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专家和骨科专家,跨领域引领新冠病毒学术研究潮流,这就是中国学术圈的现状吗?
今年5月初,肝病专家张文宏教授在柳叶刀上发表重磅论文,《上海应对当前新冠奥密克戎疫情:拯救生命的努力》,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赛娟院士。
我查了一下陈院士的资料,1951年生,71岁,研究领域是白血病,令人诧异的是,陈院士不仅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而且曾荣获法国颁发的“夏邦克-杜博赛”奖,奖励其在新冠病毒肺炎研究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
我忍不住要问一句:陈院士作为一名研究白血病的杰出学者,在71岁高龄,是如何在新冠病毒领域跨界取得重大突破的?这到底是陈院士自身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决定的,还是与他的丈夫前卫生部长陈竺院士的影响力密不可分?
无独有偶。
今年6月18日,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教授(骨科专家)领衔发表一篇关于奥密克戎的重磅文章,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张文宏教授。在这篇论文里提出一组重磅数据:重症率0.065%,高危组无症状比例76.2%,非高危组无症状比例78.6%,发烧4%。陶斯亮女士告诉我们,这篇论文对国家防疫政策调整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们知道的公开信息是:这篇论文发表9天后,6月27日,国家第9版防控方案问世。
遗憾的是,马昕教授和张文宏教授这篇足以影响国家防疫政策调整的论文不翼而飞,在中国CDC周刊的官网上消失不见了。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我就是好奇,马昕教授是著名的骨科专家,什么时候跨界到了传染病领域?而且在新冠病毒研究上取得了杰出学术成果?
到底是马教授天纵英才,可以在骨科和传染病领域自由切换,还是他的华山医院副院长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领衔地位?
这篇文章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问一下,当今中国的学术圈,是不是流行这样的跨界?是不是当今中国的学术圈,孕育了一大批全才型精英,可以自由跨界搞研究?
如果是这样,那我真的要恭喜中国学术圈了:成为世界第一,已经是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