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统」「武统」都不是绝对的——评大陆学界对「国家统一」的争论
姜新立
(佛光大学名誉教授)
作者按:此文8月初已经落笔,得知《海峡评论》创办人兼总编辑王晓波及「中国统一联盟」前主席毛铸伦相继辞世,他们都是我超过40年以上的老友,不胜悲戚,于是我放下这篇文章的撰写,忙写追思王、毛两位故友的文字,9月中旬继续将这篇文章写完。
缘 起
经过150年的民族苦难,对中华民族而言,「统一」绝对是重中之重。对此问题,两岸学者在学术论坛与刊物中发表意见或论辩,基本上是学术自由,也是一种理性的表现,值得肯定,也该鼓励。
诚如黑格尔所言,「真理藏在矛盾的巢穴之中」,不争辩,难以找到事实真相。近来大陆学界对「国家统一」问题出现争论,应该被允许,也是理性主义表现,百花齐放最好,出现二元对立也不是坏事,问题是「和平统一」、「武力统一」在大陆争辩早已出现,今日在两岸关系冰冻,台海局势恶劣至极的时空困境下,问题的争辩已白热化,连老一代的陈孔立教授也加入,则问题背后隐藏的政治意涵,台湾不论朝野或社会庶民都不应当作为纯粹知识论辩看待。
章念驰、陈孔立与李毅
我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参加「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会场上多次见到大陆与台湾学者对民族复兴、国家统一、两岸统合的意见争辩,也因为如此,我在25年前便认识了上海东亚研究所章念驰所长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台湾研究院首任院长)陈孔立教授及一些大陆重量级学者。我们一起开会,一块讨论问题,而且保持交往至今。章、陈两位先生温文儒雅,对「台湾问题」有较深的研究与理解,章念驰在研讨会上或在《中国评论》上发表的有关两岸关系及台湾问题的言论、文章,说理分析都深入,陈孔立教授赠送给我的著作《走向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我阅读至少三遍以上。总之,25年来我对章、陈两位先生留下良好且深刻的印象。
然而,我不是人文学者,也不是历史学家,我是研究社会科学的政治学者,我绝对敬重章念驰、陈孔立两位老朋友对「台湾问题」的人文关怀,但我生活在台湾已逾一甲子,「台湾问题」有它的人文与历史面,更有它的政治与社会面,如「本土化」、「国族认同」、「主体意识」,属于政治文化,是可以经过「政治工程」打造、建构起来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全面调改中小学历史课纲便是显例。蔡政府以「去中国化」方式在历史教科书中建构台湾新的「国族认同」,新学年度已经开学,新的历史教学不断解构「中国」之为中国,不容「中国认同」存在于台湾,并为「台湾国」出现时的「准历史课本」预作准备。民进党在台湾这样干,叫「文化上的颜色革命」,没有什么「必然性」可言。只有「人工独」,没有什么「天然独」。
就因如此,7月13日章念驰在《中国时报》发表的《找出两岸关系新出路》,我阅读再三,看看这位昔日是汪道涵先生智囊,今日是大陆「和统」派代表人物的章念驰是否已为跌入冰川谷底的两岸关系找到了「新出路」。
当我还在思索章念驰寻找两岸关系「新出路」时,7月19日大陆北京人民大学社会学者李毅发表《不能向台湾社会传递错误信息--评章念驰 〈找出两岸关系新出路〉》一文。
我不认识李毅,只知他比章念驰、陈孔立年轻,在大陆学界属「海归派」(留学美国),在北京主张「武统」,来过台湾,去年还因「武统」言论被蔡英文政府「驱逐出境」。这次李毅之文在网络疯传,引起两岸学者热议,大陆「台湾问题」前辈重量级学者陈孔立首先投书《章念驰何罪之有?》给《中国评论》。不论陈孔立这位大陆著名「涉台」学者出面驳斥李毅评章之文也好,或是做为大陆「台湾研究」学术祭坛泰斗「一锤定音」也罢,都引起我将章念驰与李毅两人的文章重新阅读,并愿对大陆学界有关「国家统一」的争论问题做一评论,以就教海内外方家。
章念驰的「和平统一观」
章念驰在《找出两岸关系的新出路》一文中说:「从台湾的历史与发展看,他们经历了大陆没有的『本土化』、『民主化』变迁,造就了与大陆迥然不同的政治生态,建立自己的主体意识与国族认同,甚至两大政党都成了本土政党,建立了『爱台』、『卖台』的意识型态,撕裂『统独』与『族群』,压制了『中国认同』,使台湾从一个极端变为另一个极端,使『本土化与民主化』走向它的反面,民粹的亢奋与本土的满足还处于高潮,这一切不是以『数典忘祖』一套说教可以理解的,他们对『尊严』的渴求也许大陆多数人难以用『同理心』可以理解的,『两制』的冲撞对『一国』的影响,我们是缺乏心理准备的。」章认为作为一个台海问题研究者,这些变化要查觉到有其「必然性」,也因为章有此认识,他希望两岸分裂的局面应以「和平统一」来加以解决。
25年前我去上海学术访问时除见到海协会汪道涵会长外,并到章念驰主持的东亚研究所座谈。章念驰是国学大师章太炎之孙,家学渊源,人文素养让他的知识趣向趋于「平和」,此表现在研究「台湾问题」中会以设身处地的方式理解台湾的过去与现在,也会对比式的了解到台湾与大陆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态、文化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人文趣向让他主张以「和平发展」对待台海局势,用「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章念驰对「和平统一」的理解有两个重点:一是这种「和平统一」与「绝对统一」、「武力统一」不同,不是征服、消灭对方。可见章主张国家要统一,反对两岸分裂。只是在解决「分裂」问题上,对于方式与途径的选择,章不赞同用「武力统一」方式,不主张「绝对统一」。这是仁智哲性的王道思维,令人敬佩。二是这种「统一」章认为就是历史上的「一国多制」概念,即在不让「一个中国」解体的前提下,共同缔造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维持 「相对统一」。这里出现的不只是对「国家统一」方式与途径选择问题,而是出现新的「统一」意蕴,也就是「武统」是「绝对统一」,「和统」是「相对统一」。
章念驰主张两岸统一,反对台湾独立,但他说「台湾『台独』的梦已实践过了,所有情绪的发泄也发泄了,事实证明『台独梦』是不切实际的幻梦,它翻越不了中国崛起这座大山,台湾海峡又太狭太浅,档不住14亿同胞的决心……」。我最欣赏的是这句话,最值得琢磨的也是这句话。章视「台独」是一场梦,但「台独」民族分裂主义者现在还正在实践这场「梦」,而且色盲地认为「梦想」一定会化为「现实」,并不如章所说的「『台独』的梦已实践过了」。章全文只有这段话以事实戳破「台独梦」是不切实际的幻梦,此一事实是「中国崛起」、「台湾海峡太狭太浅」以及「14亿同胞的(统一)决心」。这句话意味着如果「和统」难度高,在中国「崛起」与14亿同胞的「决心」之下,在时间节点到来之际,用「行动」跨过「太狭太浅」的台湾海峡以实现「国家统一」是绝对可能的。可见章念驰的「和统」逐渐向「武统」做位移。
章念驰不主张用「武统」解决「台湾问题」,也察觉到「台湾从一个极端变为另一个极端,使『本土化与民主化』走向它的反面」,其意是「和统」有其障碍,连「相对统一」也有其难度。既然两岸现实对「相对统一」都有困局,所以他才在文章里呼吁两岸共同「创造一个两岸都可以接受的一个中国新概念」以利未来两岸统一。
我可以理解章念驰的用心与苦心,也敬重他继承汪道涵先生当年同样对我说的那句话:「一个中国不是中华民国,也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两岸共同努力、共同创造的新中国」。对汪道涵而言,「一个中国」是现在进行式,靠两岸共同努力创造;对章念驰来说,「一个中国」是「新概念」,要靠两岸共同创造,也要两岸都能接受。
不论汪道涵的或章念驰的「一个中国」新概念,都有很大的创意,我举双手赞成。章对台湾政治发展有同情的理解,他认为台湾政治发展到今天,这一切不是以「数典忘祖」一套说教可以解决的。这样论述我也同意,但不能说台湾的「去中国化」与台湾人被政治力扭曲成「数典忘祖」无关。因此,我歉难苟同他的「台湾论述」由此必然得出「和平统一」的逻辑推论。
回想1945年中国艰苦抗战,打倒日本军国主义,台湾因此光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当时街头巷尾鞭炮与锣鼓之声震天,台湾人民西望王师,破碎山河由此补整,谁料75年后的今天,台湾经李登辉的「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国论」的建构、陈水扁「一中一台论」和蔡英文的「去中仇中」论及「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的政治工程下,将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民族意义抛弃,在绝大多数台湾青少年辈中,既不要「九二共识」,更否定「一国两制」。如果不是这样的政治工程,蔡英文能「高票」继续第二任吗?我不知道章先生如何理解「高票当选」的政治意涵,我的理解是从李登辉起到蔡英文二次连任,「去中国化」已经成功打造出「一国两制=台湾亡国(芒果干)」的政治意识,并将此价值内化成多数台湾选民的「政治认识」,这就是台湾近年来的政治发展。
不要「九二共识」,就是拒绝「一中原则」,否定「一国两制」,这连章念驰所谓「其实中国大陆追求的统一,就是历史上的『一国多制』」的概念,即是不让『一个中国』解体的前提下,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维持相对统一,如港、澳般然,各有各的制度,合而不同」的论述也在否决之列。此外,否定「一国两制」,内含既不要「一个国家」,也不要「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并存。蔡英文已经向全世界宣布「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它不是「中国」,她拒绝「两制」并存,无异有「台湾的自由民主」,便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趣的是,章念驰谈「一国多制」,蔡英文连「一国两制」都拒绝,遑论「一国多制」;章念驰说两岸可以「和平统一」或「相对统一」,蔡连「统一」都不要,而且说「准备战争」,何来「和平统一」或「相对统一」?章念驰的人文精神与政治理想主义诚为可贵,但在蔡英文的眼里是天上一片白云,美丽、遥远而虚幻。请章先生再理解一下蔡英文所说的「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的政治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政治实在」。
李毅的「武力统一观」
7月19日李毅在「乌有之乡」发表《不能向台湾社会传递错误信息--评章念驰〈找出两岸关系新出路〉》。李毅在文章里批评:「通观章念驰全文,对大陆必须/必然统一台湾省的道理一个字都不讲,却用全文最大一段讲为什么要台独分裂。」平实而论,章念驰在文章里对国家、民族、两岸统一的「应然性」与「必然性」并没有说清楚,他只说到以和平途径统一后的台湾,一如香港、澳门,在一国多制下共同维系「一个中国」(一个「大中国」),不再成为西方勒索中国的借口或成为美国对抗中国的棋子。这只是从外部因素谈「统一」对台湾的「必要性」,并没有从历史、民族意识谈「统一」对台湾的「必然性」和「应然性」,由此观之,李毅对章这一点提出批评并不为过。
关于章强调对台湾的「历史」、「发展」,乃至「尊严」要用「同理心」加以「理解」一事,李指出「统一」(武统)不存在「理解」问题,还举例谓蒋介石北伐统一中国,需要「理解」?即使要「理解」,也不是「统一」一方去理解「分裂」的一方,而是「分裂者」要去理解「统一者」。李毅的逻辑是大陆不需要「理解」台湾为何搞「分裂」,应该是台湾要去「理解」大陆为何要「统一」台湾。李毅这句话失之单向论,就是因为蒋介石理解「国家分裂」的负面性,他才北伐统一中国,也是因为张学良理解「国家统一」的应然性,他才东北易帜。两岸分离逾70年,不论「和统」或「武统」,也不论「统一」或「统合」,只要谈到「统一」或「分裂」,而且这种「理解」,不论是「统一者」或「分裂者」,都要「相互理解」。
「理解」比「知晓」(实证观察)更深一层,诠释学中所谓「解释圈」与「相互理解」,恐怕留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ULC)学实证社会学的李毅在修习「社会科学方法论」时可能忽略掉了「科学的哲学」这一章。如果「理解」、「相互理解」是重要的、必须的,则章念驰以「同情的理解」对待台湾没有什么不对;李毅留学美国受实证主义影响颇深,求实证,讲量化,摆「事实」讲「道理」,不做「同情的理解」也没有什么不妥。李来台湾多次,实证性的社会调查让他对「台湾问题」之解决主张以「武力统一」途径为之,我可以理解,但我在此强调的不过是学术专业与知识趣向会决定一个人对「问题」解决的选择途径罢了。
今日在美、中对抗中蔡政府一面做美国的「抗中」马前卒,一面加速「去中国化」,此使两岸关系进一步逆转,然章念驰在文章中仍然呼吁两岸应「回复全面往来」,建议两岸共同迈出一步,「创造一个两岸都可以接受的一个中国新概念」。李毅认为章的「主张」及「呼吁」与两岸情势发展背道而驰,为此李认为章向台湾朝野传递了「错误信息」,对中国统一起了阻碍作用。李甚至提出「为了早日统一台湾,大陆是否应该清理一下大陆台海研究队伍!」章的苦心与耐心我理解,李的用心与焦虑我也能理解,至于「清理阶级队伍」是文革用语,李用此辞并不恰当,也难怪老前辈陈孔立教授投文《章念驰何罪之有》。
因章念驰认为「武统」就是「征服/消灭对方」,李毅主张「武统」,于是陈孔立批判李毅把「广大台湾同胞」视为「敌人」,此与「两岸一家人」观点针锋相对云云。这样看来好像李毅反对「和平统一」,是个「绝对武统」论者。其实不然,请看李毅文中怎么说:「如果站在『统一』这边,就要对台独分裂势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台独分裂势力大陆为什么必须/必然统一台湾省,规劝台独分裂势力悬崖勒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接受和平统一,不要选择武力统一。」
我敬重老朋友陈教授对台湾研究的功力,我也认为「两岸一家亲」是天经地义,因为两岸本来就是炎黄子孙,血浓于水。陈先生认为「两岸一家人」,因而「同情的理解」对台应「和平统一」。但也请不要对李毅一刀切,因为数字会说话。台湾从1991年的90%选民赞成「统一」,到2020年现在变为不到1%赞成「统一」,此使蔡英文将冰封状态的两岸关系转向全面对峙,并藉「反中」「仇中」「去中」而高票连任,并在连任受访中明白告诉外国媒体:台湾「任何时候都无法排除战争的可能性」,言下之意即使大陆对台湾「武统」,我「辣台妹」已有所准备。这些都说明以蔡英文为首的台独势力已经将「抗中拒统」价值内化,在多数台湾选民脑中,即使「武统」也不在乎,这才是大陆学界对问题的失焦所在。
失焦还在其次,更为严重的是矛盾质变,请看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蔡政府与主流媒体直接将此疫情冠以「武汉肺炎」。当疫情蔓延大陆急待求助之际,台湾当局居然下令禁止任何口罩寄往大陆。武汉封城时,蔡政府只接运当地台商回台,拒绝陆配及其子女同机回台,这种视大陆同胞为「雠寇」的做法,试问「两岸一家亲」在何处?蔡政府上台以来不但把中共当「敌对体」,实际上把大陆同胞也视为「敌人」。大陆强调「两岸一家亲」,将两岸问题当作「人民内部矛盾」,蔡英文硬把它搞成「敌我矛盾」,是台湾把大陆视为「敌人」,不是大陆把台湾当成「敌人」。
只有统一方式与途径问题
这次大陆学界关于「国家统一」的争论不是章念驰与李毅甚至陈孔立三个人的争论,实际上是因为两岸关系已走入全面对峙而引发大陆鸽派(和统)与鹰派(武统)对「台湾问题」解决方式与途径的争论。
章念驰与李毅的文章在「统一」问题上,争论的焦点落在究竟以何种方式去完成国家统一。既然章、李对两岸最终「统一」目标没有歧见,剩下来的就是大陆学界对台湾如何「统一」的理解问题了。
我的建议是,「统一」是命题,不是议题,不论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或是从历史来看,「统一」具合理、正当与必然性,没有「统一与否」问题,只有「如何统一」问题。
从现实面看,「统一」是国家主权与治权的统属,但在后设基础上,「一国两制」、「一国两区」、「一国多制」甚至在国家不分裂而暂时分治的状态下由两岸中国人共同形构某种合理形式的「政治统合」,也可视为「国家统一」。当然,国家统一要靠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先求「融合」,再求「统一」。然而,只要两岸其中一方对「统一」拒绝,则两岸要迈向「统一」难度甚高。
「和统」抑或「武统」是「统一」命题的一体二面,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和平」是一种理想状态,有可欲、可能性,但不一定有现实、必然性,要努力追求,但很难强求。「和平统一」是个复合概念,由「和平」与「统一」两个单一概念构成。由「和平」到「统一」是方式途径与价值目标的最佳结合,但历史经验上两者并无逻辑必然性,因此台海有「和平」,两岸不必然走向「统一」;反过来,两岸须「统一」,台海也不一定是「和平」,因此在实然上将「和平」与「统一」连在一起成为「和平统一」是难度甚高的一种建构,它珍贵,要珍视它,也值得把握它,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至于「武力统一」也是复合名词,当「和平」未到最后关头,不可轻言「武力」,因为「武力」指强力,指绝对力量。有「武力」而不用,因兵者,凶也,不战而能屈人之兵,上上之策,其次才是攻城。一旦使用武力,弱者一方必被兼并,康熙武力统一明郑台湾便是实例。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经验,中国由大分裂到大统一总共十次,其中九次是武力统一,只有一次汉文帝对南越国是和平统一。中国历史「和统」机缘少,「武统」比率高,西方历史亦然,美国独立战争固然用武力与母国大英帝国打一仗,林肯总统因南北分裂动用武力进行战争,美国才统一至今。可见「和统」与「武统」对「国家问题」之解决同具价值与意义。
今日台海形势十分严峻,两岸关系已恶化到不可逆转地步,「和平统一」由高度期待走到机会渺茫,北京不是没有察觉与感知,陈孔立教授在章、李争论中坚决维护党的「和平统一」基本方针,显示大陆为坚持对台「和平统一」,始终保持高度战略定力。北京的当急之务当然是先处理好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与矛盾之解决才是解构「台湾问题」的关键,「和统」与「武统」都是统一途径,问题是「和统」机会渺茫后的「武统」,在历史时间维度上会随着两岸矛盾激化与质变越来越近。
最后,我要指出,「和统」「武统」都是「统一」,章念驰既不是「绝对和统」论者,李毅也不是「绝对武统」论者,研析他俩的文章,看看台海的局势恶化与不确定的未来,便可找到答案。