼儿园以及中小学生午饭。除上述外,如钟点工、家庭保姆、住院护理等等,一切家庭困难均可受理。
我们的宗旨是:低收费,高效率,以诚取信,服务周到。广告一张贴,立即带来轰动效应。据该公司家政服务中心值责人马志红透露,这个家政服务中心开业两个多月,就有200%在岗职工、离退休老干部登门求援,签定家政服务合同。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本公司100多名下岗职工“无米之炊”。
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于“湖北省再就业明星”称号的天韵保健公司经理黄文萍,原是襄樊市毛纺厂挡车工。1995年5月下岗后,她在新华大市场摆小摊,以此维持生活。有一次,她到武汉、广州进货,看到那里的美容院生意火爆。便产生个大胆想法:在市里办一个美容院。消息传开,她不顾亲朋好友、家人的强烈反对,义无反顾地拿着自己挣来的2000元钱,专程到广州一家美容院学习美容技术。出师后,便投资3万元,在市区大华酒楼旁办起了美容院。过硬的专业技术,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广大顾客的信赖,经济效益倍增。日前,她投资50万元,在永安商场副三楼,新建了一个营业面积为416平方米的大型高档美容院,供职的34名员工中,就有22人为下岗职工,员工们月工资均在700元以上。黄文萍富了,不忘回报社会,不忘下岗的姐妹们。两年来,她与襄樊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培训中心联合,免费培训下岗女工达168人,帮助6名下岗女工开办了美容院。
面对再就业工程出现的健康势头,襄樊市政府“首脑”们是欣喜的,但又是清醒的:再就业工程是一项正常的、长期的、艰巨的工作。用该市再就业领导小组组长的话说:“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大‘腾笼换鸟’、跳入农门’、‘退国进民’,实施城市扶贫工程的工作力度,力争使全市的再就业工程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