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老师在《什么是生产?《资本论》与《经济学》比较》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分析,不容易理解。
笔者不一概地反对“抠‘’字眼儿、咬文嚼字,但是,不同意脱离实际从定义出发来讨论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个论断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有个判断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思维的对象。如果没有前提条件、思维对象,他怎么进行判断?人们怎么能检验他的观点对不对呢?不这样实事求是地分析,单从概念出发,不知道客观实际,又怎么能使人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对还是不对呢?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判断的前提条件、事实根据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或者是朝鲜,或者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呢?无一例外地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是贫穷落后的。这是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
有同志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是个陷阱,笔者认为,说它是陷阱就在于这种说法有不小的迷惑性,如果掉进这个陷阱,就会掉进一个更深的陷阱——不管采用什么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也好、社会主义的也好,只要能提高生产力就是好方式,只要生产力提高了,人们富裕了就是社会主义。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不是地地道道的修正主义吗?
毛主席考察胡耀邦和田家英对“政治”的理解,两个人对书上的政治定义背得滚瓜烂熟,毛主席说:不对。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所谓分析问题,就是辩证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结合实际,不知道矛盾在哪里,只在概念‘定义上打转转’,是无所谓分析问题的。
2022年11月1日
【文/吴尚达,本文为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