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引毛主席这句话与振宁共勉”,50年后,100岁的杨振宁回应了邓稼先这封信……

2021-09-25 09:46:25 来源: 共青团中央作者:共青团中央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这几天,杨振宁在100岁

  农历生日会上

  对邓稼先的跨越半个世纪的答复

  感动了很多网友

  已是百岁的他深情地说: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

  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

我这以后五十年

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

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再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这是50年前

  邓稼先写给杨振宁信中的一句话

今天,我们再次重温这封信的原文

“我愿引毛主席这句话

  与振宁共勉”

  这是1971年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信:

  振宁:

  你这次回到祖国来,老师们和同学们见到你真是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从外地到北京来看见你,也确实感到非常高兴。在你离京之后,我也就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关于你要打听的事,我已向组织上了解,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我特地写这封信告诉你。

  你这次回来能见到总理,总理这样的高龄,能在百忙中用这么长的时间和你亲切地谈话,关怀地询问你各方面的情况,使我们在座的人都受到很大的教育,希望你能经常地想起这次亲切的接见。

  你这次回来能看见祖国各方面的革命和建设的情况,这真是难得的机会。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国的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毛主席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你谈到人生的意义应该明确,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应该遵照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去做。我的世界观改得也很差,许多私心杂念随时冒出来,像在工作中,顺利时就沾沾自喜,不顺利时就气馁,怕负责任等等。但我愿意引用毛主席这句话,与振宁共勉。希望你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

  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后心情总是不很平静,从小在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这次送你走后,心里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夜深了,不多谈了。代向你父母问安。祝两位老人家身体健康。祝你一路顺风。

  稼先

  8.13/71

  一封长信,洋溢着质朴的深情

  与厚重的友谊

也在当年的杨振宁心中

激起巨大的波澜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发小”

  又同在美国留学

  但一个留在美国

  一个回到中国

  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个鞠躬尽瘁、为国铸核盾

一个在世界物理学界

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如果做好了这件事

  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

“千里共同途”

邓稼先的途

是为祖国核事业奉献终生

  “要是有来世

  我还是选择中国

  选择核武器事业

  选择你”

  他曾对妻子说过这样的话

对祖国的热爱

对事业的执着

对妻子的深情

写满了邓稼先的整个人生

  97年前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

  而绝大多数人

直到他去世前一个月

才第一次听说了他的名字

  1941年

  十七岁的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

  1948年

  邓稼先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

  在物理系读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后

邓稼先下定决心尽快回国

他仅用一年多的时间

就获得了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

  当时他只有26岁

  也正因此

  邓稼先有了一个绰号

  “娃娃博士”

  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

  邓稼先就登上了轮船

  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8年8月的一天

  领导中国核武器制造的

  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

  把邓稼先叫来自己办公室

  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

  钱三强用略微有些幽默感的话问道:

“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

  邓稼先立马就明白了

  国家这是要造原子弹了!

  他立即答应了

  服从了组织调动

这一天夜里

邓稼先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他对身旁的妻子许鹿希轻轻地说了声

  “我要调动工作了”

  许鹿希回忆起那时的情形

  我问他,调到哪儿去,他说,不能说。我说,去干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你到了那地方把信箱号码给我,我给你写信。他说,不能写信,不能通信。他说,这个家以后都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献给将来要做的这个工作了。他这句话说得非常坚决。他说,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夫人 许鹿希

隐姓埋名数十年

  许身国威壮河山

  很快

邓稼先就被任命为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那时候,除了组织以外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究竟在哪里工作

  具体在做什么

  邓稼先带领刚毕业的大学生

  开始研究原子弹理论

他对待大学生们

就像对待弟弟妹妹

常常把自己的粮票分给大家

  刚开始

  大学生们还“主任”“主任”地叫

  但是邓稼先一再声明:

“你们就叫我老邓!”

  据当年与邓稼先朝夕相处的同事回忆

  “翻他的衣袋找烟抽

  翻他的抽屉找糖和点心吃”

  是常有的事

  平易近人、谦逊随和的外表下

  是强大的责任心和巨大的压力

  原子弹该怎么搞?

  谁也不知道

  而在严格的保密规定下

一切的压力、苦恼、焦虑

都只能自己消化

  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里

  至少有14个人是诺贝尔奖得主

  而邓稼先带领的这群大学生初出茅庐

  还十分稚嫩

邓稼先晚上备课

利用白天科学研究的空隙

给年轻人补习专业知识

  在研究方向确定之后

  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邓稼先的面前

  就是寻找制造原子弹的一个关键参数

  为完成这个任务

  邓稼先带领科研人员

  用几台简易的手摇计算机甚至算盘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

进行了上万次的方程式推算

大家三班倒

夜以继日

研究人员用手摇计算机计算数据

  终于,关键性的参数被确定

  整个核武器研制的龙头昂起来了

  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话说

  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1964年10月16日凌晨

按照邓稼先等人的设计

而制作的原子弹装置

被吊装送上102米高的铁塔

  1964年10月16日下午十五点整

  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

  惊天动地的巨响伴随强烈的闪光

  蘑菇云冲天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来不及休整

  邓稼先又全身心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

  仅仅三年之后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

他跟我说了四个字

  “死而无憾”

研制核武器

有一个最可怕的恶魔

就是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更不必说多年承担沉重的任务压力

  夜以继日的工作强度

  ……

  1985年

  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分离20多年

许鹿希终于等到丈夫回来

而丈夫却躺在了病床上

  住院期间

  他动了三次手术

  每一天都疼痛不止

  止痛针

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

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

  然而占据他脑海全部的

  仍是中国的核武器事业

  他并没有停止工作

疼痛难以忍受

邓稼先坐在能减缓压力的橡皮圈上

和老搭档于敏等人写下了

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这份建议书直到今天

  都对中国的核事业

  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许鹿希回忆起那时的情形:

“他做完这件事以后

跟我说了四个字,死而无憾”

  从1958年至1986年

  28年间

  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

  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亲自指挥的

  100%获得成功

28年

他隐姓埋名

  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

  除了组织

  没有人知道他的工作地点、工作内容

28年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

祖国的核事业中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曾说

  自己的偶像是邓稼先

  “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

  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

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

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2009年

  邓稼先被评为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99年

  邓稼先被追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逝世后

  杨振宁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邓稼先》

  饱含感情地写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1996年

  邓稼先曾经的同事

  ——于敏、胡仁宇等

  著名科学家联名

  以《十年,我们深刻怀念》为题

  在《光明日报》著文

充满深情地回忆:

  “每当我们在既定的目标下

  越过核大国布下的障碍

  夺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时

无不从心底钦佩稼先的卓越远见”

“邓稼先”

历史的天空

会永远镌刻下这个名字!

我们

会永远铭记!

“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与邓稼先

  虽然选择不同

  虽然远隔千万里

  但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目的

  而奔走着、努力着

  在各自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

耗尽所有的努力

只为共赴那句“千里共同途”

……

  杨振宁的一生

  同样为祖国做出许多贡献

他致力于沟通中美两国关系

  1971年夏天

  杨振宁到中国大陆探亲访问

  回美国后在许多地方

  包括多所大学和好几个中国城

  做有关新中国的演讲

  介绍“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引起轰动

 ▲1971年杨振宁演讲记录的封面

  这篇名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演讲

洋溢着杨振宁对新中国深厚的感情

改变了很多美国人

对新中国的印象

  为此美国中央情报局

  多次找他“谈话”

  他一度面临被暗杀的风险

此后

他一直参加和组织各种活动

只为了让祖国被更多人了解

他是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

  上世纪70年代初

  日本政府妄图侵吞

  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

  1971年10月29日,

  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

  审议归还冲绳协定相关听证会

  会上,杨振宁以流利的英语指出

  美国海军将钓鱼岛

  当作琉球的一部分的错误做法

  阐明钓鱼岛并不包含在1951年的

  《旧金山对日和约》之内

义正词严地

从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

陈述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

这一无庸置疑的事实!

  留在美国这次听证会历史档案中的

  就有杨振宁的证词

  杨振宁因此和数学家陈省身一起

  被称为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

 ▲陈省身当年为首签名发出《告美国政府公开信》

他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的科研事业亟需发展

  杨振宁在科研和教育方面对国内的帮助

  就更多了

他在1980年创建

“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

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筹措资金

策划和资助了中国学者访问项目

  他帮助了大批中国学者到美国深造

  归国者有多位当选两院院士

他帮助中国建立了

第一批现代物理实验室

一手促成了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立

  杨振宁还建立“杨振宁奖学金”

  帮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完成学业!

  1986年

  杨振宁的好友、数学家陈省身

  邀请杨振宁参与

  南开大学理论物理室的创立

  杨振宁欣然答应

 ▲杨振宁与陈省身交谈

他从未改过自己的政治选择

  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

第二年台湾当局就授予他

“中研院”院士

并多次邀请他访问台湾

他均严词拒绝!

  1970年代后期

  杨振宁出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

  致力于向美国社会介绍新中国

  并强调中美建交的必要性

  曾因此遭到国民党驻美国机构的辱骂

  甚至被台湾当局污蔑为“杨匪”

但他从未更改过自己的政治选择

  香港中文大学很早就想

  授予杨振宁名誉博士学位

  但杨振宁一直没有接受

  因为在1997年之前

  授予仪式上有一个英国传统

  接受荣誉学位的人

  要到英国校监面前鞠躬

  然后校监拿一根小棍子

  在接受者头上敲一下

而杨振宁不愿意对着英国人行这个礼

等香港一回归

校监是中国人了

他立即接受了

  1971年

  杨振宁回国探亲时

  见到了邓稼先

  在这次探亲时,杨振宁问邓稼先

  中国研发原子弹

  美国专家有没有参与?

  邓稼先向上级请示后

  写信向他讲明

中国原子弹是自主研发的

美国专家并没有参与

  杨振宁收到信时,正好在一次宴席上

看到这个回答

他当场激动得哭了……

  这封信使杨振宁大受振奋

也为他以后在美国做的

种种有利于祖国的工作

提供了动力

  这就是本篇文章开头

  邓稼先手写的那封长信

  在信的结尾

  邓稼改写了苏轼著名的中秋词

  希望能跟杨振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科学家的浪漫与深情

跃然纸上

  杨振宁在百岁生日的发言中说:

  “邓稼先是我中学、大学

  在美国的知心朋友

  我想他跟我的关系

  不止是学术上的关系

  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

  “共同途”的意思

  他原来不懂,后来终于明白

  他与邓稼先虽然做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但在对祖国的情感上面

其实一直都是同道中人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

  其实,杨振宁从1990年代

  就开始担任教育部

  遴选“长江学者”的评委

  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

  高等研究中心主任

  曾从海外募集1000多万美元

  用以资助清华聘请海外专家

  2003年他回到清华,回国定居

  又将多年积攒的近200万美元

  捐献给清华大学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

成为中国公民

  一个在国内兢兢业业,做“基石”

  一个在国外心系人民,筑“桥梁”

邓稼先与杨振宁

既选择“殊途”

也终于“同归”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