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前进学会:《社会主义经济学纲要》

2022-11-29 17:09:36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中华前进学会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序言

  经济学发展到现在,面对自1848年以后人类经济史上发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经济学史上众多经济学派中的任何一个学派,都已无法对这些问题和困境做出全面的合理的解释,更遑论解释未来。扩展到现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发生和遇到的种种问题,例如房地产问题、地方政府财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整个国家层面的问题,现有的经济理论早已不能支持从根本上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可以,这些问题早已解决。

  所以我们认为是时候对这一学科从实用和实践角度进行正本清源了。

  根据人们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以及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我们根据《共产党宣言》定义的三个社会形态或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将经济学也分为对应三种:资本主义经济学(已经构成基本体系)、社会主义经济学(正在搭建体系)、共产主义经济学(尚未发生)。

  我们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是科学且正确的。经济学没有西方和东方之分。这门社会科学学科唯一正确的分类方法便是依据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状态进行区分。

  我们认为人们的主观意识形态是在物质世界里客观存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他们有着为其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资本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认同本纲要的人们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经济学,我们现在及以后也将西方经济学定性为资本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影响,乃至操控社会的最为锋锐的武器。

  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成立和研究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于无产阶级的锋锐武器。我们需要这件武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壮大无产阶级力量,我们需要这件武器来和资本主义进行斗争,而这件武器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学。

  我们认为,所有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知识都属于全人类所拥有,尤其是将这些知识认作是斗争武器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

  在阐述本纲要前,我们先要对社会主义经济学进行定义解释: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16世纪初,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公共资源,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西欧广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他们的理论体系,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

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社会形态或阶段中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与之对应的,我们认为现行的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学。

  这两者的区别是以其服务对象的不同来区分的,而非其学科中的某些理论或者公式的异同。所以在实际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理论实践过程中,两者必然会出现某些相同或者相似的理论或者公式,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客观的科学规律。

  我们认为所有社会科学类学科都具有局限性,这个局限性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局限性,第二部分是人的认知局限性。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学作为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活动等的社会科学,它由人研究编纂,也具有人的认知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物质世界决定主观意识,人的主观意识对物质世界反作用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历史局限性和认知局限性。

  我们还认为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在和实际现状相对比时,理论都具有解释局限性(也就是人类意识的局限性,即人对物质的反作用是会和事物发展规律产生偏差。一个正确的理论往往要像科学实验一样,进行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次的验证),即无法对某些实际现状做出合理且精准的解释,即是理论总结相对于历史事物的滞后性。社会主义经济学同样如此。

  基于历史局限性,及人的认知局限性和理论对现实总结的滞后性,再根据构成《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应根据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活动等的历史变化进行及时修订,以便于它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

  至于共产主义经济学,那是我们最为浪漫的梦想。这个梦想现在看来是遥不可及的,至少在人类没有迈进共产主义社会的趋势前,共产主义经济学都不会诞生于人类社会。如果有,那也是空想共产主义经济学。

  中华前进学会

  全体作者:姜乾坤,江彬,刘剑,符正,杨治国

  撰稿:姜乾坤

  批注:江彬,刘剑,符正,杨治国

  校对:江彬

  2022年10月24日于西安

  目录

  引言

  一、原则

  二、两个目的

  直至现在,如履薄冰。

  目的即是道路。

  注意!

  三、特征

  四、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其他特性

  复杂性

  依赖性

  主观性

  难验证性

  五、 社会主义经济哲学

  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七、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

  八、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

  九、社会主义国际贸易与经济学

  十、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的工具性学科

  十一、支持办法

  十二、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和对共产主义经济学的畅想

引言

  一个幽灵,一个新的幽灵诞生了。它的诞生必将遭受来自资产阶级、来自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打压。因为它生来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它生来就是要挑战资本主义经济学的。

  这是斗争,更是战争!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战争是不可调和的,因此只要还有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剥削和压榨的情况发生和存在,那么这场战争将永远发生和存在,将永远不会结束。直至无产阶级完全胜利。

  而无产阶级必将胜利!

  为了胜利,为了无产阶级这个阶级中数以亿万计的无产者,我们决心打造一件用来进行斗争和战争的武器,并尝试将其付诸于社会实践。我们决心斩断屠龙者终成恶龙的命运轮回。

  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为社会主义经济学拟定了如下纲要,暂用中文公布于世。

一、原则

  本纲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应遵从两个原则。

  第一原则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应具有历史唯物性。

  社会主义经济学应从历史的实际出发,遵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针对经济发展中的历史问题及现状问题进行深层次的逻辑分析,探寻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非流于表面现象和理论空谈。

  若只流于表面现象和理论空谈,那么所做的一切研究也都是空中楼阁。体现在问题解释与社会实践时,便是无法合理解释问题与历史现实。

  第二原则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应具有通俗性。

  本纲要认为因为人们个体的智力、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所造成的个体认知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过于抽象化的信息很难在广大无产阶级中进行快速传播和理解。因此本纲要主张社会主义经济学应采用更简单、简洁的文字表述和语义表述,即是以更通俗的语言描述其所要阐述的内容。这是以便于更广泛的个体能更简单方便和全面地认知社会主义经济学所阐述的内容。

  因此人们可以将本纲要定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认为是通俗经济学,或实用经济学。注意,这不是庸俗经济学。

  本纲要认为任何无必要意义的,以复杂文字表述和语义表述解释社会主义经济学内容都是在设置知识壁垒和知识陷阱,这是极其错误且反动的。

  本纲要反对任何人为性地对社会主义经济学附以复杂的表述语言和学术理论语言,除非这种复杂是对某一内容无法采取更为简单、简洁文字表述和语义表述时,不得不采用这种复杂。简单言之,即,非必要即删除原则。

  当然,本纲要也认为对必要和复杂的定义是主观的,也是受个体认知所局限的。因此本纲要仅对这里的必要和复杂进行定义:

  原则上,本纲要认为只要是认识书写本纲要文字的,都应能了解到社会主义经济学所阐述的内容。

二、两个目的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服务。这是它的根本属性。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始,历史的车轮已如雷霆般碾过了174年(本纲要撰写于公元2022年)。然,不管这个世界在174年中发生过什么,直至现在仍有无数被资本剥削和压榨的无产者。

  尤其是在中国,在这个全球最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依然存在数量庞大的被剥削和压榨的无产阶级。本来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不应该存在这种情况的,但由于历史发展的种种客观原因,这种情况便在短暂的消灭之后又逐渐滋生,而又一直遗存至今了。

  在本纲要的作者们在研究、分析和讨论这些历史原因的时候,最终统一了意见:造成中国存在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初期必然出现的历史问题,由于缺乏成熟的、系统性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指导一个恰逢人类科技进步导致生产力迅速发展且拥有数亿人口的社会主义新生国家,在经济建设中,中国为了融入由资本主义经济学构建的世界经济市场,便采用了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而无产阶级自己的经济建设理论工具(毛选《论十大关系》,《斯大林选集》等一系列著作)被右倾主义所选择性的使用。以至于长时间下来,这些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没有随着社会与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整个经济建设过程中,因为资产阶级工具与无产阶级间存在天然对立性,由此便产生了种种遗存至今的矛盾。

直至现在,如履薄冰。

  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修正主义,但我们,即本纲要的作者们不这么认为。在建设的道路上使用什么工具并不是修正主义,改变建设成果的服务对象才是修正主义。如同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区分一样,即使两者中存在相同的理论或公式,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同,其路线便存在根本性的区别。

  社会发展和建设是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只要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没变,那么这就不是修正主义。

目的即是道路。

  但是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基础。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当工具不可变时,使用工具的人必然会因为这种不可变而变。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前苏联的轰然倒塌历历在目,1969年前苏联商业部门的全面“右转资本主义化”正是导致其解体的首要根本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建设道路上,社会主义已经逐步,部分甚至完全蜕变为了官僚资本主义,这个问题在基层尤为突出,高层也不鲜见。无处不在的裙带,无处不在的关系,无处不在的背景……我们几乎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这种无处不在。

  而后,我们又将目光看向了如今地球上还存在的其他四个社会主义国家。

  朝鲜、古巴、老挝,这三个国家依然穷困不堪,造成他们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建设工具和资本主义经济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通过封锁、制裁甚至武装干涉等方式联合绞杀,屏蔽,污蔑,这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简单。当然,这只是因为意识形态斗争带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经济封锁和制裁,这只是表面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

  而越南正在走上中国曾经的道路,我们对其未来表示担忧。

  最后,我们又将目光转向历史。在那些已经消亡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诸如前苏联、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等等,史学家们认为他们的消亡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的和平演变。

  但什么是和平演变呢?他们消亡的原因真是因为和平演变吗?我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如果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消亡的原因是因为和平演变,而资本主义国家能对其和平演变只是外因,其经济建设被资本主义国家全面碾压导致政治建设被侵蚀才是内因,因此才会被和平消灭。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一个并不冷的冷笑话。一次一众多苏联人到美国的一家汽车工厂进行访问,苏联人问美国人:“这个工厂是属于谁的?”美国人回答:“是属于福特先生的。”苏联人又问:“那门口那些汽车都是谁的呢?”美国人回答:“那些汽车都是工人们的。”后来美国又有一个团体到了苏联汽车厂访问,美国人问苏联工人:“这个工厂是谁的?”苏联人回答:“是全体苏联人民的。”美国人又问:“那门口的汽车都是谁的?”苏联人回答:“那些汽车是厂长和经理的。”

  这个笑话就是官僚资本主义。

  我们认为这个笑话并不好笑,甚至只会让人感到悲哀。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福特先生是资本家,但美国工人能买得起汽车;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厂长和经理是“官吏”,但苏联工人却没有自己的汽车。两相对比,谁是资本主义呢?谁又是社会主义呢?基于物质条件而带来的意识形态瞬间崩塌,信仰就此毁灭。

  贫穷和苦难不是社会主义,无法给无产阶级带来美好生活的经济学一定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学。

  生存是生命的第一需求,其次是更好的生存,于人而言即是活着和生活。

  在某一历史过程中,人可以以理想和信仰短暂地压制这个需求,例前苏联斯大林时期工业化进程和中国毛泽东时代农业发展和初步工业化进程,但历史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终究是要从短暂的理想回归到物质基础的正轨的。无论是个体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对比和竞争都客观存在,理想和信仰无法永远阻止人对更美好的物质生活的向往。当规律回到正轨,只有将理想和信仰付诸实践,两者才能和谐共生。

  而实践即建设,建设则需要工具。

  这便是我们撰写本纲要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个原因,社会主义经济学便有两个目的。

  第一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提供经济建设的理论工具支持。

  第二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要消灭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提供理论工具支持。

  当然,我们这里所定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不是唯一的支持工具,或许在不远或遥远的未来,会有新的理论工具为这两个目的提供支持。

注意!

  这里本纲要必须强调一点,消灭资本主义并非是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本纲要认为,资产阶级和资本是永远无法被消灭的,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这两者也无法消灭。具体原因还不是这里要说的。在本纲要的第十一部分,我们会对此进行解释。

三、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根本特征是它是以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市场为研究母本的经济学。

  这和资本主义经济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资本主义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资本主义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至于资本主义经济学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学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静态性、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资本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以个体为基础,以攫取利益和资产增值为目的导向,是资本主义经济学范式内在的发展驱动力。

  而社会主义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社会主义社会中所运行的混合经济体制(市场调节与政府行政等干预手段相结合),研究这种经济体制在各个发展阶段中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本纲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应该是运用历史唯物哲学观和动态发散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全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整体经济学。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个体都是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等复杂“经济人”现实为理论出发点、以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混合制为经济基础、以分配机制和价格机制为市场的双核心机制、以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行政强权干预和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个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全社会生产力合理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历史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和动态发散思维方式为方法论特征、擅长复杂系统工程分析、在“实践才是唯一真理”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和规范性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动态性、发散性、具象性、完整性,是社会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以社会群体为基础,以扩大生产成果和增加资源分配为目的导向,是社会主义经济学范式内在的发展驱动力。

四、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其他特性

复杂性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性学科,当只有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及其他工具性学科结合为有机整体来看时,社会主义经济学才能称为经济学。单独强调其中某一学科是狭隘且错误的,这一行为具有极其严重的局限性。

  本纲要之所以在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列出具体学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人们对其进行研究。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社会主义经济学也如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其非常复杂,且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而社会科学往往又较多地涉及“应该”“愿望”等问题(人的主观意识),而这些问题的判断较强地依赖于观察者的思想动机,受到众多内外变量的制约,表现出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人们很难从这些随机因素背后找出必然性因素,很难从思想动机中发现其客观动因,这就给社会科学进行精确、客观地分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而只能大量地采用定性分析的手段。

  因此,将社会主义经济学拆分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具体学科是为定性分析的手段,本质上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所以定性分析只能带来定性结果,而定性结果具有局限性。

  因此,在利用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时本纲要强调部分定性分析,整体结合研究。

依赖性社会主义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生产关系等经济行为具有严重的依赖性。

  本纲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依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生产等经济行为而存在的社会科学。当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时,社会主义经济学也不存在;相反,只要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经济学将必然存在。

  人们,尤其是无产者们及由无产者组成的无产阶级和立足于无产阶级的政府必须对这种存在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特别是民族感情和阶级感情),诱导人们形成非中性的、非客观的、非理性的观察态度,即不遵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这就容易形成代表不同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社会科学”,而且互不妥协,各自为政。

  社会主义经济学也是如此。

  在这里,本纲要必须阐述一个主观观点:科学是工具,人们发展、研究科学的本质是为了让科学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但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且有着明显区别的。基于这种区别,意识形态斗争也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学最大的主观性便是因为它是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和服务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间的斗争工具。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导致它所具有这种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终极原因,就是研究和编纂它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

  这还涉及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另一种斗争或战争,但也还不是这里所要说的。

难验证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有些社会事物的运行容易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并会引起一些不可预测的灾难,因而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许多社会科学的假设、预言难以在短期内和较小范围内得以验证。

  即实验局限性和实践局限性。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学上也是如此。

  本纲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过去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生产活动等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第二部分为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将来可能发生的经济生产等进行预测,或者对想要达成的经济生产关系等提供细节性工具。

  这里,本纲要有必要对第二部分进行解释性阐述:社会主义作为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具有明确目标的,即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发展需要工具,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学这个工具如果应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为这个发展过程提供细节性工具。

  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第二大部分内容是必要的。

  五、社会主义经济哲学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纲要对哲学的看法和大众定义是相同的。哲学本质上是人理解人、人认识人的理性活动,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以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又对具体学科进行理论指导的一门学科。

  而对于从哲学衍生出来的经济哲学,目前尚有诸多争论。马克思是将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从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走向历史的深处。对于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仍有不同认识:有的学者主张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理论的发展规律、经济学的前提和基本概念;有的学者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经济哲学。

  对于马克思所设立的经济哲学典范,我们是认同的。从历史过程中去认识、辩证和批判,这正是历史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哲学。

  对于学者们的争论,我们部分认同。例如有学者认为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理论的发展规律、经济学的前提和基本概念,这点我们持予认同态度,但仍需补充。

  因此,本纲要在解释社会主义经济哲学前,需要先对社会主义经济哲学进行定义。

  社会主义经济哲学是认识、辩证、批判人心的哲学,人心即为人性和经济建设过程的总和。更具体的解释则是认识、辩证、批判人性和经济建设过程在整个经济生产关系中的活动关系,即是认识、辩证和批判人与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互相作用的学科。

  即是以在历史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人和生产、再生产关系的互相作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哲学。

  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认为在任何人文社会学科中,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哲学,对其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时,都不能忽视人这一关键因素。人类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知的第一前提便是人类存在于物质世界。

  在解释社会主义经济学前,我们认为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认识、辩证、批判的方法。我们认为认识方法应采用逻辑学,以合适且科学的逻辑方法认识人性和经济建设过程的活动关系;辩证、批判方法应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方法的方法去辩证和批判。在整个应用过程中,还务必采用系统工程学搭建整个认识、辩证、批判的多维框架,以使整个哲学的思辨和实践过程完整融合。

  基于这个批判方法,本纲要对社会主义经济哲学的批判内容做了框架搭建。

  人性即需求满足,经济建设为人性服务,也即是为需求满足服务。人性是复杂的,需求满足也是复杂的,可分为基本生存需求满足和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于个体而言,需求即是自我需要产生的自发需求和与其他个体的比较而产生的比较需求;于群体或国家而言,需求也是自我需要产生的自发需求和与其他群体或过国家的比较需求。

  因此,从性质上来解释,需求可分为两类,即基本自发生存需求比较生活需求

  无论是对于个体,或是群体和国家,需求都是基本相同的。第一需求为生存,第二需求为更好的生存,即更美好的生活。

  而对于基本生存自发需求和比较生活需求的判断界定,这需要从构成整个社会群体的认知和生产力水平来判定。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判定方法非常复杂,还不是这里所要说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哲学这门具体的学科中,我们将解释具体判定方法。

  从具体构成上来解释,需求可分为三类: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其他需求。

  物质需求:物质需求是个体生存所需的实质上的、物质上的需求,如食物等,不再过多赘述。

  精神需求:一切非物质的需求,如尊重、情感、知识等,不再过多赘述。

  其他需求:这一需求类型比较特殊。一是属于个体自己尚未认识到自己还有的需求;二是个体完全用不到的需求或暂时不需要的需求,不需要的需求也是需求的一种。

  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其他需求按照性质也可分为基本生存自发需求和比较生活需求。在对具体构成需求研究分析时,务必注意其所属性质。

需求是变动的:

  变动分为两种,即降级减少和升级增加。

  本纲要认为,无论是自发需求或是比较需求,都应按项划分,不应是按价值(生产价值或货币价值)划分。比如“食”,吃得好和吃得饱有得吃,都算作是“食”,这是按照基本生存需求来区分的。

  如果个体只是追求吃得饱,那么吃得好就成了他的额外需求。而如果个体连吃得饱都做不到,同理,吃得饱就是额外需求,而有得吃则是基础需求。

  而当这个个体从有得吃变成吃得饱之后,有得吃的需求就会被吃得饱覆盖替换,自动升级为吃得饱。

  诸如此类的还有如,有得穿,穿得暖,穿得好;又如,有个临时栖身之所,有个蜗居,有个大房子等。教育、医疗等需求也是如此。

  在这个升级过程中,比较需求也会逐渐升级转变为自发需求。这便是需求升级增加变动。

  反之,在降级过程中,自我需求会逐渐降级转变为比较需求。这便是需求降级减少变动。

  自发需求的增加会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古语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作是个体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自发需求也可以减少或变更。如饥荒时,人的需求会极限降低到活下去,即,找到可以充饥的食物;又如在陷入绝境时,寻找可以活下去的可能。诸如此类。

  即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个体认知的变化,个体的自发需求也会变化,比较需求也会随着自发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三者间的关系为:当生产力增加时,比较需求可逐渐转化为自发需求;当生产力减少时,自发需求会相对减少而转为比较需求。

  对于比较需求,这还涉及到分配问题。分配是影响比较需求的关键因素。于群体或国家也同样如此。

  自发需求和比较需求都具有层次性,对于这两种需求的满足程度则受个体的认知、生产力发展、生产结果分配所局限。于群体或国家同样如此。

需求是可以人为制造的:

  自发需求和比较需求都是可以人为制造的。其中比较需求可完全人为制造。

  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在到工业社会,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呈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的。例粮食产量、肉食产量等。这种基于对食物的自发需求在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在到工业社会,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都起着绝对关键的作用。毫不夸张或者毫无疑问,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就是基本生存需求。梳理整个人类发展史,人们会非常容易发现,所有的制度、科技或技术进步都来源于生存的第一需求——生产食物这个过程中的制度、科技或技术进步。

  即所有的需求都来源于生存需求。即生存是生命的第一需求,满足第一需求后才会有其他需求。于群体或国家同样如此。

  诸如人类社会其他诸如伦理道德、阶级、文字、货币等的产生而产生的其他需求,如遮蔽身体的衣物需求、阶级的统治需求、教育需求、医疗需求等,这也是基于生存需求而来的。

  因此,生产力的提升便是在不断满足需求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而提升。

  注意。在上面我们已经解释过需求是变动的这一概念,而且这个变动是随着生产力变动和分配变动而变动的。而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整体是不断提升的,因此分配变动便成为了影响需求满足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影响统治阶级统治力的关键因素。现如今,在这个国际化环境中,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而言,也是如此,但并不是分配,而是竞争,乃至战争。

以上也是需求的有无变动关系。

  而何为人心。人心即是人性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程度受个体认知、经济建设的结果分配和对其他个体的比较的三个因素的三重正作用和反作用所决定。上升到群体或国家的统治阶级,人心汇成民心,即为其统治力的根本。

  这里本纲要将需求满足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基本生存自发需求满足程度:完全不满足,未过半满足,过半满足,完全满足和超越满足。

  比较生活需求满足程度:完全不满足,未过半满足,过半满足,完全满足和超越满足。

  对于个体而言,当基本生存自发需求处于五个不同等级时,其生存状态可分为死亡、绝对饥饿、相对饥饿、饱食、浪费等五个等级;当比较生活需求程度处于五个不同等级时,其相对于其他个体比较,便会存在撕裂、严重撕裂、轻度撕裂、和平、友好等五种撕裂状态。

  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其最根本的统治基础为其所统治个体构成的被统治阶级群体的基本生存自发需求的满足。其他相对统治基础则是对于被统治阶级群体的比较生活需求的满足。更加具体的判断界定界限和判断界定方法也还不是这里要说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哲学这门具体学科中,我们将会对此解释。

  因此,在满足基本生存自发需求的前提条件下,控制调整比较生活需求满足程度也是控制调整生产积极性或经济建设积极性的关键。在不满足基本生存自发需求的条件下,满足基本生存自发需求便是控制调整生产积极性或经济建设积极性的关键。

  注意。在上文中,本纲要已经解释过比较生活需求会随着生产力变动和个体认知变动而逐渐转为基本生存自发需求,在控制调整生产积极性或经济建设积极性时务必关注这一点。当比较生活需求转为基本生存自发需求时,如不能在控制调整积极性过程中认识到这一点,必将引发严重结果。

  另,值得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哲学这个认识、辩证和批判的过程中,比较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方法也是人类思维的底层逻辑,一切源于比较。

  这就是本纲要所解释的社会主义经济哲学的基本内容了,但不是全部内容。例如对社会形态定义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单一的仅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进行定义是不充分的,这还需要补充。更全面的解释也还是要在这门具体的学科中进行。

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该属于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中的一部分,但是本纲要认为政治和经济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学从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中单独拿出来解释,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级学科。但这并不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整体性,在一点在上面第三部分已经解释。

  为了更好地解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纲要认为需要先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定义:

有历史记载以来,任何历史时期,政府(统治阶级)和经济(市场)都是客观存在的(以下简称政府和经济)。

任何历史时期,政府都会对经济进行干预。

任何历史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量都是强大的,甚至是无法抵抗或阻止的强大。

任何历史时期,政府对经济干预而对经济产生的影响都是深刻且巨大的,其干预的最大影响便是使原有经济体制彻底颠覆,使其进入到另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中。

任何历史时期,经济体制因经济生产关系等的变化都会对原有政府或政治体系产生影响,其影响的最大结果便是颠覆原有的政府或政治体系,使其进入到一种全新的政府或政治体系中。

  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地运用,至现在,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已不局限于西方各国运用,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在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其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历史的政府对经济干预生产关系或经济对政府的影响而让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即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和再生产中政府和经济的关系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学科。

  这便体现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区别。(这或许也是历史中语言翻译所带来的问题和区别。正是因为这种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区别,在本纲要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着重强调了对语言和文字表述的要求。)

  政治经济学是以历史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即是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和再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区别,本纲要认为有必要采取定性划分分析法对经济关系中的分配者、生产者以及消费者进行三分定性分析。分配者、生产者以及消费者这三者具有混合属性,尤其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关系中,但政府同时具有这三种属性,因此我们以属性比重对以上三者进行了定性。

  本纲要认为,国家政府(以下简称政府)的分配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这是由行政权力所赋予的基本属性。对于政府的分配方式,本纲要认为有必要进行解释:生产政策、税收、最低薪资、社会保险、公共支出等都为政府的分配方式,其中税收和社会保险等直接从经济中获取货币资金的方式都具有双重性,一为政府的收入方式,二为政府的分配方式。其中第二点表现在税收和社会保险等的税率和费率及在生产者和劳动者的收取比重中。这些也都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但不局限于这些。即分配方式为政府的干预方式,但干预方式不一定为分配方式,如对生产结果的定价、行政、暴力干预等,这里不做赘述。

  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因为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私有制,政府拥有少量的国有资本,其主要收入来源于税收等行政权力赋予的方式,通过将税收等方式获得的货币结果等进行分配,其分配属性大于生产属性大于或等于消费属性。因此本纲要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政府定性为分配者;将生产资料所有者定性为生产者;对所有消费生产者所生产结果的分配者、生产者以及无产者等一切消费群体定性为消费者。

  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因为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政府所有,即公有制(全民所有制)。政府对公有生产资料的使用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通过收取转让金、税金等方式进行直接分配;二是政府直接使用公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得到的生产结果流通后获得利润又归结于政府,进行再分配。另外,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是并存的,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政府的分配方式也包含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政府的分配方式,即双重分配性。两种分配性的综合让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的政府具有更大比重的分配属性,因此本纲要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的政府定性为分配者。

  所以,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或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政府都是分配者。

  仅以1848年以后世界各国政府对经济市场的干预为例,例如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经济史中的罗斯福新政,又如前苏联时期的五年计划,又如中国的五年计划和改革开放,又如越南的开放革新,还有1848年以后历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乃至非经济危机时期的各国货币发行与定价,这都是国家政府对经济市场的干预。

  所以,我们要强调的是国家政府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在对经济市场进行干预,这和某些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专家学者鼓吹的“政府不应干预经济市场”的言论相比,这些专家学者“愚蠢”的滑稽,更显得别有用心。不用怀疑,这就是我们对这些专家学者的人身攻击。就仅以世界性经济危机而言,倘若各国政府不对市场进行干预,试问经济市场会是什么模样?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对罗斯福新政模式的大量应用,已经数次拯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危机,可以预见的,在未来的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必然还要采取各种干预手段拯救危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五年计划或其他发展计划,或其他干预手段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前苏联和中国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成果就是最好的实证。

  这里,我们有四个问题:经济危机或经济周期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危机或周期的本质是什么?如果存在,危机或周期会一直以某种时间规律持续发生吗?如果存在,人们有办法彻底消灭危机或周期吗?

  答案是肯定的,经济危机或经济周期真的存在并将一直以某种时间规律持续发生,而这种存在和发生的原因便是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本身缺陷,这种缺陷就是危机或周期的本质。

  那么消灭危机或周期的办法存在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消灭危机或周期的办法就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走向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以及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经济市场;消灭危机或周期的办法就是在危机或周期彻底消灭引起危机或周期的缺陷问题。

  对于经济危机或周期的认识,以及消灭危机或周期的更加具体的办法,我们将在社会主义经济哲学中详细解释,这也就是本纲要所认为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第二部分研究内容——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将来可能发生的经济生产关系等进行预测,或者对想要达成的经济生产关系等提供细节性工具。对这种工具的应用,将是整体性的应用,是对整个经济市场的应用,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过国家来言,只有从经济市场的整体去消灭缺陷,才能消灭危机或周期。

  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市场的干预手段的对比,人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干预手段是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干预手段更加广泛、深入和强力的。这有许多的实证,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我们需要补充一点,人们从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考得来的认知是最珍贵和重要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所以某些时候过多的解释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纲要认同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更加广泛、深入和强力的干预手段。正是这些更加广泛、深入和强力的干预手段促进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进步,和逐步改善着广大人民的生活。当然,这其中也存在问题,我们在上面第二部分目的中已经解释过,这里不再赘述。

  并且,本纲要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更加广泛、深入和强力,因此本纲要认为有绝对必要将政府与经济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七、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

  西方政治经济学或者说现代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等三大部分。

  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其中宏观经济政策本纲要定性是政治经济学,而对于宏观计量模型,本纲要认为不存在宏观计量模型,只存在经济市场的完整计量模型。而这个完整计量模型是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等所有研究整个经济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学科完整应用才能得到的。这也是本纲要所强调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散性和完整性。

  因此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主要为宏观经济理论。

  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时,本纲要认为首先要对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定性或定义分析。

  按照经济生产活动关系的运行逻辑和运行过程,本纲要将宏观经济指标分为三类,分别是初量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

  初量指标包括生产资料指标、适龄劳动力总数指标、货币发行总数指标等。

  过程指标包括生产资料使用率指标、适龄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率指标、货币流通率指标等。

  结果指标:生产力指标、消费总数指标、通货膨胀指标、供需平衡指标等。

  对于这些指标的具体解释,还不本纲要在这里解释的。未来,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这门更加具体的学科中,本纲要在对其完整解释。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初量指标和结果指标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初量指标和结果指标。以年度为经济生产活动关系进行总结,那么这一年度的某些结果指标则为下一年度某些初量指标的参考依据,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这也是经济市场的再生产概念应用。

  这便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以整个经济体制的运行逻辑和运行过程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从这一点上出发,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政府作为经济市场的深度参与者(经济政策、货币发行等),它便是市场运行逻辑和运行过程的重要一环,所以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是包含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也是本纲要在上面第五部分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单独罗列的原因。

  对于这三大指标的具体构成指标的解释,本纲要将在下面的第七部分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中解释。

八、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

  宏观与微观是相对而言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也是相对而言的。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与资本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差异。

  资本主义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而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以构成经济市场运行逻辑和运行过程的运行因子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运行因子主要有三个,即人、商品和货币。

  在上面的第七部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中,本纲要已经按照经济生产活动关系的运行逻辑和运行过程,已经分类出了三类宏观指标,那么构成这三类宏观指标的具体指标指数则为微观指标指数。这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宏观和微观的界定。

  因此,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第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构成三类宏观指标的具体指标指数。因为对宏观和微观的界定划分,及构成三类宏观指标的微观指标指数众多这两个问题,这里还不能进行完全解释。我们将在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这一具体学科中进行解释。

  当然,这些微观指标指数是由更微观的部分所构成的。本纲要认为,资本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就是这些更为微观的部分。

  对于资本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如统计学、博弈论等,本纲要认为是科学且正确的,但仍需补充。将在下面说明。

  因此,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第二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整个资本主义微观经济学。但是,资本主义微观经济学仍有瑕疵,无论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都有着严重不足,尤其是在混合经济体制中。所以,本纲要还需要对这一部分进行补充。

  补充内容如下:

  1.研究方法应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证伪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用于对经济历史的总结,证伪主义用于对未来经济演算的证伪。

  2.引入系统工程学分析方法对第1项补充内容进行建模分析。

  本纲要认为在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中引入系统工程学是必须的,而且是正确且科学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系统工程学其实早已引入,但是只局限于其狭隘的宏观经济学中。

  从1758年F.奎奈发表的经济表,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提出著名的综合平衡模型,在到1938年荷兰经济学家J.廷伯赫以荷兰和美国的经济为对象,提出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见计量经济学),在到1941年美国经济学家 W.列昂捷夫用1919~1939年美国统计数据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见),在到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建立的美国宏观经济动态模型等等,以致后来的A.塔斯廷和A.W.菲利普斯分别于1953年和1954年提出经济控制论模型,还有诸如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W.福雷斯特提出系统动力学模型(见系统动力学),还有更后面的沃顿季度模型、麻省理工-宾夕法尼亚联合模型等,还有现在21世纪常用的计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经济控制论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对系统工程学的应用,但是我们从未在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中发现对系统工程学的经典应用。

  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将经济学人为割裂成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而本纲要所定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是没有割裂的,在本纲要的第三部分我们已经进行了解释。经济市场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对其分析和研究时,任何人为的割裂都是极其严重的错误。这种错误也正是导致在理论对历史过程进行解释时的局限性的根本原因,也正是理论在对历史现实进行指导时所得到的指导结果的结果局限的本质原因。

  所以,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对宏观和微观定义的不同,本纲要认为有绝对必要在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中引入系统工程学,以便更充分的对历史过程的经济市场进行解释,和对历史现实的经济市场进行支持和指导。

  综上,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囊括和补充。

九、社会主义国际贸易与经济学

  社会主义国际贸易与经济学是本纲要特别强调的部分,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应当具有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社会主义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同等的地位。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的一级学科。

  国际经济学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等。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但这些都不是本纲要所要说的,本纲要认为这一经济史可追溯至历史上的部落时代,无数的考古证据都已证明,部落时代的各个部落间是存在经济生产等关系的。在那个历史中,如果我们将各个部落看成国家,那么部落间的经济史便可看成‘国际贸易与经济史’。

  当然,这是一个狭隘的比较。如果更狭隘一点,经济史中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应从西方大航海殖民时代开始算起,即从15世纪开始,现在人们所定义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和全球利益的均衡化,国家之间的商品、资本、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所形成的经济联系。)才算正式开始,国际贸易与经济史也才算开始书写。

  但是,如本纲要所说,这是狭隘的。人类社会自有国家始,便有国际贸易与经济。这才是本纲要的观点。

  本纲要认为,国际贸易与经济学的本质是国际政治关系学或地缘政治学,国际贸易与经济不是自由的,它是受国际政治关系和地缘政治关系广泛影响的。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国际军火贸易与经济。这里我们只需举一个例子——冷战环境下的国际贸易与经济。

  冷战环境中,国际政治关系被分为了三大团体,即以西方欧美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阵营、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社会阵营及第三国际阵营。在这个时期,历史有四个最为显著的国家或地区代表,即东西德国、南北朝鲜、日本及中国。

  这四个国家或地区代表在冷战中的经济发展史和国际贸易与经济史便是冷战中的国际政治关系史或地缘政治关系史。当然,这么解释是不够充分的,历史远比本纲要在这里阐述得更为复杂,但也还不是这里要阐述的。(或许有机会的话,我们将会在另一个经济学学科中进行更详细和充分的解释)

  另,政治霸权和军事霸权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但也还不是这里要说的。

  因此,本纲要认为社会主义国际贸易与经济学的第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国际政治关系与地缘政治关系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在如今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中,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概念——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进了国际间的经济往来。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这一概念,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中的国际产业分工概念也随之而来,而正是这种分工,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本纲要认为社会主义国际贸易与经济学的第二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产业分工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中,正如本纲要在上面所说国际政治关系与地缘政治关系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国际政治关系与地缘政治关系必然影响国家政策。包括国际贸易(开放)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货币(发行与汇率)政策等。

  国家国际贸易政策决定了国家是否参与国际贸易。

  国家产业结构政策决定了国家以何种商品参与国际贸易。

  国家货币政策决定了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大小。

  需要强调的是,国家国际贸易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是在国家国土上直接进行决策的,国家的行政强权一般对其有着绝对的控制力。

  但是,货币政策虽然也受国家行政强权控制,但并不是绝对控制。受国际政治关系与地缘政治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货币本身价值定价、货币汇率定价、货币发行办法、货币结算办法等并不受本国行政强权完全控制,这是由货币的流通属性和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当然,拥有货币流通霸权(金融霸权)的国家,他们的货币由其完全控制;没有货币霸权的国家,他们的货币政策则受货币霸权国家的影响。例:《广场协定》对日元货币政策的影响。

  还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通过对《广场协定》对日元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还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货币研究,本纲要认为在如今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中,货币主权即经济主权。

货币主权完全丧失代表经济主权完全丧失,即经济殖民地;货币主权部分丧失则代表经济主权部分丧失,即经济半殖民地。

  因此,本纲要认为社会主义国际贸易与经济学的第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在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中,国家政策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综上,本纲要认为社会主义国际贸易与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三大部分,即国际政治关系与地缘政治关系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的影响、国际分工及国家产业结构在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中的影响和国家政策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的影响。

  当然,除了以上三点外,影响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的其他因素也是需要研究的,这里不一一说明。

  需要额外说明的是,本纲要依然强调在社会主义国际贸易与经济学中,具体应用到某一国家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时,必须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整体结合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

十、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的工具性学科

  和资本主义经济学一样,社会主义经济学同样需要货币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研究或支持经济活动的理论性或工具性学科。

  可能有人要问:你们是社会主义经济学,怎么还能使用这些诞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学科呢?

  本纲要的回答是:这个问题不是个成熟的问题,是个带有明显偏见的问题。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他们的理论体系,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个历史过程的先后顺序性问题。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而后来发生的历史对过去发生的历史具有包容性,科学发展更是如此。

  社会主义经济学应是包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需要择其优点而摒弃其缺点。这一点本纲要在序言中也有阐述。

  这里本纲要特别强调货币学这一学科,在如今的经济生产等关系中,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的使用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货币的发行和使用在整个经济体制和经济生产关系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纲要认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人类漫长的商业史或经济史中,货币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部落时期,其使用历史更是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

  从贝币到金属货币,在到今天的纸币和数字币,从粮食本位到金属本位(金、银本位),再到信用本位,货币的材质和发行依据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现在各国家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时,调控货币可以说是最广泛使用的手段,其超发、平发、缺发,以及由货币衍生出的利率、利息、汇率都对经济有着巨大影响。

  另,货币一般由政府行政强权进行一般等价物赋权,在第八部分,本纲要已经阐述了货币主权即经济主权这一概念。

  因此,本纲要认为有必要将货币学列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级学科。尽管相对于其他几个一级学科,它显得可能不是那么复杂,但重要性是一样的。

  当然,对于经济或经济学中诞生的其他衍生学科,社会主义经济学也同样需要研究。

  本纲要认为,所有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本纲要所定性的一级学科只是让人们更加关注与它们,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当然,这个重要性也是主观思想,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重要性是相对而言的,例金融学对金融资本的重要性。

  如序言和本纲要第四部分中所解释,对于所有的学科,人们都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研究整个经济体制或整体经济时,更要如此。

十一、支持办法

  在上面的内容中,本纲要已经对社会主义经济学进行了定义,但这还是不够的,理论对现实的指导往往具有很大的偏差。因此人们还需要更加实用性的研究办法,即本纲要在第四部分末所说的整体结合研究的研究办法。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现代经济运行制度是受人为和市场的双重因素影响下而人为制定的经济制度,即意识能动性。这是本纲要的核心观点,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学范式的核心假设条件。

  因此,本纲要认为,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整体研究时,应将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指标与微观经济指数进行上下级结合,政府的干预政策作为外部变量条件,三者形成一个整体复杂系统工程经济模型后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变量分析。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经济范式的基本特征的完整表现,也是计量经济学的具象化表现。

  因此,本纲要认为分析经济问题时,也需要应用系统工程学中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以更方便地得出问题结论。

  按照本纲要第六和第七部分中的指标指数,所构建具体模型如下图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纲要在这里所构建的模型是一个简化模型,它是一个框架,一个包含经济市场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所有内容的框架,这也是我们一直所强调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完整性。但这个框架并非完整内容,这还需要填充,直至能完整展现整个经济关系。这是极其庞大的工作量,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各个指标指数间的影响率算法。因为模型中所涉及的指标指数众多,且各个指标指数间又不是单纯的纵向或横向影响,任何一个指标指数的变化都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假设在整个模型中包含十个指标指数,那么就需要十套算法。以此类推,这是一个正向增长关系。而且在历史现实中,行业或产业都在以非常快的时间速度进行新增和消失的变化,这个变化也导致了我们所构建的这个模型的变化,因此这个模型是动态变化的,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动态性。

  这项工作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完成的工作,本纲要的作者们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请诸君共勉!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这个模型进行研究时,部分现行指标是从历史指标中得到的。因此本纲要主张进行研究时应广泛采用预算与历史对比方法,以此得到现实过程中的干预方法(以年度时间为单位判断预算、历史及发生的时间界限)。

  例:以2022年和2023年为例。在2022年底,得出2022年历史经济模型,并以2022年历史经济模型做出2023年预算经济模型,那么在2023年度中正在发生的即为发生经济模型。

  在实践中,通过对2023年的发生模型与预算模型进行对比,便可得出具体的需干预指标。

  注意,这个需干预指标是理论需干预指标,并非实际需干预指标。得到理论需要干预指标后,应利用经济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实际需干预指标后,再根据实际社会和经济环境制定、选择干预手段。

  这也是本纲要一直强调的,面对经济问题时,人们应该刨根问底式的追寻引发经济问题的深层原因,而非只对表面原因进行干预。如果只对表面原因进行干预,即使能解决问题,那也是短暂且不可持续的。这种短暂且不可持续的干预甚至会埋下更深、更大的表面问题。

  因此在进行干预时,本纲要认为应对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进行同步干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另,如果深层原因因为客观或某些因素无法进行干预时,应及时转变思路对其他指标进行干预,淡化深层原因的影响比重,直至可以对深层原因进行干预。

  综上,本纲要认为研究分析经济问题时应利用逻辑分析法和系统工程学构建完整模型,以分析问题发生原因,并用指标分析法分析问题严重程度,两者结合方能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以合理结论制定合理干预手段或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逻辑模型可以作为验证现实的手段,但其只具有重要作用,而并非决定性作用。

  因此,对待问题的正确思路应该是三步。第一步是运用模型和指标分析问题,以此为基础制定干预手段或政策;第二步是将干预手段或政策加入模型中进行模拟演算,验证干预手段或政策是否合适,并加以修改;第三步是将经过模拟后的干预手段或政策付诸实践,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下一步干预。

  最后,本纲要认为还有最需说明的一点,那便是人们对经济市场的认知差异将会导致所构建经济模型的根本差异。这种差异是巨大的,当以不同的经济模型进行经济演算时必将会得到巨大的差异结果,而正是这种差异结果造成了对经济市场的干预方式和干预内容的不同,以至于在历史现实中得到差异更加巨大的现实结果。对于这个说明我们没有实例进行解释,这是因为历史中没有这样的实例,但是我们仍将这一可能性观点进行了表达,出发点便是因为对于无产阶级经济建设事业的珍视和重视。所以我们选择了表达这一观点,哪怕在未来的历史中,我们的观点或许是错误的。

  为了整个无产阶级的伟大的经济建设事业,对我们个人的错误能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垫脚石,我们深感荣幸。我们并将勇于犯错,以为后来者减少试错成本,也是为整个无产阶级减少试错成本。

十二、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和对共产主义经济学的畅想

  看过以上内容后,就可以了解本纲要所定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阐述的内容,因而也就可以了解它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关系。

  所有历史皆为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学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学是脱胎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在某些方面,例如某些指标指数的定义、算法和应用等,两者具有共同性。

  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也有更多不同的地方,两者最大的不同便是滋养它们诞生的社会形态不同。体现在更具体的地方便是,资本主义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母本,而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以社会主义社会为研究母本。

  所以,本纲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学持批判辩证态度,它具有其优点,也具有其缺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学时应学习包容其优点,摒弃其缺点。这也是本纲要一直强调的。

  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一个总学科,它应该还要具有更详细的分支。包括但不局限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等三大学科。对于经济学中的工具性学科,例如货币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社会主义经济学也要包含。

  同理,在未来的某一历史过程中,假如人类从社会主义社会迈进了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经济学必将诞生,而社会主义经济学就是共产主义经济学的历史过程。

  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态度是包容,但并非全部包容。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学中落后的内容,我们要抛弃;对于先进的,我们要学习;对于没有的,我们要总结。

  说到共产主义经济学,本纲要在这里也表达一下对它的想法。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解释,共产主义社会有三大基本特征:

  1.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为丰富。

  2.人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灭了三大差别。

  3.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本纲要认为,这三大基本特征来源于《共产党宣言》所定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十个历史条件。即: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科技极度发达,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2.一切私人劳动和小规模生产都被社会化大生产取代,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商品和货币消亡。

  3.人生而平等,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歧视差别。

  4.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旧的社会分工的消亡,每个社会成员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5.整个社会有计划的按照不同人的需要进行大规模定制生产。

  6.实行各尽其能、按需分配原则。(这里指的是“以人的需要作为劳动产品分配的唯一根据”而不是能够随意满足所有人的任何欲望。)不过,按需分配原则还是取决于人的能力贡献大小的。

  7.没有阶级,“对人的奴役”被“对物的管理”取代,国家机器将自行消亡。虽然国家机器自行消亡,但是,惩治犯罪机关(警察、监狱)还是存在的。

  8.随着经济上的一切压迫和奴役制度消亡,阶级社会的一切不平等的道德观念和宗教等也随之消亡。

  9.个体家庭消亡,两性关系将变成纯粹的私事而社会无需干涉,未成年人的抚养和教育将完全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家庭本质上就是一种个体经济单位,在农业社会中即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负担着教育、养老等多种职能,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其职能逐步被各种社会机构和公共服务取代,因而现代家庭规模变小、并且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彻底消亡。)

  10.人口数量控制在有限数量范围之内。

  对于这十个历史条件,本纲要对第2、5、6、7、8、9、10条持批判辩证态度。

  因为我们认为这七个条件是反人性的。从无数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遵从其内在规律,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源便在于人性,即人类社会发展制度必须合理遵从人性。这点是我们基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哲学的定义和认识。

  但是,社会管理制度设计可以反人性。社会管理制度的反人性就是对社会发展人性的最大尊重,虽然这听起来相当矛盾。

  但这就是本纲要的观点和态度。(具有历史局限性和认知局限性,并不绝对正确。)

  按照《共产党宣言》中所定义,共产主义社会经济是计划经济,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前苏联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本纲要对第5、6、7、9、10条历史条件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对修改后的十大条件进行了重新排序。

  第2条修改为:私人劳动和小规模生产仍将存在,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商品和货币也将存在。(修改原因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理论上虽然都为全社会成员虽有,但是全社会成员能完全充分的使用所有生产资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本纲要认为商品和货币也需存在,并以此进行分配,这是经济制度的设计问题,详细内容在下面本纲要对共产主义经济体制的解释中表述。当然,这只是本纲要的观点,具有历史局限性和认知局限性,并不绝对正确。)

  第5条修改为:共产主义社会依然是市场经济,货币在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仍旧不可替代。但是共产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是完全受控的市场经济,人们的需求市场经济会自我调节,管理者以对全民负责而对共产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精细化全面控制。即分配市场经济。(修改原因为:参照第2条。)

  第6条修改为:以人为本,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需补助。(修改原因为:人作为个体,相对于其他个体,必然存在生理、心理和智力上的差异,如天生双腿残疾和后天双腿残疾个体,相比于正常健康个体,他们的劳动能力能一概而论吗?不能!如果单纯按劳分配,那么请问,这个社会对弱势个体的同理心何在?人性何在?如果单纯按劳分配,弱势个体按劳分配的结果能否满足其存活或生活的基本保证?)

  第7条修改为:阶级依然存在,阶级“对人的奴役”被“对物的管理”取代,即管理阶级。国家机器或将继续存在,或将自行消亡。(修改原因为:虽然国家机器自行消亡,但是,惩治犯罪机关(警察、监狱)还是存在的。这句话是矛盾的,我们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权力来自暴力。既然存在暴力机关,存在惩治犯罪机关,那么谁来对犯罪进行是否犯罪定义?如果要进行定义,那么‘他’凭什么进行定义?没有权力支撑,如何进行定义?)

  第8条修改为:随着经济上的一切压迫和奴役制度消亡,阶级社会的一切不平等的道德观念也随之消亡,但信仰和宗教等问题仍然存在。(修改原因为:个体的认知局限性是天生存在的,这种认知局限性虽然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慢慢拉平,但仍然存在差距。且人类并不是单纯的经济生物,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仍需要娱乐、阅读等,基于个体意识所需要的和基于个体选择所接触的娱乐、阅读等必然会存在不同,因此也必然会存在思维思想差异,因此由思想思维差异所造成的信仰和宗教问题也必然存在。)

  第9条修改为:个体家庭仍然存在,两性关系是纯粹的私事但社会仍需干涉,未成年人的抚养和教育将完全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家庭本质上虽然是一种个体经济单位,但也是维持正常人文感情和伦理道德的必须存在产物,其诸如教育、养老等多种职能,将被各种社会机构和公共服务取代,因而现代家庭主要职责是维护人文感情和伦理道德及生殖科学。)(修改原因为:原文忽略了人文感情和伦理道德,甚至是生殖科学。例:女儿和父亲有两性关系,这种关系能存在吗?)

  第10条修改为:人口数量自然增长。(修改原因为:控制人口数量必然要剥夺部分个体,甚至全部个体的部分或完整生育权,这是最大的反人性。任何生物都有自由繁殖的权力,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力。在某些历史过程中,为了人类更好的社会发展,虽然需要控制生育,但是本纲要认为,任何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身都是为人类服务,如果资源不足以支持人口增长,应努力去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并非剥夺个体或群体的生育权。这是本纲要的客观态度。)

综上,在根据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本纲要所定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为: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科技极度发达,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2.阶级依然存在,阶级“对人的奴役”被“对物的管理”取代,即管理阶级。国家机器或将继续存在,或将自行消亡。

  3.私人劳动和小规模生产仍将存在,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商品和货币也将存在。

  4.人生而平等,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歧视差别。

  5.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旧的社会分工的消亡,每个社会成员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6.共产主义社会依然是市场经济,货币在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仍旧不可替代。但是共产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是完全受控的市场经济,人们的需求市场经济会自我调节,管理者以对全民负责而对共产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精细化全面控制。即分配市场经济。

  7.以人为本,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需补助。

  8.随着经济上的一切压迫和奴役制度消亡,阶级社会的一切不平等的道德观念也随之消亡,但信仰和宗教等问题仍然存在。

  9.个体家庭仍然存在,两性关系是纯粹的私事但社会仍需干涉,未成年人的抚养和教育将完全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

  10.人口数量自然增长。

基于这十个历史条件,本纲要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三大基本特征是:

  1.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为丰富。

  2.人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灭了三大差别。

  3.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分配原则是“以人为本,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需补助”。

继而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

  1.经济体制采用分配市场经济体制。

  2.管理阶级必须存在,也必然存在。

  3.生产资料全体社会成员所有,即生产资料所有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

  4.资本、商品和货币依然存在。

  这里本纲要有必要对分配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解释。

  本纲要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中经济体制最关键的四个因素为: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使用权,生产结果的流通办法,生产结果的流通结果的分配办法。

  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最为关键的四个因素。也可是说是任何经济体制中最为关键的四个因素。

  本纲要认为,任何主义的社会都是由众多个体所构成的,则生产资料为全部社会个体所拥有时,问题就发生了,个体成员如何使用生产资料。即使用权问题。

  原则上个体可以使用任何生产资料,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个体有能力使用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吗?答案是否定的,个体能力极其有限。

  因此,本纲要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体制中,为保证生产资料的充分合理使用,必须要对生产资料进行分配使用。那么谁来进行分配?使用什么分配办法?使用什么分配工具?

  对生产结果的流通结果的分配办法中也存在上面三个问题。

  显而易见,这三个问题拥有答案。

  部分人进行分配,这部分人就形成了分配阶级。即管理阶级。

  以人为本,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需补助为分配办法。

  货币依然存在,为流通工具和分配工具。因此,商品和以货币为资本的资本也依然存在。(使用货币为流通工具和分配工具是符合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从全人类历史中找到它必须存在的理由。)

  本纲要认为,当管理阶级,生产资料分配,生产结果流通,生产结果的流通结果分配四个方面形成完整闭环系统时,整个体制才是可持续的。

  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体制中必须存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经济闭环系统。

  这也是所有经济体制中必须存在的完整闭环系统。

  同样,这也是本纲要对第一部分中消灭资本主义,而并非消灭资本和资产阶级的解释。当货币还存在时,在个体身上必然存在货币积累(劳动合法所得,但并不完全流通),当众多个体以这些货币为资本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并由此合法积累更多的货币资本时,以货币为资本的资产阶级便诞生了。

  对于这种合法产生的资本个体和资产阶级,本纲要认为人们应持包容态度,但应用法律等各种工具予以严格控制。

  最后,本纲要特别强调一点:人不是机器,也不是纯粹的经济生物,其具有非常复杂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欲望等人性。因此在进行经济制度设计,乃至进行政治和社会管理制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人性在整个制度中的关键作用。任何完全的、忽视人性的制度都是错误的,且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本纲要认为,进行制度设计时要遵循以下五点:

  1.发展运行制度、管理制度、管理结果处理制度在设计初始,必须具有明确的服务目标。即为‘谁’负责或服务。

  2.发展运行制度设计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及合理顺应人性。

  3.管理制度设计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但要合理反对人性。

  4.对管理结果的处理制度设计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和半合理遵循人性、半合理反对人性。

  5.除第1点外,第2、3、4点皆为动态平衡制度。(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制度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发展,维持动态平衡。)

  另,本纲要所说的一切并非制度设计,尽管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制度设计方面,但这还不是具体的制度设计。关于制度设计,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进行解释阐述。

  这就是我们的空想共产主义经济学的部分内容,也是我们最浪漫的梦想。

  基于本纲要所解释的全部内容,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分类: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是非完全自由市场经济,即私有制弱干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是受控自由市场经济,即混合制强干预市场经济。

  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是完全受控市场经济,即公有制分配市场经济。

  需要总结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经济体制,这便是社会主义经济哲学,即是确定认知和立场;第二部分是认识、辩证和批判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运行逻辑和运行过程,这便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国际贸易与经济学;第三部分是认识、辩证和批判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运行逻辑和运行过程的运行因子,这便是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中的工具性学科。

  另外,还需要的说明的是在认知和实践的作用过程中,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经济哲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等具体学科还有更加具体的构成。更加具体的构成分类和解释是相当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是因为社会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交叉性,这点在本纲要的第四部分已经解释过。举例说明的话便是《资本论》,其就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更加具体的例子还有如货币学,其作为运行因子,贯穿了整个经济市场的运行逻辑和运行过程,这样就需要对货币学按照其贯穿作用进行政治、宏观和微观三分类研究和整体研究。对于其他有类似特性和特征的学科同样如此。

  另外,本纲要的某些内容,例如第七、第八、第九等部分看起来相对空泛,这是因为这只是纲要,这些部分需要解释的内容太多了,我们在纲要中也多次提及会在更加具体的学科中解释。所以,敬请谅解。

  以上就是本纲要的全部内容了。曾有人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们的回答是会好的。我们衷心希望这个世界的未来是美好的,人类社会的未来也是美好的。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向着‘会好的’这个目标前进。

  这也是我们学会名称的来源——中华前进学会。

  倘若在未来的某一天,国家机器和以国家机器存在的国界消失,那么这个学会的名字也将更改——世界前进学会。

  风暴已从城市和乡村卷起,雷声已滚过工厂和田野,带着人民的愤怒,我们已如闪电般归来!

中华人民大团结万岁!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