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生育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导致我国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
十年间我国人口净增7206万人,还嫌少吗?世界上7000万以下的国家和地区有多少?我国有几个省份人口超过7000万?0.53%年平均增长率为低速增长,那么我们需要多高的人口增长率呢?1%、1.5%还是2%呢?每年增加700万人不够,那么一年增加1000万、2000万够不够呢?10年增加1亿5,或者增加3亿的人口,过瘾不过瘾呢?
目前全世界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联合国人口司统计的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共有国家13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菲律宾、埃塞俄比亚。
以现有条件,中国再增加5、6亿的人口,也能养活也能养起,即使再减少4、5亿人口,中国也是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地增长,也不可能持续地萎缩;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未来中国不可能永远都是世界人口第一国家。唐朝5、6千万的人口,也是盛世,也是世界大国强国。某些年代某些时代,人口数量人口总量增加一些或者减少一点,增长快些或者下降多些,都是有原因的,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担惊受怕、忧心忡忡。老担心别的国家人口超过中国,老害怕中国当不了人口世界冠军,这是什么心态,中国什么都韬光养晦,什么旗都不杠,非要顶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最多、人口第一的国家的名头不行?这是中国的骄傲,还是中国的自豪,还是中国的荣耀呢?
2
中国的人口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中国人口多了好,还是少了好?中国究竟需要多少人口,拥有多少数量的人口是科学的合理的?谁能说清楚这个问题,结论究竟是什么?不是笑话谁,建国七十多年了,一会嫌人少,一会嫌人多,有人说“人多好办事”,有人说“人少好吃饭”,好象害疟疾病似的,左右老打摆子,你让谁看得起啊。
计划生育时期倡导“只生一个好”,但“独生子女”没兄弟姐妹,没有叔伯娘婶,没有姑舅姨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代人养一棵独苗,成年结婚了,两个成年人管两家八个老人养一个娃娃,你说恐怖不恐怖。七大姑八大姨就不要说了,子子孙孙又有多少想头呢,独上个两代三代,恐怕一少半的家庭都要断子绝孙的。
你说人多好,是吧?“十一”你到各个旅游景区转转,不要说景点上人挨人、人挤人了,上个厕所解决个内急,就要排很长的队,有时还得等待相当长的时间,有女的等不及的,直接钻男卫生间了。所以,中国的“厕所革命”就成了大问题,以至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国家主席亲自过问。
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任上有一个名言,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什么事情除以13亿人口,平均值都很低;什么事情乘以13亿人口数,都是巨大的。这是值得思考的,中国人口,数量、总量、增长率、出生率,需要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看待,也需要综合考量,人口问题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还要考虑历史文化传统、民情民意民心,老百姓讲“闺女多了,亲戚多”,专家学者也告诫人们注意生物多样性。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的生存发展还有一个和自然和谐相处、相融共生的问题。光想着人类的事,不想着动物的事,是人类的自私,不给植物留下空间,人类将来就没有空间。
所以,在庞大的人口数量上担心人口下降,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上忧心人口增长,是不是科学,严肃不严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3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出现的老年人口比例占总人口数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现象。它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表明我国人均寿命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是中华民族的万年梦想、千年追求,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中华民族的幸事盛事,这是中华民族的欣慰自豪。
但正因为亘古未有,来的又如此快速突然,以至于人们普遍不适,社会上针对老年人群、老龄化出现种种议论,有的甚至产生偏见成见,这是必然的正常的。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对于老龄化社会的认知许多是肤浅的,有一些是想当然的。从实际情况观察,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不是等吃等喝等帮等助的群体,也不是衰老无力、疾病缠身、失能失智的群体,是社会的累赘、家庭的负担。从60岁到70岁、从65岁到80岁、90岁,是一个不能算短时间的过程,是由轻度老龄化向中度老龄化、深度老龄化逐步发展的过程,真正失能失智、卧床不起的老年人占老年总数比例的每年并不高。你到公园广场、旅游景点、环卫工人中看看,那些老年人是如何的活跃、如何的勤劳,绝对不是你想象中的老龄化社会的模样。
实际上,线上线下的骗子对于老龄化社会的认识比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超前,比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都专业,他们早就盯上了这些有存款、敢花钱的老年人群,一个“血压管理”、一个“血脂调理”,就能让许许多多的大爷大妈规规矩矩地排队唱歌、听课作操,主动积极地掏钱买产品买保健品。中国保健品产业规模有多大,谁能想象这是老年人群支撑起来的,企业家对于老龄化社会也是超强敏感。
因此,从经济的视角看,老年人群中蕴藏丰富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等。“老年产业”、“银发经济”、“康养产业”、“医养事业”等都是潜力巨大、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即使医护、养老现在不也产业化、市场化了吗?有什么问题吗?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所以根本就不要担心老龄化社会,更不要担心老年人、恐惧老年人群。年轻的夫妻生个小孩子,两边的老人争先恐后去帮忙,带薪劳动,无偿服务,照看小的,管饱大的,年轻的夫妇象皇帝似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谁说老人不好啊。
4
生多了经济就发展了,生少了经济就萎缩了,人口多了经济就增长,人口少了经济就下降,这是千真万确的经济理论吗?韩国5100万人口,还没有中国一个省的人口多,但韩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中国至今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是阴阳颠倒了,还是乾坤倒置了?中国有“人口红利”,但印度“有人口,无红利”,那又怎么了?印度人要羞愧的不想活了吗?所以,这样的经济理论根本就不靠谱。
中国确实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就业难也是客观存在。中国也确实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某些地区某些城市也确实因大量年轻人口、大量劳动力人口进入,导致该地该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的奇迹,东北地区也确实因人口大量流失导致的经济增长缓慢。由此根据“市长经验”,复制“市长路线”,开展“人口大战”,上演“抢人大戏”,意图以人口的增长带动经济的增长,以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新的经济增长极,以此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意图中国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来一个大飞跃。
这是看到了表面没有看清楚全面,这是认识了表象没有认清楚真象,这是典型的以经济为经济的思维。以经济为标准,以经济增长为衡量,把人区分成对经济贡献度大的人群,对经济贡献度小的人群,拖累经济增长的人群,这不是把人们划分成有用的人群和无用的人群,把人分成了优秀人口的和垃圾人口了吗?这无用的人群、垃圾人口不就是要限制和淘汰了吗?这是什么思维?哪家的逻辑?谁的眼光?沿海地区经济的腾飞和东北地区经济的衰落,其根本原因是支持民营经济、限制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使然,人口的多寡根本就不是其主要的因素。
企业家很喜欢人口多,多生一个娃,就多消费几包奶粉,多消耗几身衣服,公司企业就能多生产、多挣钱,道理是这样的,但穷得没有钱,生了娃娃去哪里、用什么买奶粉啊?房地产商很喜欢年轻人买房,银行很喜欢贷款让年轻人买房,年轻人买房贷款,是让年轻人成为房地产商的“房奴”呢,还是成为银行的“打工崽”呢,能实现他们的住房梦想吗?他们拿着房产证,躺在席梦丝床上,能睡安稳吗?
人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人,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但从来就存在“经济为了人,还是人成为经济”的大问题,也存在“发展经济为了谁,经济发展利了谁”的问题。黑人在欧洲殖民者手里是特殊商品,美国贩奴者挣金赚银,非洲黑人流血殒命。华工是美国人眼中的“猪仔”,中央太平洋铁路是美国巨大的经济成就,但华工的累累白骨却比比皆是。
无论是以前的以减人少口不养人谋划的现代化,还是现今的以添人进口多养人的保市场促增长的发展模式,都不是“人以为人”的,前者厌恶嫌弃新生人遗弃抛弃年轻人,后者厌烦排挤老年人厌恶排斥无用人。
蛋糕做大,蛋糕就好分,分的蛋糕就多了,这是超级幼稚,骗人的游戏,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会弄一个天大的笑话。
5
1949年到1976年,我国人口总数由四亿增加到八亿,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我国人口总量不仅实现了翻番,而且净增四个亿,更重要的是人口素质空间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普及了小学中学教育,储备了大量高水平的技术和文化人才,还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人民身体体质空前强健。更为可喜的,当时整个社会和谐团结,人民群众意气风发。这是毛泽东时代无数“惊天地,泣鬼神”伟大成就的其中一项,是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奇迹,也是震惊世界的壮举。是新中国、新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实施了两次重大的人口政策,即前期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近年来实施的允许生育二孩、三孩,逐步放开、鼓励生育的政策。四十余年我国人口总数由九亿增加至十四亿,净增约五亿,强制实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没有减少人口总量,而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鼓励生育、放开二孩政策,并没有受到民众的热烈追捧,却遭遇了“不想生,不愿生,不敢生”的尴尬,遭遇了“生不起,养不起”的难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为1200万人,相比2019年的1465万人减少了265万人,这也是自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创下一个小高峰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的连续“四连降”。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放开二孩,应少和寡,效果不佳,放开三孩,生育率就上升了吗?如果生育上不去,就接着放开四孩、五孩吗?其实,生与不生,生多生少,人口增与不增,增多降少,根本就不在于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否、宽松严紧。限生禁生,摁住不叫生,人口降不下来,放生鼓生,催着喊着叫生,人口上不去,奖也不会生,补也不想生,这是为什么?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需要认真研究,高度重视的。
青年男女在最佳的生育年龄在学校里无休无止地死念书、念死书,这能优生还是能优育?工厂企业、公司商场大搞“996”、“007”,离婚率持续攀升,没有西方的富裕,却学习西方的思想,剩女宅男居高不下,天价彩礼,天价住房,生的起还是养的起?
毛泽东时代我国政府就提出了计划生育的规划,向社会及育龄妇女宣传普及生育知识,推广避孕、节育技术,除了实施有计划的生育,保证人口合理增长的考虑外,更重要的是把广大妇女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引导广大妇女群众走向社会,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实现妇女的全面发展,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
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空前的解放了人的生育力。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GDP直达世界第二,人的生育力不升反降,原因不就在于新“三座大山”的产生吗?不推倒,我国的生育力如何解放?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光宗耀祖,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体现了“生人、活人、养人、育人、留人、存人”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根”的思想,“人是一切,一切为了人”是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在新时代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