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的909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既有货真价实的毕业生,也有滥竽充数的毕业生。如果都懂得珍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生悲”的紧迫感,在就读于大学的几年学习中就会发奋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就会对“寸金难买寸光阴”深感弥足珍贵,那就不会让自己在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养活自己的饭碗。但从往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那些属于省市自治区重点大学和国家教育部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基本上是不存在就业难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院校的大学生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毕业生,很多学生属于毕业即失业。所以,这些大学生和家长面对就业难,总是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
909万,是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人数,比去年增加35万人。在此前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坦言,今年一季度以来,国民经济呈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为稳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疫情对就业的深层次影响仍在继续,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人民网2021年6月1日)。
既然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那就说明这些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那就说明我们的某些高等院校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只有走向社会,能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能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那才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那才能让自己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社会实践证明,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等学府,不能追求教育产业化,而应该始终把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放在第一位。大学不能只注重扩大学校占地面积和在校学生人数,更应该让每一位在职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而且,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无私奉献给广大莘莘学子。作为大学老师,必须时刻为人师表,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每一位大学生既拥有真才实学本领,又能学会怎样做人。在校大学生,必须靠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让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能让理论和实践相互脱钩;在校大学生,必须懂得理论能指导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又能反作用于理论,理论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到更加完善。
那些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之所以毕业后好就业,是因为这些大学生的老师拥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水平,每一位大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在社会实践中活学活用。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那些重点大学的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应急反应能力,他们遇到紧急情况不会不知所措,而且能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会等待领导说怎么办就这么办,他们自己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差别。所以,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明确表示要招聘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记得,《论语·卫灵公》中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就是说,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必然会碰到一些忧患和挫折。《论语·里仁》中说得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应担心没有职位,应当担心有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应去追求足以使人知道自己的本领。但是,我们的某些大学生却缺少这些自知之明。所以,当他们在不具备择业的能力时去选择薪金待遇比较高的职业是非常困难的。说实话,那些不具备选择就业岗位的大学生应该摆正心态,积极做好实现就业的思想准备,而不是好高骛远地选择自己力不从心的就业岗位。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也就是说,不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要通过尽早就业积累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然后为自己选择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实践证明,有的大学生明白这些奥秘,所以没有让自己靠父母养活,而是让自己获得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理想的工作岗位。然而,让我们不理解的是,有些大学生从毕业的那一年起开始考国家公务员,连续考了八年都没考上,却愚蠢地一直坚持备考公务员,把一个人的青春年华都浪费在了报考国家公务员上面。与其吊死在报考公务员的“一颗歪脖子树上”,倒不如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养活自己,不能让父母一直养自己。但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也的确有一些父母在愚蠢地支持儿女们一年又一年地报考国家公务员。明知没多大希望,却总是不死心,总希望儿女们有一天能考上国家公务员。笔者认为,如果国家靠这些人考上公务员,黄瓜菜都要凉了。可以说,这些人连自己的饭碗都找不到,又怎么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岂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