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矛盾的分析方法是矛盾、系统、运动三个分析方法的合一
2矛盾的差异化阶段:矛盾双方质不同而相互作用的量是相同的
3差异化阶段的矛盾是偶然的、不普遍的。
4矛盾彼此作用频率和范围扩大,对立阶段开始出现
5对立面作用的结果:系统中第三个要素出现
6旧的对立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自我运动的生命系统诞生了
7小结
1矛盾的分析方法是矛盾、系统、运动三个分析方法的合一。
矛盾不是天生存在的也是有自己的发展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矛盾的开始,到矛盾的对立,到最后矛盾的解体的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从矛盾对立双方看就是这么简单的。其实并非如此。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的是系统的出现。而不会是一直就是这种简单的矛盾自己发展直到死亡。而我们在一般的意义上认为矛盾的发展并没有作为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来看的。其实矛盾的发展成长变化和系统的发展变化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分析矛盾的发展的时候,就自然会看到系统的出现,而不是单独的只是在两个矛盾对立面做简单的双方的关系的分析。
传统哲学中只是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分析,其实恰恰是矛盾还没有发展的表现。
比如我们常见的对阴阳的分析,无外乎是阴阳平衡,阴阳对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等等。似乎矛盾的分析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事情。
因此,矛盾的分析的方法一开始就是系统的分析方法,而且就是发展变化的运动的分析方法。可以说矛盾的分析方法是矛盾、系统、运动三个分析方法的合一。这个分析的方法也是事物自身运动的变化的轨迹。
西方的系统科学的方法虽然越来越体现为辩证的思维方法,但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在回避系统的方法和矛盾的辩证法的分析方法的合一性。西方的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一开始就建立在元素组成系统的理论上,这点被我国的系统学界全盘接受了。
2矛盾的差异化阶段:矛盾双方质不同而相互作用的量是相同的
矛盾形成最开始的阶段,当然也是对立统一体。这个对立统一体,马克思称之为简单。这是因为从此发展演化的系统越来越复杂,如要素会变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要素的数量也会变得很多,而且数量非常的巨大,当然最终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解体消亡。关键是为什么简单呢?
从结构看,只有两个不同的彼此互相依赖的要素结合在一起。没有第三者,如果有第三者那么就是他们双方共同结合的这个整体。但是我们现在想说的第三者肯定不是这个两者结合的整体。
它们为什么结合呢?
它们为什么结合这个问题其实在“以“《质”和“量”这对范畴为开端构建唯物辩证法体系探讨》”一文中做了探讨。彼此是镜像关系、反应和被反应的关系。这种具体的镜像关系,因为矛盾体首先具有特定的质,从而表现为互相依赖、互相满足需要的关系。因为彼此的质是不同的。犹如两个不同的商品交换者手中的麻布和上衣交换一样。每一个待出售的商品中都已经潜在地包含了他想换回的商品,如麻布的出售者在交换上衣之前,就已经想到了这块麻布值一件上衣了。所以,不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就潜在的表现在对方的包含的关系中了。这个平等就是以相同的量进行交换。
但是这个俩个基本要素结合的又有什么特点呢?这就又结合到了质和量这对矛盾了。
矛盾的双方的两个要素因为质不同而结合起来,其实只是因为质不同,还不能真正最后做到结合,因为还差量的因素。一块麻布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才可以和对方的一定量的商品来交换。而且,他们交换的量是一致的,就是说他们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是包含了等同的价值量才可以交换的。也就是商品的价值量和价格等同的阶段,因为劳动量决定价值量,而价值量决定价格。
这就意味着最初的矛盾的结合的特点是1彼此的质不同,互相依赖,互为条件。2彼此结合交换的量是一致的,是等量交换。这个等量交换,在物理学中可以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是我们衡量大到天体和小到微观粒子的彼此作用的原理。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和商品等价交换的特征是完全一样的。这第三定律现在转化为相互作用力,为宇宙存在的自然基本力之一,成立的条件: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简单概括为:异物、等值、反向、共线。一对相互作用力必然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3差异化阶段的矛盾是偶然的、不普遍的。
同时。这个对立的双方的联系是偶然的、不普遍的。
比如我们说的阴阳、上下,左右、前后。大小、善恶这些概念。他们只是在质上不同。但是如果把相反的概念调过来也没有什么区别。比如把右叫做左,把小称之为大,把前称之为后,把后称之为前,这都是常见。当然有人会说,善恶还能来回颠倒吗?我们知道善恶作为伦理关系的界定其实在更广泛的历史中是很难确定的。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对善恶的定义完全不同。比如当今亲生父母溺婴是不道德的,可是在生产力地下的情况下,在大人还吃不饱的情况下,溺婴则是常见的。因此,在只有两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关系中,双方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因而也不是必然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说的一个词儿“往后”,这个“往后”这个概念既可以指还没有来的未来,也可以指已经过去的历史阶段。这种语言的歧义性实质上就是代表了他的概念的偶然性。这完全是名称的转换而不具有现实的意义。所以这个阶段最开始的这个阶段称之为差异。差异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矛盾,而是说他们在质上的矛盾是偶然的,在量上他们是平等的,我们一般可以理解为矛盾双方的对立化程度很低,基本是平等的。
在商品交换这个例子当中,这就是物与物相交换的阶段。如马克思所举的那个20码麻布换一件上衣的情况。物物交换虽然当今不多见,却也并不陌生。只要是缺乏交换手段,而又有交换需要的地方,就出现了,所以,虽然物物交换的主宰的历史时期是古代农业社会和更为古老的原始社会,可是今天也会时常的冒出来,这是一种社会上的反古现象。
4矛盾彼此作用频率和范围扩大,对立阶段开始出现
之后是交换的频率和范围和深度逐渐扩大。矛盾双方的对立的情况开始初步出现。
从商品交换的历史进程看,也就是达到了马克思所称之为的第二阶段,即相对价值扩大阶段。
马克思商品形式发展的第二阶段形式,即相对价值扩大化的形式
也就是一个商品可以和很多商品相交换的阶段。或者说是一个商品由于被很多的人或者是很相对广泛的地区的人所接受,可以有更多的形形色色不同的等价物进行交换的阶段。马克思称之为这个历史阶段是以物做为货币的阶段。其等价物处于特殊等价物阶段。以牲畜、布匹、粮食做货币。这个阶段,双方的交换依然是质上不同而量上相同,矛盾双方本质上依然还处于差异化阶段,只不过是差异的范围比较大了!。这是矛盾双方扩大的量的变化的阶段。对比在宗教上就是有出现了几种并列的据说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的神的宗教的出现,如我国的道教和佛教的并列的时期就是这样,其实在唐代还有基督教、拜火教等多种宣扬自己世间至尊的宗教。这些神与当时的以实物担任货币的货币一样,一方面宣传自己是无限的,可是一方面自己却具有非常具体的形象,比如寺庙里的佛像就是最为典型。
这个阶段发生的结果就是一般等价物阶段。如果从逻辑看就是把上面的例子的形式反过来而已。
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形式
而在一般等价物阶段,在所有的商品当中,就出现一个特殊的商品,作为所有商品的等价物。简单来说就是在原先的两个商品进行交换的要素当中出现一个第三方要素,而且第三方要素还能够代表前两者。这是对立双方运动的新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产生了一个新的第三方体。或者说是产生了一个新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结果就是黄金。也就是出现了货币。最终只是用黄金代替了麻布而已。
商品的货币形式
5对立面作用的结果:系统中第三个要素出现
第三方要素的出现使矛盾双方的范围、程度都扩大了。但是也使双方的联系变强了,变紧密了!但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原先矛盾双方都与第三方作为对立面儿。因而首先,矛盾的基本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方是作为中介。来完成原先矛盾是双方的矛盾过程。但原先的矛盾,双方首先始于第三方这个中介相矛盾的。这样,这个第三方的这个中介,就为了所有原先矛盾的对立面,因此,当第三方出现的时候,矛盾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三方的出现,使矛盾双方的出现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矛盾双方扩大。第三方跟原先的矛盾,双方不仅在质上完全不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双方交换的量也开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双方的量的交换不再是平等交换。之后的一个阶段就是。第三方和原先矛盾的对立面完全抛开。用马克思的商品交换的例子就是价格,有价格的东西完全可以不必有价值。比如花钱可以购买良心。荣誉。隐私等等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意味着第三方已经在这个矛盾体中成为最主要的要素。已经完全普遍化。或者说他现在就是整个矛盾的代表,完全掩盖了原先其他实体要素的存在。
之所以双方开始出现这个不平等交换,也就是价值量和价格不平等的问题,其实是因为商品交换的形式自身所携带的原因。这个形式就是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一定的价格。比如我们用马克思资本论里面的例子就是20码麻布=2镑金币。但是这个价格同时也是一个比例。在同比例的情况下,可以代表更大的数量或者是更小的数量进行交换。在现实中,比如3斤苹果=10元。这是零售价格。如果双方各自乘以10000.那么似乎是30000斤=100000元,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到了如果以十万元买苹果的情况下,这必然是批发价格了。而批发价格的总量必然比零售价格低。这是因为零售的价格包含了比批发更多的运输、储藏、分拣等劳动。自然零售的价格更高。也就是说这个比例即使是相同的,其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如果缩小,比如3两=1块钱,那么从数字结果看似乎和三万斤一次十万元的价格是一样的。可是我们知道,论两卖,论克卖的产品肯定是昂贵的产品,这和论吨卖的绝不是一码事。最终真正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这个价格的情况既肩负着交换商品双方真实 数字对比,也是彼此的比例对比。马克思评论这种情况说:
商品的价值量表现着一种必然的、商品形成过程内在的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随着价值量转化为价格,这种必然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同在它之外存在的货币商品的交换比例。这种交换比例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就是按这种较大或较小的量来让渡的。可见,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地,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也就是说即使是价值量没有变化,可是双方交换的比例为双方所能接受那么交换依然可以完成。这样,价格就在一定范围内偏离价值。当然不是绝对偏离,而是围绕着价值做上下波动。不过这就又产生了一种状况就是在现象上看似是盲目的,偶然的,无规律的,可是在后面却是依然受到价值量决定价格这个基本规律左右的。因此依然是必然性在起作用。偶然的现象和必然的本质层面的矛盾在这里就开始出现了。这点与能量守恒定律是一致的:
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孤立环境,即不可能有能量或质量传入或传出系统。对于此情形,能量守恒定律表述为:
“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
价格偏离价值的幅度和运动可以是看作势能和动能。
但是这个阶段依然是两个实体商品进行交换的阶段,第三方依然还只是中介物。因为第三方并没有成为起点和终点。此时的起点和终点仍旧是两个不同质的实在的东西。
6旧的对立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自我运动的新系统诞生了
当然,这个第三方成为起点和终点是很快的就出现的历史阶段。当他成为这个系统当中的最主要的要素的时候,实际上,他成为起点和成为终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下一个阶段。系统的运动就将以这个第三方要素为起点和终点进行运动。原先的矛盾体、原先的要素只是作为中介来存在。或者说是作为无足轻重的情况存在。从此,整个体系开始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演化,成为一个有生命的运动整体。资本家就 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他们代表资本不停地去追去资本的无限的增长,在投入和利润的两端以货币的形式做没有终点的循环运动。对立的矛盾体终于化为无限自我发展的系统。
以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经济循环运动啊,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这个运动是循环的。而循环的运动是无限的、是无限循环扩张的。其次,在循环运动这个形式之下有了新的社会机制,这就是雇佣劳动。通过雇佣劳动提取剩余价值,或者说是追求剩余价值,从而使整个系统扩大。而剩余价值的生产和交换仍旧是实体物与实体物的关系。也就是最早的物交换的矛盾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积累的因素。物与物相交换的阶段,其商品的生产都是自我生产,是自然经济状况。而以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经济循环运动之下的商品生产是雇佣劳动生产!。如果从要素来看,雇佣劳动的生产的出现实质上是整个生产要素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要素,就是劳动力。如果相对于以前物与物相交换来说。实际上就是第四种要素。最早的是相互交换的两个质上不同的商品,然后是货币,然后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一共是个要素。
我们在两个商品等价交换的阶段引入了物理学相互作用力,来证明我们的理论在自然界中也是广有支持的。而到了两个商品交换必须出现一个特殊的商品作为等价物的时期,我觉得物理学就不适合了,因为我们得转入生命科学。在自然界中充当等价物的是碳元素。正是碳元素的存在,让宇宙诞生了生命。因此自然界的碳元素是自然界的“金币”。在元素周期表中,碳是是最特殊的元素,因为碳不仅可以以多种方式和其他元素结合,还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结构,比如从石墨到钻石。这种碳元素的灵活性与货币可以和任何商品交换有异曲同工之妙。
雇佣劳动本身包含着经济危机的要素。也就是包含着这个体系从内部自我崩溃的要素。这点我们就不在此多说了。
从形式看商品和商品的交换与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似乎是一致的,即W——G——W,G——W——G。但是却有很大的不同。第二个公式就是以货币为开端和终点的系统,是从第一个系统中演化而来的。是对第一个的质的飞跃。新的内容和情况出现了,这就是质变。虽然不一定是迅速变化的结果,也可能是漫长时间发展的结果,但是最终在原先的系统中产生了新的系统,新的内容,实现了飞跃。如果用西方科学哲学术语就是涌现了新的系统。西方人虽然提到了很多涌现 的成因,但是逻辑之清晰和条理之顺畅,而且表述之简明,当然还是马克思这里。简单来说就是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矛盾的运动结果产生第三个要素,但是这个第三个要素却成了系统下一个循环的开端和终点,喧宾夺主成了系统的主要的要素,原先的对立面退居次要地位了。
7小结
简单商品交换的阶段,即物物交换的阶段,价值量和价格相等的阶段,对应的是物理学的牛顿力学的阶段,这是矛盾的差异化阶段,是矛盾双方几乎一致的阶段,也就是对立面最少的阶段。随着矛盾的必然发展,双方对立面也日渐增大,最终的结果是出现了货币这个第三位要素形式,这就使系统的矛盾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使矛盾双方的对立面开始形成。最后的发展阶段就是货币完全成为系统的代表的阶段。其他的商品的都遮蔽在货币的光环之下了。这个时候系统的自我运动的功能成熟,系统的内部的矛盾完全呈现了,也就是商品价值量和价格完全不等同了。这个系统在商品经济的范围中是价值量和价格的关系。双方从价值量和价格相等最后发展到完全不等,甚至是完全没有关系。到了这个阶段,那么经济体就要崩溃了。马克思资本论梳理的商品价格和价值量从相等到不相等的这个过程就是矛盾的从差异阶段到复杂的对立阶段的过程。至于体系的崩溃解体这是以后讨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