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胖东来一直是新闻的关注焦点。一名员工的失误使其成为众多媒体的集火对象,有些人紧盯着这个事件,拿着放大镜找胖东来的问题,然而,令他们失望的是,胖东来通过一系列的妥善处理,进一步加了人民群众对它的好感。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家立足河南本地的企业。
假如诸位有机会实地去许昌游览,可能会发现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时代广场前的道路车辆长队,甚至需要交警来维持秩序。路边有指示牌明确标识着:“胖东来车场排队处”。在新乡,情况也同样热闹。周末的胖东来,停车排队长到堵住了两个路口,大约一公里的距离。大胖的排队队伍直接堵到了人民公园南门,小胖的队伍堵到了解放路。这般状况反映了其在当地市民中拥有的极高人气和社会影响力。
胖东来的经营模式无疑是成功的。要知道,在零售业领域,即便是小地方竞争也是无处不在,这里面既有地头蛇,也有过江龙,例如在新乡,胖东来要面临沃尔玛、新玛特、家乐福和丹尼斯等大型商超竞争;在许昌则是永辉和万达。胖东来能够活下来,一步步壮大,并且取得优势地位,在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商品的同时,也保障了员工福祉和企业利润,这是很不容易的。肯定是靠实力,当然也借助了三线城市地域小大超资源有限的东风(地利、人和)。
需要强调的是,胖东来比起普通商超的商品价格算偏高,但是它的信任度建立起来了(或者说对消费者心智的占领),像买茶叶,干货这些网购虚虚实实价格参差不齐的东西,当地人选胖东来去买,会觉得直接免了自己筛选真假的一步。对于许昌新乡市民来说,胖东来是朋友、邻居一样的存在。
回顾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史,当年美法等国超市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就是凭借着超强的供应链管理,击败了中国的超市。而在中国慢慢补齐供应链这个东西时,家乐福、沃尔玛就已经开始缩减门店数量了,然后涌现了一批中国本土的超市,胖东来就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崛起的。在许昌,胖东来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市场优势的,也是经历了当年新开端,一峰,九弟,志德一众的商超大混战,最终搏杀出圈。
如今胖东来的良好信誉,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于对供应商的严格管理,甚至可以说是有着苛刻的要求。比如,在退换货问题上,损失通常由供应商全额承担。大多数的商超,可能就是管理人员和供应商扯皮,最后和稀泥,这样就导致了消费者体验不佳。当然,这种严苛的模式一定程度供应商是不好受的,因为胖东来可以按自己系统的毛利要求来定价。
那为什么供应商还抢破头要供应胖东来?说白了还是赚钱,还有个原因就是胖东来回款稳定,速度快。这反映出胖东来比较强的资金周转能力。
经营理念也是胖东来为舆论所称道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的利润分配比较公平合理,企业主愿意让利于员工,关于其个人的财产和企业利润,均向员工透明公开,尤其在福利和待遇上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高于三四线城市收入的平均水平。这种对员工以人为本的态度,也是胖东来高制度执行力的体现,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员工的满意度和整体工作效率。
相信不少零售业的管理者都有到胖东来取经,但为什么总学不到精髓?这里想起零售圈内的一个趣闻,某企业总经理在了解到胖东来的售价和服务质量均高于自家,也就是服务好,然后回去说要把服务整上来,但有人提到胖东来工资待遇的时候,总经理立马回应说,“年轻人,目光不要这么短浅。”就堵回去了。
本文的重点也不是去重复那些夸赞(或捧杀),在笔者看来,被誉为“全国独一份的神迹”本身就是一种环境的悲哀。胖东来模式代表着一种商业策略,其在供应链管理和制度执行力方面的优秀,能给自身带来一定的超额利润,然而我们也能从这种模式中窥见资本主义的矛盾性——或者说,这一模式背后,我们也可观察到资本主义中常见的问题。
举个例子,张三的公司是做重工机械设备的,员工的工资只占全部成本的5%左右。总经理告诉大家,大伙好好干,涨工资不是事。后来利润是上去了,老板拿走了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拿去扩大生产了。员工的工资没涨。对于该企业而言,由于工资占总成本的比例较低,提升工资对于利润的影响相对较小。老板若只是略微减少自身从利润中获取的份额,员工就能得到相对应的收入提升。
问题的本质在于,当企业盈利时,老板往往更倾向于分配一部分利润给自己,并将另一部分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而不是优先提高员工的待遇。尽管服务业和零售业的人力成本占比可达到50%,与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占比并没有可比性,但两者在利润分配上的根本问题相同:老板获得的部分多则员工获得的部分就少,反之亦然。
对于资本而言,打工人和公司利益存在天然的对立,这使得许多公司将员工工资压缩到最低。而胖东来则提供了一个相对和谐的案例。通过尽可能低剩余价值的剥削,合理的利润分配和员工关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对立。
胖东来模式似乎证实了利润不是一切的理念。通过合理分配利润并确保员工有尊严地工作,老板展现了一种与绝大多数传统资本家累积观不同的态度。相比之下,以股价为导向的商业策略,如永辉超市所采取的,似乎更关注快速扩张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股票市场导向的资本积累往往忽视了劳动者,反映了资本主义冲动中不可避免的贪婪和短视。
资本主义体系鼓励通过压榨员工来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润。一些企业虽然在员工福利和分享利润上做出了努力,但这种模式在扩大规模时可能面临可持续性挑战。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和扩张本性难以同结构性的改良和关怀相协调。当企业规模扩大,中高层管理者可能因难以坚持创始人的价值观,而逐渐向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模式倾斜。
很多人不知道,胖东来也有血汗工厂时期,也有快速扩张期,本文前面也一直在提这点,能从一众企业中搏杀出,本身也不是善茬,胖东来曾经在许昌成功地开设了二十多家分店,在新乡对沃尔玛的贴脸输出标志着胖东来扩张的顶峰。然而,正是在新乡的扩张战役之后,胖东来意识到行业的红利已经不复往昔,征服一个城市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公司停止了进一步的扩张,并且开始进行战略性收缩与关店,从此深耕河南的几个城市,这被证明是一项明智的决定。
如今,胖东来作为一种改良资本主义模型,其核心特点在于尽可能低剩余价值的剥削,一定程度的企业民主,同时在管理创新、差异化和低地租中获取超额利润,以此来维持较高的福利待遇。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全面推广此种模式很难,因为市场的利润总和于剩余价值的总和,市场量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获取超额利润。
胖东来的成功会导致其他的商超倒闭(如前面提到的许昌的一众超市),如果所有的商超都变成胖东来,那么大家的利润将会降低,达到近似于零的状态,最终无法维持较高的福利待遇。
放眼全球市场、世界体系,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况。许多发达国家如西欧、北欧等,虽然在国内形成优越的福利体系,工作压力较小,但这同时也是基于他们在全球市场中获取的“垄断利润”,即超额利润。这些国家的跨国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赚取大量利润。
这种方式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政府鼓励本国的企业和投资者走出国门,去剥削第三世界成本更低的劳动力,然后将生产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出售,获取利润。利润的主要分配方是本国的企业和投资者,而生产这些产品的廉价劳动力只能获取劳动收入的小部分。最终这些企业和投资者将利润带回国内,通过福利系统再分配给国民——即通过对所谓的中产阶级收税重新分配,以此来赎买本国的底层国民。
然而,这种模式很可能只是短暂性的存在。随着后发国家的竞争和模仿,超额利润会逐渐被侵蚀,所有行业最终都将回归到一种一般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也会不断提高,社会的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
对于胖东来这种改良资本主义模式,笔者倒没有那么悲观,他会比许多只顾挣快钱的企业,比那种老板宁愿贷款,也要把利润装进口袋的企业存活的更长更久,只是它很难再扩张了,因此它的受益范围总是有限的。
一家精进型企业自有它的生命周期,适时而退才是人生追求的境界,一家这样的企业可以带动一个地区许多的家庭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已经是一种功德。然而,要实现一种宏观的、彻底的改善,超越改良,还需要经过漫长的道路。以胖东来为例,我们需要重新认真思考“社会主义”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