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齐燕】
2023年4月,河南武陟县一中学发生楼梯踩踏事故致1死5伤,引发社会关注;随后,该县某民办学校常以收赞助费的名义向家长集资结果却卷款跑路一事又被媒体曝光。至2024年年初,河南南阳方城县某民办学校发生火灾致13名学生死亡,这一重大伤亡事故再度引发全网对教育领域问题的关注。
在这些事件发生时,大众的关注重点常常先是受害人现在怎么样了,其次关注这事发生在哪里,很少有人会先注意到这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各路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也一般会隐去学校的名字,要么就是把校名报出来,但不会特意点出这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
但是我们若稍微留心一点,可能会随之产生一些疑问:在公办学校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情况下,为何仍有不少县域家长会把孩子送到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去?县域民办学校又存在哪些潜在风险?
资料图:新华社
一、民办学校的兴衰
民办学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有大量现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建国之后,民办学校曾被全部收归国有,转为公立学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允许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教育,民办学校再次出现,并发展至今。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2004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体现了国家从法律层面保障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努力。
2006年国家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一年是很多地区县域民办学校发展的转折之年。在此之前,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一样收取学费和杂费;在此之后,公办学校不再收取学杂费,不少县域的民办学校生源大量流失,很多学校因此关闭。
笔者曾调研的东部某县,民办教育发展最鼎盛的时候,全县有50多所民办学校;2006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出台后,当年就只剩下6所;再至2019年,仅剩3所。而笔者同样调研过的中部某县,鼎盛时,规模不等的民办学校有200多所;2006年,减至100多所;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稳定在70~80所之间。
民办学校在2006年前之所以能繁荣发展,与当时公办学校学位不足、收费较高有关。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工作持续了十几年,直到九十年代末才基本完成普九目标。在推动普九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区县财政能力不足,没有资金兴建足够的学校,于是就允许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民办教育。
换言之,这些民办学校的出现,缓解了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窘境,其发展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认。此外,当时公办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缴纳的杂费,这笔费用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民办学校相较而言收费更低,因此获得了众多家长的瞩目。
从教育质量上看,客观地说,这一时期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良莠不齐,有少数学校表现突出,但大部分不如公办学校。不过这一时期,教育质量并不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正因如此,自2006年国家加大对县域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新建扩建公办学校,改善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之后,民办学校就失去了最主要的竞争优势。
而在这波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的民办学校,则根据家庭教育需求的转变,及时进行了转型。
资料图:新华社
二、家长为何会送孩子去高收费的民办学校?
县域农村家庭的教育需求在2008、2009年左右开始出现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的需求逐渐变得强烈;二是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开始提高。
这种需求的转变,与农村家庭生计模式的转变有很大关系。
随着打工经济成为农村的普遍趋势,农村家庭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祖辈在家务农,孙辈交给祖辈抚养,留在老家上学。由于老人年纪大、无法很好地照顾孩子——有的老人不敢管教孩子,有的老人则是溺爱孩子——总之,在不少年轻父母看来,老人无法充分承担起管教孩子的教育角色,于是将希望投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
民办学校的投资者敏感地发现了家长的需求变化。
笔者曾调研的一所民办学校,是当地乡镇第一家实行寄宿制的民办学校。当时附近一位村民找到这位校长诉说家里的难处:夫妻两人全部外出务工,老人年纪大无法照顾小孩,希望学校能为孩子提供食宿,并在放学后继续照料孩子,指导孩子学习,家长也愿意为此多出钱。这顿倾诉给了这位校长很大的触动,后来陆续有其他家长也提出类似诉求,于是这位校长在2009年将自己所办的小学改为寄宿制。
寄宿制小学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周边的家长,生源从附近的四、五个村庄扩展到周边的八、九个。学校还配套建了食堂,购买了校车,减轻了家长的接送负担——在县城打工的家长因此可以有一天相对完整的工作时间。
与此同时,民办学校也开始重视学校教育质量——更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成绩。
打工经济深深地改变了家长们的观念,让家长们意识到知识和学历的重要性,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期待随之提升。寄宿制延长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学习时间进而增加——学校普遍设有晚自习,小学一般是到晚上七、八点结束,初中阶段则至八、九点,由老师监督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安排效果显著,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颇得家长的认可。
而同一时期的县域公办学校,大部分地区只在初中阶段建立寄宿制学校,小学阶段仍是学生走读为主(在部分地广人稀或地形崎岖的区县,会有一些公办寄宿制小学)。因为建设寄宿制学校需要一系列新的配套设施,对于财政能力较为薄弱的中西部县级政府来说存在一定的压力。且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有一定的周期,在公办学校从非寄宿制转变为寄宿制的这段时间里,家长可能就会考虑将孩子转到民办学校。
三、规范民办学校发展的必要性
民办学校既承担了部分家庭的教育功能,也承担了一部分家庭的抚育功能,为农村家长放心外出务工提供支持。因此,在笔者调研的很多外出务工大县,民办学校发展十分兴盛。
然而,民办学校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民办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而在日常实践中,民办学校会将这种办学自主权扩大化使用,并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后果。典型表现有以下四点。
一是对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化使用,破坏教育公平。
民办学校为了打出学校的知名度,会通过吸引优质生源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具体来讲,如会以入学筛选的方式淘汰掉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减免学费、发放奖学金和生活费等“钞能力”吸引成绩好的学生;甚至还会通过给公办学校老师“人头费”的方式,激励他们推荐学生前往民办学校就读。
这类做法,不仅破坏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还打破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招生公平。
二是以成绩为中心的教师激励和学生管理,使得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竞争高压之下,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学生成绩就是市场竞争的“招牌”和生命线。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民办学校的考试频次都远远超过公办学校。围绕着成绩对老师进行的激励,促使老师将压力转移到班级管理中,成绩好的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而成绩差的学生经常被边缘化,更容易出现越轨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
笔者在不少民办学校调研发现,学校管理越严格、学生成绩越好的民办学校,学生的整体面貌看起来越紧张,缺乏少年应有的活力。有些学生会因学习竞争压力太大而患上抑郁等精神疾病,无法跟上进度后转学到家乡的公办学校,精神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做出自杀行为。
三是大班额问题突出。
大班额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民办学校为了多赚钱而扩大招生,严重超过其容纳能力;二是为了减少教师招聘和节省办学经费而减少班级数。
大班额除了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带来不便外,还会导致学生校园活动空间紧张和住宿紧张,校园内部发生学生踩踏事件或住宿安全事件的风险增大。
四是民办学校是否良性发展,非常依赖于办学者的能力和道德自律,这也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笔者在全国多地调研民办教育后发现,民办学校办学者大概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具有教育情怀且有丰富教育经验的办学者。他们办学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这类办学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实验性质,非常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类学校里,学生的成长会具有很大的确定性。
一类是将办学作为事业,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者。这类办学者追求利润,但是将办学作为一生的事业去做,希望事业长久,非常重视提高成绩,但也会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管理中会采取一些柔性的管理方式。学生在这类型的学校里,成长也会具有一定的确定性。
最后一类是以获利为最主要目标的办学者。这类学校以成绩为中心,以扩大招生规模获取利润为目的,多采取高度竞争培养方式和军事化管理策略。在这类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其他校园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而在实践中,又数这第三类民办学校数量最多,对学生成长的负向影响也比较深远。
民办学校的存在有其现实市场需要,对此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而民办学校的运行和发展,还需地方教育部门的科学监管和规范,这点也毋庸置疑。归根结底,我们希望地方政府能搞好教育,及时满足不断变化中的家庭教育需求,既让学生能以较低的成本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也为学生提供一个竞争合理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